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将弥撒庆典与新春文化相结合,在礼仪中以敬天祭祖表达人与神的和,以阖家团圆表达人与人的和,以除旧更新表达人与自己的和,这是对天主教礼仪中国化的最好诠释。春节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且许多民俗意义优美,在将其赋予合乎基督福音的内涵后,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新春弥撒。拜神祭祖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每逢新春佳节总不忘记到寺庙烧香,到家庙或家中祖先牌位前祭拜。因各地风俗不一,有  相似文献   

2.
迟若瑟 《福建宗教》2000,(5):19-20,26
礼仪之争,是中西交往史上由在华西方传教士挑起的一场关于中国祀孔祭祖礼仪问题的大争论。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在华耶稣会内部就能否用“上帝”与“天”称呼基督真神发生争论开始,到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教皇本笃十四世颁布《自上主圣意)通谕对礼仪之争作出最终裁决即”不准中国天主教徒祀孔祭祖”为止,这场争论整整持续了一百多年,对中西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终结果是直接导致清政府全面禁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多明我会传教士黎玉范是中国天主教史上著名的中国礼仪之争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他第一次在闽东传教区针对现实中的礼仪问题展开系统调查,并受命将托钵修会关于礼仪问题的疑问亲自递交给罗马教廷,从而打破了此前半个多世纪中国传教区只有耶稣会一种声音的局面,使中国礼仪问题从原本属于远东传教会内部的争端扩散到欧洲教会,促成礼仪之争的进一步扩大化.因为黎玉范的罗马之行,罗马教廷有关中国礼仪的1645、1656年文件,1661年多明我会兰溪会议,1669年教廷文件等一系列反应次第发生,中国礼仪问题逐渐演化为牵动东西方、延续数世纪的大事件.  相似文献   

4.
潘斌 《宗教学研究》2022,(2):249-255
关于“中国礼仪之争”,学术界比较重视对利玛窦等传教士及其文献的研究,而于中国奉教士大夫及其文献的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本文以夏大常所撰祭礼文献为考察对象,以见夏氏的祭礼观,进而管窥“中国礼仪之争”中的奉教士大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做的努力及其局限。夏大常因阎当在福建挑起的争论而卷入对中国礼仪的研究。他试图通过论证祭祖祀孔礼仪的非宗教性,从而让祭祖祀孔等中国礼仪成为天主教的同盟。研究中国典籍所载的祭礼,是夏大常传教的策略之举。他对中国的典籍进行诠释时,在内容方面是有选择的。夏大常与耶稣会士对于典籍的处理方式比较接近,然而在深层的理念上却存在差异。夏大常对中国祭礼性质的辨析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5.
圣乐在教会礼仪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优美的圣乐和教会礼仪相得益彰地结合在一起其所表达出来的是活泼的教会信仰。为了使圣乐这一圣教艺术健康发展,8月8-12日河南安阳教区举办了首届圣乐培训活动。精通教会圣乐,曾在罗马攻读教会音乐,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音乐与礼仪委员会副主任贾  相似文献   

6.
利安当是最早反对中国祭祖拜孔礼仪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他也反对用“太极”和“理”来表述天主教的“天主”,但是,在他晚期所著《天儒印》一书里,他以天主教义理为基础对《四书》进行了大量索隐式的解读。本文从“天主”的表述、“天主”的属性、基督徒的德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这种牵合式“印证”解读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组织编写的《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教育教材》与读者见面了,本书由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本长达22万字的教材,分为十章三十二节,内容涵盖了天主教自明朝传入我国以后的整个发展历程,即从利玛窦身穿儒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至礼仪之争爆发,使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百年受挫;随着鸦片战争,天主教再次  相似文献   

8.
宗教的礼仪节庆是神学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天主教传入中国后,曾经因为中西礼仪的差异而导致两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康熙年间发生的礼仪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随着历史的发展,基督宗教文化中的礼仪逐渐得到中国基督徒的理解和认可,中国教会也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本国国情对宗教礼仪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教会特色的礼仪形式。本文以中国天主教的老教区湖北磨盘山(位于鄂西北谷城县)为个案,来分析当代中国天主教礼仪的内容和新特点。一、 教徒对基本礼仪的认识和理解1、祈祷祈祷是基督宗教信仰的基本形式,也是…  相似文献   

9.
梵蒂冈最近的`封圣'是破坏中国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与中国人民为敌.出于义愤,为正视听,为明是非特对中国教会独立自主的来由与意义作一论述.景教在唐代将基督福音传入中国,基督福音以`爱'为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极为融洽,为什么销声匿迹?孟高维诺东来,在元代北京建立中国第一个教区,为什么后继无人?其主要原因在于忽略了本地化、民族化.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以介绍西洋科学技术为切入口,引导人们认识天主教;以祭祖祀孔为结合点与中国人民和睦相处.这是一条广扬福音的适应当时国情的道路,竟遭到反对,引起漫长的礼仪之争.礼仪之争…  相似文献   

10.
一、传教目的,宗教政治因素难以区分 天主教在华传播,引起许多中国人的强烈抵制和反对。明万历年间,南京礼部侍郎沈漼上疏,总结了天主教的“罪状”:第一,修订历法,不合天道;第二,反对祭祖,破坏孝道;第三,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且财源来路不明;第四,召聚信徒,结交士大夫,图谋危害国家。他的上疏,引发了中国天主教史的第一起教案——南京教案。清康熙初,杨光先上《请诛邪教状》,说传教士“依西洋新法”是“暗窃正朔之权以予西洋”,指责天主教是邪教,由此引发“历狱”。沈、杨二人的言论,代表了反对天主教的主要观点。那么,早期传教士在华传播天主教,究竟有何目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