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情至声,声情并茂!情感是影响歌唱者声音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声乐演唱中,没有内在的情感表达,就没有真挚的音乐。发自内心的去体验和细腻的分析作品,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现同时进行,声、情、字、韵、形结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在演唱中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审美意象和深邃的意境,这样才能做到在演唱中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唯一具有语言的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产生美妙动听的歌声是每个学习声乐者梦寐以求的.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在谈到演唱歌剧需要什么条件时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也是声音".由此可见,美的声音是声乐演唱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歌唱者展示技艺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3.
"咽音"是意大利传统美声的-种特殊的唱法,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练声方法.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咽音"在美声发声训练中的运用,对提高歌唱者的发声能力,改进歌唱者声音的音质,增强歌唱的持久力,增强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确有奇效.笔者以林俊卿先生的"咽音"练声八个步骤为基础,加以概括和总结,浓缩成八个练习.  相似文献   

4.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歌唱发声的技术是为歌唱的内容而服务的.尽管科学的歌唱声音本身就已经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包含了我们审美的意识和追求,体现了人生美的艺术价值,但作为歌唱艺术,歌唱的内容,表现的情感、情绪、情景等才是歌唱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论歌唱艺术的情感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表达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是歌声和音符存在的目的,所以认真研究音乐作品,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把握好声音—作品—情感三者的关系,是歌唱艺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对其发育结果至关重要。发声是指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发出的声音。已有研究表明, 非类言语和类言语发声异常是ASD儿童2岁前的潜在识别标志。ASD儿童发声异常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动机导向、神经运动导向、感知觉导向和社会反馈导向理论。未来研究可考虑探讨发声异常作为ASD儿童独特的早期识别标志的可能性, 加强哭声在ASD儿童早期筛查中的研究, 探索基于最具预测性声学参数集的自动学习分类模型, 探究内在动机与社会动机对ASD儿童类言语发声的影响和进一步探究ASD儿童类言语发声异常的神经机制。从而为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提供更加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歌唱活动已非常普及,但是一些歌唱者由于技术不精或是只注意发声技巧而忽视歌唱内容,缺乏激情,口中所唱与心中所想毫无关系,声音空洞乏味,舞台表演不自然,无法让观众很好地感受音乐美。随着社会的进步,歌唱活动已非常普及,但是一些歌唱者由于技术不精或是感受到音乐的美。为改变这种现象,声乐教学要充分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吐字咬字水平,培养情感表达能力等,让学生有表情地歌唱。  相似文献   

8.
不论人们对雅乐与郑声的态度如何,有一点无可置疑,即雅乐与郑声都表现一定的"情".<乐记·乐本篇>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里有两点需注意:一是音乐源于人的内心,由于"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二是音乐是对声音运用艺术手段修饰的产物,即"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9.
一 混声及混声唱法的概念 混声是一种真假声混合的协调声音。具有无比的做出优越性,表现力也极强,而且可能运用到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去。获得混声的关键是良好声音的概念及正确科学的训练。混声可以缩短学习声乐的过程,是歌唱者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0.
李红 《四川心理科学》2014,(11):151-151
合唱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合唱训练能发展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感,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通过合唱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科学的、高位置的发声方法以及各种歌唱技能技巧;通过合唱,加强对学生集体观、群体意识的教育等等,尤其可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觉。演唱合唱歌曲不但要做到节奏整齐,音调准确,还要做到声音协调统一,各声部均衡和谐,感受“轻、柔、美、高”的合唱表现力和艺术的感染力。我在实际工作当中从以下四个阶段来进行合唱教学,和大家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1.
民歌诞生在民间.创造它的人不是某个音乐家,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它不需要很多西洋的方法来表现,需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感悟.中国的传统艺术京剧也是如此.京剧中的发声方法和西洋美声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发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一个歌唱者来说,发声训练和歌曲演唱离不开想像和联想。发声训练需要通过想像和联想去感知、去体会、去理解,使抽象性的声音有形化,从而掌握发声的内在规律和外部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体验,人物性格塑造,景物描述,无不需要通过想像和联想而进行。因此,想像对于歌唱者的演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避重就轻”对于科学的发声和艺术的歌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的“重”是指片面强调重机理的发声方法;“轻”是指适当运用轻机理的发声方法。“避重就轻”是指在正确有效的气息支持下使轻机理与重机理达到动态平衡。通过对卡鲁索与吉利不同的歌唱方法和艺术命运的比较,使我们得到了进一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人声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呼吸是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这声音经过共鸣腔体把它加以扩大和美化,而形成动听的歌声.在歌唱活动中,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聚焦两会     
2014年的两会大幕于3月徐徐开启,人们期盼这一年一度的国之盛会能传播底层声音,解决民生实际,增进百姓福祉。参加两会代表委员,他们承载着民众的无数期待,肩负着近众多国人的重托,他们手中的议案提案与百姓息息相关。本期,编辑部精选两会教育好声音,供读者聆听中国教育的发声。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是歌唱的动力,气的正确呼出与吸入是科学发声的基础。中外声乐前辈和当今歌坛名家对呼吸都很重视,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如:“吸气要深”、“气沉丹田”、“吸如闻花”、“气要保持”、“要结实有力”等。呼吸在歌唱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呼吸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声音的质量。正如清代陈颜衡在《说谭》一书中说:“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讲究气息要绰绰有余,不能让人听来有竭力之感。因此,学歌者无不重视呼吸的运用,但经验不足者,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些…  相似文献   

17.
声乐教学不单纯是发声技巧训练的教学,应该与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曲式分析、和声、形体动作等理论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声乐教师应把讲授音乐理论知识与传授声乐发声技巧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以236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故事回忆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水平,并测量其共情水平及在公共物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高权力感者比低权力感者表现出更少的合作行为;高共情者比低共情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共情调节权力感与合作行为的关系:高共情缓冲高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负面影响。该发现深化了对权力感和共情在社会互动中作用的理解,凸显了个体特质在行为塑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修订版)和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选取65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二胎出生对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父母教养能力感在二胎出生与头胎儿童共情能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二胎家庭中头胎儿童的共情能力高于独生儿童的共情能力。(2)父母教养能力感能够调节二胎出生与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的关系:对于父母教养能力感高的群体而言,二胎出生对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没有影响;对于父母教养能力感低的群体而言,头胎儿童的共情能力比独生儿童的高。因此,二胎出生能够促进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且二胎出生对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受父母教养能力感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他从出生起,就听不见任何声音了,到了上学的年龄,还不会叫一声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