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杰  胡雅岚 《美与时代》2014,(10):17-17
扬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类别之一,素有“扬州圆亭甲天下之称”。兴盛于清朝,最初为皇帝下江南所建,后为淮扬两地盐商攀富而造。经过百余年得国难动荡,现存的扬州园林仅存30余处。秀丽多姿,集南北园林艺术精华的扬州名园需要人们的关注,更需要对其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其将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结合在一起,使得园林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苏州与扬州更是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华荟萃之地。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与造园设计理念对现代景观设计影响很大,如以自然之美为原则的设计思想、巧用他处风景的空间设计技巧、以意境为表现手法等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都有很多的运用,其注重整体性、连续性、因地制宜的传统理念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体现与应用,并对江南园林文化与审美意境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道家思想与江南园林审美文化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江南园林几乎都是私家园林。园林的主人往往是"隐于市"的文人——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多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于园林之中。文人们在园林中吟诗、作词、赏曲,使得诗词与园林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历史的延续,诗词对园林植物配置的描写也逐渐潜移默化了现实中的园林建设,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江南园林中植物的经典配置。因此从唐诗宋词入手,分析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不失为一种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集建筑、文学、书画、雕刻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享誉世界。因地域广阔,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和偏爱各不相同,于是出现了风格迥异、极具特色的园林。在这之中以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北方园林最广为人知。南方园林自其风格形成之始便对北方园林产生影响,并成为北方园林学习的对象。而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北方园林,因受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其硬朗率直、雄壮厚重的风格又不同于江南的柔美婉约和岭南的轻盈自在,具有一种独特的诗意和气质。  相似文献   

6.
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各个城市的地方园提供了彰显独特魅力的平台。扬州园在继承传统园林叠石理水等造园手法的同时,也需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审美观和感悟观的提升。只有批判性地借鉴扬州园林的营建方法,辅以时空转换的设计元素,才能达到扬州园林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园林景观的空间处理是保证景观品质的本质要素。近年来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逐渐趋于细化,追求园林景观的细节和品质。中国传统园林因其追求自然、意境深远,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其中江南古典园林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空间渗透,使游人完全融入了自然山水的景致之间。从现代主义的简洁中回归传统园林,探索古典园林中深远意境的表达方式,将江南古典园林空间划分为墙垣空间、合围空间及环境空间三个层面的空间类型,结合园林实例分析江南古典园林中空间渗透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意境表达中的作用,启发思考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空间的处理与意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8.
按照"诗性主体"的活动轨迹,"江南文化"区域除苏南、浙江及徽南外,还应包括江西、扬州、闽北.在概括江南文化的特征时,应该把握住审美的维度,没有审美就等于没有抓住江南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程然  邹宁 《佛教文化》2011,(5):102-104
秋天来江南,常常会邂逅桂花。苏州、杭州、扬州都能遇到那隐约却馥郁的花香。一万株桂树?那该是怎样的壮观?  相似文献   

10.
江南是现我国遗存的文化古镇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独特的江南景观对山水有着深厚的情缘,通过对常州市齐梁故里孟河镇的研究,探索江南文化古镇独树一帜的缘由,拨开江南文化的历史,寻找江南山水情的诗意景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称之为理水。在古典园林中理水是至关重要的。自然界的水体多种多样,中国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水中吸取灵感,园林的造景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是自然山水的缩影,理水的意境多源于自然界的江、湖、池、潭、湾、涧等。文章从古典园林理水的审美思想,寄情于园林山水咫尺山林的意境追求,艺术水体的艺术处理手法,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构成关系,以及现代园林理水的运用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力求在理解其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再现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江南岸     
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绵绵诗意,把岸这一稚拙的江南风物,深深地烙进人们的心里。江南文人王安石对“绿”字的斟酌,历来为人颂扬。无心插柳的闲来之笔,不经意间,把江南岸的美名四下里传播了开来。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7,(8)
扬州文峰寺,是一座古老的寺院,也是一座新兴的充满时代气息的寺院。寺院,是佛法住世的载体,亦是佛教衰兴的象征。反观历史,扬州文峰寺自明代创建以来,历经沧桑,在当代更经历了从园林景点向寺院道场、从经忏营生向信仰本怀、从传统布道向现代弘法的转变,其中的困惑、坚持与探索创新,或许能给予我们不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宫欣君 《美与时代》2023,(4):118-120
以明代秦耀所题《寄畅园二十咏》、宋懋晋所绘《寄畅园五十景图》两种文本和图像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与明代造园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融合表达,深度挖掘江南园林的文化内核,解构、诠释图文意境。以“寄字语园”为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有关江苏无锡寄畅园的诗画与园林意境相结合,探讨江南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审美意蕴数字化表达的路径,探索立足传统园林文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常州传统园林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江南园林的组成部分,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艺术,又受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理景艺术,是常州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常州四家园林作为常州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常州文化的载体。园林主多为士族文人,建筑的营造融汇儒家、道家、佛家为一体的士人思想,多呈现"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独特风格,是书画理论、叠山技巧、建筑营造等艺术范畴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9,(6):140-145
明代中叶之后,江南造园之风兴盛。在激烈的造园竞赛中,士大夫阶层为将自己与富商、俗吏区别开来,采取了两种应对模式:"园可画"(以艺术化的方式构筑园林)与"画可园"(以象征性的方式拥有园林),它们的核心在于对文化资本的娴熟运用。比较而言,"画可园"摆脱了经济资本的掣肘,避免了儒家传统对奢侈造园的批判,甚至逃脱了现实中园林衰败的命运。本文将借助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对晚明文人的造园实践加以考察,并对两种模式的社会背景、观念来源、特点和意义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00,(3):42-43
本刊讯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金山住持妙善法师,于2000年2月2614时38分在普陀山圆寂,享年92岁。 妙善法师,俗名吴敬亭,1909年农历六月三十日出生于江苏如皋郭家园。1932年,礼江苏丹阳地藏寺寂宽法师为师,于镇江焦山定慧寺出家,同年受戒于扬州天宁寺。先后参学于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杭州灵隐寺、宁波阿育王寺等十方丛林,蒙禅宗泰斗来果老和尚器重,成为临济正宗第四十七世传人。1941年,出任江南名刹扬州高旻寺方丈。1944年,到普陀山韬光隐修,前后闭关于…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3)
正扬州大明寺建寺迄今已有1550多年历史,集宗教、园林、文化、旅游于一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重点开放寺院、国家AAAA级风景区、江苏省五星级宗教活动场所。这里人文荟萃,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是扬州的"文化高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明寺与全国很多名山大寺一样,也面临着如何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加强佛教文化建设的课题。我们秉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坚持在继承中弘扬,在弘扬中保护;找准切合点,以贴近大众  相似文献   

19.
王远知     
(530—635) 隋唐道士,一作“远智”,字广德,系本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后徙扬州(今江苏江宁南)。少好学,弱冠师事宗道先生臧矜。后隐居茅山,修陶弘景上清经法,南朝陈宣帝闻其名,召入重阳殿讲论,甚见嗟赏。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镇扬州,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招迎,乃出山谷,旋复还山。隋大业七年(611)  相似文献   

20.
芦沟桥事变之后,日寇大举入侵中国,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江南大好河山很快就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正在江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陈毅和粟裕率领新四军于一九三八年六月来到茅山,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点燃了抗日的熊熊烈火。茅山位于江苏东南部,地跨句容、丹徒、丹阳、金坛和溧水五县,东南有苏、锡、常三市,北临古城镇江,紧靠沪宁线,是江南重镇南京的东南屏障。新四军来到茅山地区, “三官五观”的道士也积极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他们有的直接参加了新四军,有的给新四军带路、探情报、送消息、抬担架、看护伤员、备粮筹款等等。山深林密的“三宫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