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民族伦理学的研究至今已近30年,无论是民族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还是族别伦理的研究均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一般而言,人类社会生活是一定时代精神文化形成的条件和土壤,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文化是对其生存的物质生活的体现.从道德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的精神文化则展现着一定的理想价值和意义追求.古往今来,在民族生活的大家庭中,我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使得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精神文化也显现出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 ,都有本民族共同的生活经验 ,都有本民族共同的生活经验的记忆。这种共同生活经验的长期积累 ,往往凝结为该民族特有的宗教文化。宗教作为各民族最初的文明形态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事实上 ,宗教曾是早期人类历史上最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 ,后来仍然影响着广大民众 ,而且与社会生活保持着广泛的联系。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 ,由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等直接发展而来 ,因此 ,道教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共同的生活经验和记忆 ,而且将这些共同的生…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艺术地、典型化地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域的社会生活和人化了的自然界的真实,它是典型地、具体形象地再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生活.音乐对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的艺术的典型化的反映,是在音乐形象、情节和场面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外加进去的."艺术的民族性也具有特定的阶级内容.艺术的民族性,离开民族发展和民族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历史阶级的内容,是不能理解的."  相似文献   

4.
坚持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优良方面,加强对本民族的认同,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对于中国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社会和谐与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民族认同之阐释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探讨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认同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民族凝聚力概念之界定梁山,詹小美,李玲崧根据物理学的原意以及群体凝聚力的基本理论,我们对“民族凝聚力”作了这样的界定:民族凝聚力是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民族成员为了该民族的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内聚力。一、共同特征是民族凝聚的基础。民族成员的共同社会特征包括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历史传统等等,尽管每一个因素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标准来区分不同的民族群体,但是诸要素之中的主次之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些因素之中,物质的因素(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地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构成了民族形成的基础,而且还派生出民族形成的精神要素。二、共同利益是民族疑聚的目的。共同利益的组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要素,与民族成员的共同社会特征相适应,亦可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大类,民族群体的共同利益在通常的情况下表现为民族群体的物质利益,这并不排除民族群体的精神利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上升为共同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三、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有机结合是民族凝聚的手段。民族凝聚力包括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各民族群体之间的吸引力,民族群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群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吸引力,这些因素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美,在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中处处都有明显的表现.追求美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是日本人的行为和生活文明的鲜明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7.
生活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农耕文化、审美心理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内容的集合体。考察哈尼族传统生活器具,探讨传统器具中所蕴含的节日习俗、生命礼仪习俗、婚恋习俗,揭示哈尼族民众的审美品格和民族特征,以期提升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感,为哈尼族传统生活器具的当代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华南地区少数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在其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该民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体现民族精神,构成该民族的要素,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如果有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似可以说这个民族文化繁荣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该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发展一起,构成民族繁荣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研究是我国民族心理学的重要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认知、智力发展、人格、价值观和品格等方面, 并取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目前, 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研究主要有几个特点:(1)研究取样主要是青少年和学生; (2)研究取向主要是民族心理的发展; (3)民族心理研究大多与教育研究相联系; (4)民族心理研究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增强; (5)民族心理研究的核心是民族文化, 民族心理研究应该深入民族生活中去考察民族习俗; (6)民族心理研究多将民族和民族文化作为实验中一个变量, 对民族心理本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民族主导的精神力量,是决定民族素质的重要因素。民族情感是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和利益,在与他民族的关系中形成的民族心理体验,是构成民族精神的重要心理因素。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民族精神的表现以及民族情感的宣泄,素来是十分强烈的。不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了生活事件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生活事件(校区搬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一般焦虑心理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2)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现实性焦虑和轻度焦虑之间差异显著;焦虑心理得分在性别、年级、专业之间呈现显著差异,而在民族、家庭所在地之间差异不显著。(3)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性方面普遍在中等水平以上,而且差异不显著;心理适应性得分在性别、年级、民族、家庭所在地和专业之间差异是不显著的。(4)民族院校大学生焦虑心理和心理适应性具有负相关,且这一相关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文化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又有人说“文化是人化,是人的内化和外化”。我认为两说都对,若合而言之,就更全面,更周严。其实文化是人,是民族群体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器物、制度、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14.
民族风俗习慣是由社会生活的特殊条件决定的。我国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慣。风俗习慣虽因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慣却与整个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联系,牽涉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般的情况下,人們都不大重视这一点,只注意在生活中相沿遵循本民族的风俗习慣。过去,反动派又常利用各民族风俗习慣上的不同来挑拔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纠紛和仇杀,民族风俗习慣上的問題很自然地和民族关系問題連在一起,久而久之,人們就易于把任何保持本民族风俗习慣的举动,都看成是保持民族特点,維护民族利益,从而逐漸形成为种种不正确的民族感情或民族偏見。在这次各少数民族进行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許多涉及风俗习慣的問  相似文献   

15.
在青海的东部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卡力岗”地区,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穆斯林群体,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成为人们研究跨文化族群的典型案例。“卡力岗”所处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地区。在这里生活着汉、回、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的道德生活是各少数民族对道德文化和伦理价值的历史认可和现实感知,是少数民族的生活追求和行为方式.它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其主旨是重视人们的价值评价和道德选择,关涉的是各民族的伦理导向和人们的道德心态,因此道德生活必然涉及少数民族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取向、道德评价等方面,以及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对这些方面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纵观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其道德生活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渗透并表现在人们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应呈现出多角度、全方面、更立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文化变迁可以促进不同民族的融合,也可促使同一民族的文化朝不同方向发展。对于独联体(СНГ)的回族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远离本民族生活区域,生活在多族群的环境中。中亚东干人的文化变迁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1877—1917年第一阶段是东干人进入中亚初期的几十年。  相似文献   

18.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物化表征,是区分各少数民族的显性依据。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造就了羌族服饰的独特风格。羌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与生存环境、游牧生活方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古时中原地区对西部地区出现的游牧民族的一种泛称,是中华大地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从汉代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中的"禹兴西羌"到晋代500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是指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为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以社会化的实践方式表现出来的各种道德活动.它既在宏观层面通过公共仪式、集体狂欢、民族节日等形成民族特定的道德习惯、道德风俗与道德氛围,增强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又在微观层面通过善恶认知、价值内化、行为规范等对民族个体成员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其物质文化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前者基于并涵化后者,后者制约并影响前者,二者共同形塑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面貌.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是社会主义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其源流、演变以及现实影响进行分析,并立足现代语境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做出新型建构,积极引导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正##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而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有些民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些民族在同一时期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宗教信仰。一种宗教常常被许多不同的民族所信仰,一个民族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