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大学教育如何找到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相互融合的道路,广大的教育专家和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近年兴起的书院制教育模式就是这种探索下产生的一种尝试。打破本科生专业界限的书院制模式开创了新的学习和生活单位,改进了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书院制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目前正被国内高校积极应用于日常管理教育中,而作为书院制管理模式核心的导师制,顺应了人才成长规律。然而起源于英国的导师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项目组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走访高校等方法,探究书院制模式下导师工作现状,深入分析目前导师制实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导师制的完善有借鉴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0年7月13-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伴随书院教育逐步复苏,高等教育领域人文教育缺乏、学生事务僵化等若干缺失引人注目.借鉴中国传统书院教学重视人文教育、注重通识教育、强调开放教学等长处,推动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有机融合,是21世纪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4.
江西是我国书院建筑最为广泛的省份之一,也是传统书院文化最为盛行的省份之一。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机构或者说教育场所,在建筑形态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个性,象征图像则是江西书院建筑美术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此,首先概述了江西的书院文化,紧接着探讨了江西书院建筑中象征图像的起源和形成,然后从形式与特征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书院建筑美术象征图像的具体内容,最后就象征图像的现代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一种以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作为独立学院的三本教育始终处于本科的末端、高职的前端,探索和创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6.
碧泉书院考     
洞庭之南,潇湘之西,望于衡山百里而近,碧泉书院坐落于湘潭锦石乡碧泉村,距今已有888年历史。书院作为科举时代的重要教育机构,自唐代出现至清末消亡,在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碧泉书院自宋朝以来,为湖湘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于近年来兴起的高等教育学府书院制改革在湖南的试行,以及湖湘文化的弘扬,具有一定的价值。文章以湘潭大学复兴碧泉书院为契机,从对碧泉书院的历史研究中探寻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从学科范式向学科交叉范式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之间互相建立学科间的资源互享平台模式成为了当下的主要趋势。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域性优势背景下高校之间学科横向交流与高校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模式。通过对重庆大学城高校间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及设施设备资源进行调研与规划,从而促进高校间教育向多维度方向发展,推动高校学科的互动和人才培养,以点带面的形式向周边乃至国内其它高校推广,期望为未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书院肇始于唐,兴于宋,在明清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与普及,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一种不同于官学与私学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机构。不仅对中国文明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对我国教育、建筑、藏书、园林、民俗的培植等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史料结合案例的方式,对书院发展的概况、书院文化对书院园林影响、关中地区书院独具的园林艺术特色以及传统书院园林对现代大学校园营建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力图重拾历史,将这块文化瑰宝重新带给人们,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试述宋代书院文化与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宋代书院教育家受佛教影响说起 ,对书院的教育、供祀、选址等情况进行分析 ,认为宋代的书院文化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众心理学》2020,(3):F0004-F0004
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源于1805年的正谊书院,始创于1907年,时名"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故苏州人称其为"双百书院,百年一中"。现为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学校。学校以"正谊明道"为校训,以学习、研究和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为办学特色,坚持"为和谐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秉承"自加压力,自主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实现"为人生而教育"的办学境界和教育情怀千年紫藤下走出了叶圣陶、顾颉刚、王伯祥等一大批文化英杰和33位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机构,是千百年来传播文化、孕育思想的学术平台。据史料记载,江西书院曾有近千所,占中国古代书院总数三分之一,可见其散布广泛。而且江西书院始建时间早,历朝多且影响大,有名列古代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奠定书院教育规章制度基础的白鹿洞书院,有首创学术自由争辩之"鹅湖之会"的鹅湖书院,有培育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白鹭洲书院,还有陆九渊的象山书院……书院的发展必然促使其建筑的兴盛。书院建筑是书院文化的载体,与之相应的建筑美术装饰图案则是构成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书院的建筑装饰作为书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院人文内涵的外在表现,不但能提升书院的文化底蕴,还能强化它的精神功能。江西书院在历史上的地位,首推白鹿洞书院。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希望能一窥江西书院建筑美术装饰的造型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立足从地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同中来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就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上,强调对企业、社会双重目标的满足。"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提出,使校内实训工作室、校外实践工作室的协同建设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双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实现了学生专业实训、企业岗位实践与分层教育的对接,更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满足社会、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零距离、同步调融合。  相似文献   

13.
孙远志 《美与时代》2015,(2):119-12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设计行业对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传统的设计教育模式与观念正处在转型关键期。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设计素质发展、提高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整体业务水平、进一步服务于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及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将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植入设计教学中,通过构建团队教学新模式与运行路径,有利于实现从教学理念到实际操作层面的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结构中产教不断融合,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传统"师徒相承"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即现代师徒制。新事物的成长离不开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大量的实践探索,文章从传统美术人才培养方法及培养规律中借鉴学习,为不脱离社会不同程度的需求,高端美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以自身岗位要求为条件,强调与师带徒人才培养战略相结合,构建校企合作下的现代师徒制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师徒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尽快融入工作环境,全面提高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对接方面的配合度及协作度。  相似文献   

15.
哲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慧识,培养出素养较为全面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本科生则是培养的起点.本科教育是奠定基础的阶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心理与知识结构,学习与实践能力,反思与批判精神等.正是基于这一教育哲学思想,2001年,在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邹恒甫先生与哲学系的诸多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创办了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以下简称比较班),目的就是想在哲学教育方面,走出一条探索文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李莱蒙 《管子学刊》2012,(1):97-101
清末,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书院制度被废除,学堂兴起.伴随着全盘西化模式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人们重新开始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学代表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推广国学教育,书院重又兴起,一批成功的企业家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厦门市筼筜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书院开始运作以来,秉持“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的办院理念,举办了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国学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邀请名家开办讲座,开设国学班,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未来,筼筜书院的发展可充分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点,积极吸取其他书院的办学经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促进自身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7.
正尼山圣源书院位于山东省泗水县的尼山东麓,因靠近孔子诞生处"夫子洞"而得名。书院由海内外学界知名学者和社会贤达发起,于2008年10月创立,以弘扬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进步为旨归,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学术教育机构,是致力于文化复兴的天下公器。书院实行"民办公助,书院所有,独立运作,世代传承"的体制,以"弘道明德、博学笃行"为院训,发挥"学术论坛、培训基地、游学营地、研究重镇"的重要功能。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副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1,(8)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何明栋居士《佛教对我国古代书院的影响》一文,通过剖析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进行教学又兼及学术研究与印书、藏书的特殊教育组织——书院,它的择址与建筑格局、组织形式,学规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开展诸方面,反映出佛教对我国书院教育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古代书院祭祀的社会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书院研究注重于其教学、藏书功能方面,而对于祭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缺乏必要的关照。书院并非单纯的教学组织,应该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组织。书院祭祀仪式中的符号崇拜和符号消费,展现了书院在传播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书院祭祀所体现的文化载体功能,表明了它作为社会组织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二十世纪国学教育发展史上,二十年代创办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和五十年代初创办的新亚书院是两个重要的代表机构,其主事者吴宓和唐君毅都怀抱着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但二者的教育实践却产生了迥异的结局。吴宓与唐君毅的个性差异、清华国学研究院与新亚书院的机构性质差异、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生存关系的协调上以及时局的变迁是导致二者不同命运的几个重要因素。清华国学院走向解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非吴宓个人所能掌控。研究唐君毅与吴宓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并不是对二者进行简单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探索由清华的"转制"和新亚的转向所反映出的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当前国学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