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带动了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很多行业并设定了相关的岗位,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利用社交媒体的使用特性和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将新型的社交媒体导入到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构建互动教学平台,并产生强有力的碰撞火花,使得社交媒体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音乐教学借助多媒体的强大性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当代的音乐教师应开阔视野,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不仅能够将枯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集图像、音乐、视频、文字于一体的设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探究新时期多媒体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对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了概述,具体分析了当前多媒体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高校都先后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年轻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专业定位的方向性;注重教学的实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专业及文化素质的教育,确保生源的质量,创造学生良好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5.
多媒体技术及其设备在当今社会业在中小学劳技课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得到高度重视。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其设备,合理组配多媒体教学系统,合理选用课堂教学软件,合理设计、编制课件,合理运用课件,激发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及其设备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它应该是以优化课程教学为目的的教学辅助和功能延续,应该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有机结合,不应该出现形式主义而反受其束缚。  相似文献   

6.
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学和项目的创造性结合,在激发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设计类人才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尤为重要。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时机已然成熟,具备了专业学生参与校企实习的条件,从而能够显著强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间接拉动高职艺术专业就业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要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更要与实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在如今这个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设计类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与追捧。因此,艺术设计思维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在高职美术教学中,除了学习美术基础理论和加强技能训练以外,更要融入艺术设计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将市场需求与教学联系起来。文章将深入探讨高职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思维的融合问题,以便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环境艺术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化教学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实践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必要手段。对于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和教学控制体系进行研究,对项目化教学方式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项目化教学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来成 《美与时代》2014,(10):74-74
充分的掌握装潢艺术设计的有关知识,并结合实际将其应用到实际中是装潢艺术设计教学对学生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而只有通过实践来充分的接触市场、了解市场,才能够使得装潢艺术设计更加的具有经济性和实用性,才能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目的。项目从实践调查出发,探讨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切合点,以期能给装潢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彭敏 《美与时代》2014,(10):67-68
CAI多媒体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成熟,以其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等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是加强多媒体教学,灵活地把使用课件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CAI多媒体技术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手段,让学生更能直观的了解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学习化成一体。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被教育界广泛关注。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从事教师职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围绕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进行教学研究,自主探究学习教学实验结束之时,取得了初步成效。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目标、师生角色定位、开展方法、教学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探论,同时也关注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为下一轮的实验及教学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摄影技能作为我国艺术设计各专业学生的重要技能之一,和电脑操作、手绘等技能一样,都始终贯穿专业教学应用和专业设计当中,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的技能。摄影技能的培养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因此除了要重视课程本身的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将摄影技能的实践融入学生的一系列生活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复杂、过缘性的综合学科,学科跨度大,涉及知识范围广,充分运用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拓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法与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艺术设计工作室模式是通过参与社会设计实践来进行教学和科研,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而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既有经验可以参照,也有问题亟待解决。依托艺术设计工作室模式的教学改革应考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改革教学制度;应考虑师生创造力,在现在已经实施的量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入设计项目绩点分值模块,引入学生量化管理机制,实施量化管理;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打破原有年级制度,改革培养模式,实施阶段化教学。  相似文献   

15.
美术鉴赏课程主要是通过美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内在情趣。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养成对经典作品的认知,形成一定具有艺术情操的素养。美术教师应当选择一些典型的美术作品并选择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近些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利用图像进行作品展示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便利,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手机和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网络学习成为高校学生新的生活学习方式。智能移动设备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让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更加多样化,微课程由于授课时间短、内容紧凑的特点,借助网络智能移动设备在线学习成为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提出运用微课程改变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提高环艺设计专业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美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或是审美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能够认知、体验、感受、欣赏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并且具有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前,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推进,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审美素养,已经成为相关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重点考量的问题。通过发现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教学的不足,分析和探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相结合的路径,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美育。  相似文献   

18.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运用真实项目教学,引进"项目设计"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开设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实践课,抑或是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课题,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以项目为驱动,将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可以更加贴近企业形式,从而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更强的团队合作理念。这种教学实践体系,更有利于保证并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性教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立体构成课程改革的现状和特征,探讨其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影响,并探索立体构成课程改革的各种方法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促进作用。提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环艺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培养,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艺术设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应用学科,在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表现在艺术性、技术性与观念性同时并存,强调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突出专业教育的特色化。在专业课程评价的范围上,不仅要包括课程表上的显性知识,还要包含如参观、考察、访问等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隐性活动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设计观念等专业素养的考察力度,突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所独有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