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与实践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起步较晚,又有着特殊国情,需要充分比较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牢固树立本土意识,着眼城乡统筹,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逐步消除社会保障城乡二元格局,加快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通过分析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卫生体制与财政实践,探讨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障碍,并提出了重构政府间财政关系、完善法律框架、建立社会机制等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3.
"城乡统筹"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光明村和关山村"与浙江省桐庐"荻浦村和环溪村"为例,对比分析其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建设模式,为摸索适合中国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我市作为多民族地区,进一步提高农村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不仅是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任喆  王健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99-199,188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四化同步并举”的历史发展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应对老龄化社会等一系列民生保障课题摆到了议事日程。因此,立足于河北省目前社保系统存在的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狭窄,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等问题,必须统筹推进河北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本文探索了有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指导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就可以使发展的道路愈走愈宽广。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剖析科学发展观的结构,阐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的主要方法论原则。一概括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相似文献   

7.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统筹城乡建设改革的重要渠道,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景观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做好景观设计工作有利于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8.
人的个性和谐和精神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运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而且要求我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打造和谐社会的坚实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来,贵州省黔西南州顶效经济开发区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工作,促进了城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沿着城乡一体化的趋势,这也是社会进程不能改变也不能逾越的历史阶段。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乡村的自我改善,更应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如何探索出一种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城乡统筹发展为背景,展开对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比较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工作压力大,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交际范围窄等,是影响教师是否喜欢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并不是很理想,且城乡中小学教师存在差距。建议从社会、学校管理、教师三个层面出发,采取多种措施,以缩小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差距、实现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2.
杨爽 《美与时代》2014,(2):27-27
所谓的绿色建筑,其含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以其最大限度节约自然资源与可利用资源。绿色建筑是城乡建设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是城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环境与节能减排是当前人们所热议的共同话题,因此,对于城乡建筑来讲,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能绿色发展模式,而绿色建设理念是实施这一转变的重要思想。推进建筑领域的生态节能,也成为大众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凌国光 《天风》2008,(6):F0002-F0002
2007年12月12~13日,重庆市基督教第三次代表会议隆重召开。会议明确了教会今后的奋斗目标: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夯实教会发展的基础,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6,(2):42-47
本文在分别分析城镇化和就业质量对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城镇化与就业质量的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个框架对"十二五"期间全国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总体情况和北京市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十二五"期间,全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就业质量仍待提高,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存、此消彼长。与此同时,全国不同省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北京为代表的少数省区城镇化水平和就业质量都较高,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该地区城乡统筹养老保险体系的主体,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则成为补缺性制度。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宗教是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宗教的和谐,其中最根本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宗教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新时期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其核心是探讨新时期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宗教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伟大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将起到理论指导作用。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各阶层的人能够平等相处,彼此关爱,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美好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优秀文化的孕育,需要塑造高素质的社会公民,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和谐社会为视角建设和谐文化,重在突出"和谐"二字.实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功能与地位.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孔子和谐社会思想最具代表性.“仁”与“和”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政治的价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与“和”是孔子和谐社会思想的两大基石.孔子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内在精神风韵的和谐社会思想,倾注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无比关切,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说,孔子以“仁”、“和”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宗教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又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必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我们要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增强和谐。和谐必将推动发展,发展一定促进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笔者拟…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面临结构转型,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矛盾日趋分化、利益需要协调的现状引起了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对于如何正确分析青年群体分化和整合的现状,引导并强化青年群体应对社会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思想意识的先行性,使其统一到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正确轨道上来,也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向度.遵循这样的研究路径,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青年群体建设的动态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青年群体建设的要求,青年群体建设基本向度的展开等热点问题进入了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