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多有王宫大臣主导开凿,延续两百多年,造像数量众多,佛衣的披挂方式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对其进行梳理可以获得佛教造像中佛衣披挂方式发展脉络。是石窟寺造像断代研究的一个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2.
在龙门石窟造像中,弥勒的形象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龙门的弥勒造像出现空前绝后的盛况。武则天时期的弥勒造像是以《弥勒下生经》的内容为依据的,这就直白地表现出希望新主降临的思想。武则天宣扬自己是弥勒转世,为登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宗教外衣,而此时的弥勒信仰较武氏前期出现了顿然上升的势头,不能不说是武则天绝好地利用宗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富有着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兼容并蓄着外来的文明而且富有着十足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这一智慧的完美体现,它在延续印度佛教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伟大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现存的佛教造像作品中,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地考察云冈石窟佛像的服饰,发现主要有印度风格、希腊风格、中国风格三种基本类型,具体表现为印度风格斜披络腋式、袒右肩式、偏袒右肩式;希腊风格通肩式;中国风格褒衣博带式。追溯了云冈石窟雕凿前印度佛像服饰的类别和形成原因,并分析了云冈石窟雕凿的时代背景,认为褒衣博带的佛像服饰不仅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也是拓跋鲜卑文化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飞天艺术属于佛教造型艺术。由于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审美意识等诸方面的影响,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飞天形象呈现多样化特点。北魏是中国佛教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佛教造像成就最高的历史时期之一,其飞天艺术承前启后,在中国佛教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千佛的经典依据及其界定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佛教世界有三佛、五佛、  相似文献   

7.
李凇 《中国道教》1995,(3):46-48
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它作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和药王山其它石刻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的资料已两度发表,第一次是1965年的《考古》杂志,刊有“耀县石刻文字略志”,介绍得很简略。第二次是1987年的《考古与文物》杂志,刊有“  相似文献   

8.
陕西长武县保存了不少北魏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本文以有纪年的石刻造像为标尺,对石刻造像进行分类,分析了各时期造像的样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信仰群体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北魏时期,山西佛寺林立、僧众云集、石窟造像绝然超群,是当时佛教发展最兴盛的区域之一,在中国及山西佛教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11.
喻玥 《中国宗教》2022,(6):74-75
莫高窟地处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部约25公里处的鸣沙山,现有大小石窟492个,石窟内多为生动的人物雕塑,包括2000余身彩塑造像,同时容纳了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构成了南北总长约1680米的大石窟群。  相似文献   

12.
北周时期的民间佛教信仰十分盛行.通过对遗存的造像记分析,当时以邑和邑义为名称的民闻佛教造像组织十分发达,其内部构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结构,规模也与地域性基层村社有关.这些组织主要以造像为目的,兼顾修建寺院、建义井、栽树等.从造像题材看,北周民众的信奉对象以释迦最多,其次是观世音,与北齐民众信仰有明显不同,反映了二者文化和地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相国寺是唐宋时期中国最有影响的寺院之一.本文通过对其造像的详细稽考揭示,中国寺院前期的造像分布应与后期丛林有较大区别,而北宋正好处在一个前后转型之际.本文同时证实:中国寺院造像在寺院的内部设计(区分)中具有建筑定性的作用;在信众的心目中,中国寺院造像首先是被膜拜的对象,然后才是别的其它;以其独有的神秘特性,中国寺院造像圣化了被寺院所挪用的空间;神圣与凡俗两重因素的纠葛,决定了中国寺院造像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7,(6)
平城作为北魏王朝的都城,不仅汇集了当时北中国的文化,还吸收了来自域外的佛教文化,这些文化在平城的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而使平城呈现的佛教文化与洛阳的太学文化产生了鲜明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北方社会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历史道路,并最终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文革期间被破坏的大批佛教寺院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建设,随之古老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开始兴盛起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佛教和佛教造像艺术都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佛教传统艺术的衰退与失传,严格地说,近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开始引入中国后,佛教艺术也如同中国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开始崇尚西化。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刻造像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而且小型石刻造像较之石窟寺造像更具特有的质朴、世俗、自由的民间气息,是反映十六国北朝时期中下层经济文化、人情风俗、生活习惯的艺术作品。对这批造像的研究,亦是研究石窟寺造像的有益补充,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十六国北朝佛教石雕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佛教信仰广泛地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佛菩萨信仰中,不同的神灵司职不同的领域,由于民众所遇到的生活事物不同,大都会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去信仰某一神灵,这种信仰的流行往往也伴随着造像的产生.有时不同佛菩萨共同出现的组合,更能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与膜拜,因此在民间信仰生活中,许多是以多尊像同时出现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求.本文即以地藏菩萨像为主轴,通过对石窟造像的组合形式、题记和相关文献的研究,说明地藏菩萨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北朝佛教造像艺术受朝代更迭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原风格的过渡,完成了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进程,并奠定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北朝是指从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420)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快速发展。尽管时间跨度只有150多年,但是由于经历了几次朝代更迭,以及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雕像艺术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迄今发现唐至明清时期的泗州寺院有96处,其中供奉有僧伽像的有25处;文献中记载有僧伽像的有20处,传世或学者新考证的有图的僧伽像有27处、29件。僧伽题材不仅有本身像,僧伽、宝志、万回合龛像,变化像,还有僧伽、弟子、供养人合龛像等;它的发展可以分为晚唐五代的僧像时期,僧伽菩萨像的北宋时期,佛道儒三教合一僧伽像的北宋徽宗至南宋、金时期,僧伽像继续发展的元代,僧伽像世俗化倾向愈益显现的明清时期这五个阶段,体现出僧伽信仰从高僧、圣僧、佛,直至民间俗神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乔珂 《美与时代》2013,(12):37-37
简约主义是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与风格,在现代社会中,都市压力增大使人们开始排斥复杂华丽的家居设计,转而追求简约风格的家具设计风格。工业的发展、新材料的多元化使简约风格完美的通过设计师手笔回潮。独具风格的家居设计,必将再次掀起简约与时尚的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