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和消费时代的来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逐渐成为文艺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拓展了艺术领域研究的新空间,同时也丰富了社会学的研究瓴域.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日常生活相比,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愈加呈现出个体性、开放性、自觉性等特点,这使日常生活的伦理图式发生改变。从人的日常生存状态而言,日常生活的个体化使日常生活主体以及日常生活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这使人无法完整地感受日常生活并且处于孤独、焦躁状态,从而失却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把握。从日常生活价值目标而言,由于日常生活结构的变化使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获得了生存的温床,日常生活的开放使多种意识形态共生共存,日常生活领域呈现出价值多元、价值分化的现象。从日常活动方式而言,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观念越来越体现出"自为"的特性,但是也亟需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日常生活伦理图式的如上演化使日常生活的伦理构建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提倡节约反对浪费黄义全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是入世的宗教,它的一切教导和诫命都是为了让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为此,伊斯兰教提倡人类的生活应富裕俭朴,禁止铺张浪费。一千多年来,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穆斯林一直恪守《古兰经》的训导,在日常生活和消费...  相似文献   

4.
韩震 《现代哲学》2003,(3):10-15
要真正理解消费的实质和意义,我们不仅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而且需要文化意识形态的分析和哲学的智慧。本文从消费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探讨了消费的实质、功能和意义等问题。作者认为,消费是通过利益单位之间的交换而对劳动产品和服务的享用,它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语言形式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作者还认为,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消费,是合理的消费;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消费,就是不合理的消费。  相似文献   

5.
王洋 《美与时代》2014,(10):46-4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基本的生存需求上升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同时随着受教育程度与审美价值的提高,产生了一批追求个性的消费者,他们不满足于市场上千篇一律的服装产品,而是希望寻找到能体现自身个性特征的服装。传统的大众化消费的服装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促使了服装个性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从纸面上说,只是大笔一挥,俄罗斯人就告别了共产主义.[1]然而,在他们的内心和头脑里,大多数人依然是苏联时代遗产(物质的和精神的)的囚徒,尽管那个时代的残羹剩饭几乎越来越难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基本生存之需.至于中国人,他们则继续以极浓的官方色彩大力宣扬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光荣.但是,在他们的内心和骨髓里,却是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7.
仰海峰 《现代哲学》2003,3(1):57-64,102
列斐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是他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出发.批判现代消费社会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这是一个风格消失、意义走向零度化的社会,日常生活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谋者。从日常生活批判出发,以文化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构成了列斐伏尔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8.
1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由技术起基本作用的时代。技术和科学与工业一起,创造出我们的直接生存环境,塑造了我们时代的面貌、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技术在带给人类社会以巨大的进步特别是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  相似文献   

9.
消费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必需行为,是人们健康幸福生活之基。生存性消费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基础;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精神文明便成为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秩序、感受幸福的重要因素;在工业社会,消费的意义对消费主体来说不仅是维持自身健康生存的符号,也是表现其文化素养的标签;随着消费主体的消费以温饱型消费为拐点转向以发展为中心,财富之于消费的幸福边际递减效应,而损害健康的消费自由是幸福的隐忧。  相似文献   

10.
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在这个多元快速发展的时代,受到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导致部分女大学生只重视金钱,不注重精神;只注重消费,不注重创造,生命缺乏诗意灵性。当代女大学生只有直面自己的生存困境,通过"思"与"诗"摆脱资本、技术与消费等带给人的精神上的束缚,以诗与思为聆听大道道说的方式,超越女性的他者地位,实现本真生存,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列斐伏尔的核心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但前后期有明显区别。本文概括了这种前后观点的转变。总体来说,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的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而他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组织到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总体环节中去。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消费被引导的官僚社会”,而不是一个可供人们自由选择的休闲社会、丰裕社会。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如林高楼中的一个个窗口构成了现代社会。家庭总要生存、繁衍,于是就有了家庭消费。不同国度、不同社区、不同家庭出现了不同的消费文化。 一、家庭消费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通常所言的家庭消费,是指家庭中的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一个家庭要生产就要有工具、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消耗,要生存又要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的  相似文献   

13.
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宜性是伦理学必须考察的问题 ,其根本点在于寻求恰当的行为的价值依据、行为标准及现实途径。在现代社会 ,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要求人类必须践行合宜性的消费 ,要求人的消费应以健康生存、全面发展为价值依据 ,以适度消费为伦理本质 ,以责任、公正、节俭为消费德性。  相似文献   

14.
经济伦理观是人们关于经济活动伦理的根本观点,包括生产伦理观、分配伦理观、交换伦理观和消费伦理观。从生产伦理观和消费伦理观来看,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伦理观具有反生态的性质,最终导致生态危机频发,人类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威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是人类社会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其经济伦理观是生态主义的经济伦理观,它在生产领域体现为具有循环、可持续特点的生态生产伦理观,在消费领域是以适度为原则、以节约和俭朴为规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绿色消费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过度消费的伦理文化缺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过度消费的伦理文化缺憾李金蓉过度消费是指脱离现实经济条件与合理需求的消费。它直接与适度消费相悖。过度消费既可表现为宏观上的,即政府在消费政策选择上的失误,也可表现为微观上的,即个人或家庭在日常生活消费中的病态行为。本文是从后者,即消费者个人或家庭角度...  相似文献   

16.
当代艺术是与传统艺术大相径庭的艺术形式,它打破了传统,以多样化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当代艺术想要不断的发展进步,必定要与当代的社会进行联系。当消费占据这个时代,当代艺术自然要与消费进行融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文章以艺术家艾未未的作品为例探讨当代艺术与消费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话题来自西方,有其独有的语境与特征。在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还不具备充分的普遍性但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这是一种实践的文化,使美从高高在上的圣坛地位走下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成为大多数人都能够体验的文化,缓解了当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也促进了消费,改善了中国大部分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市场营销学认为,企业的利润目标及其他目标能否实现,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最终都要取决于消费或用户是否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艺术已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20.
根据晚期海德格尔的核心观点,西方形而上学的本质在于存在论—神学的二重性进路,这种进路表明形而上学乃是本真的虚无主义,并且塑造了西方历史的虚无主义形态,即以技术方式组织一切活动领域。而当前的时代作为形而上学的终结阶段,亦即其蕴含的的可能性正在充分实现的时代,也预示着有机会走向存在历史的另一开端。但是,面对我们中国人身处缺乏形而上学之源头但又承受着其当前后果的两难境地,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方式在策略选择上既要深入研究形而上学,又要努力从我们自身的典籍文化传统与现实日常生活中提炼、发掘出能够交流和理解而又具有实质内涵的概念、范畴与叙述框架,从而为历史时代和生存命运的转化积蓄力量、准备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