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汉墓中可见大量以庖厨场面为题材的画像,其典型者如山东诸城凉台东汉墓出土画像石中的庖厨图(图1),场面盛大而井然有序,是汉画庖厨图中的精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郑州新密打虎亭村汉壁画墓中室北壁则有彩绘的宴乐场景,场景宏大,绘制精美。汉墓画像中,庖厨图似乎是必备的内容,究竟有何寓意?或许,对庖厨图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在表达"去饥饱食"的愿望。从古至今,吃饭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食物相对匮乏的古代社会,饥饿与疾病是人们最主要的两大自然死因。人一日不食则饥,"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1"一日不食则惫,二  相似文献   

2.
自原始社会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创作的高峰时期,汉画艺术作为两汉时期独特的艺术形式,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汉画艺术在继承先秦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壁画形式,并在继承和创造的基础上衍生出多姿多彩的绘画样式,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器具画和壁画一起构成了汉画特有的艺术体系,也形成了绵远流长的审美价值。文章在分析汉画样式的基础上,论述了汉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蕴,以期揭示汉画承载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3.
刘克 《中国道教》2009,(6):18-25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碑刻、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所刻文字等合称汉俩,是汉代民众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大批道教汉画发掘出土,为我们全面认识原始道教在民间的影响状况和消除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许昌是华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尤其在汉末曾为"许都",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许昌出土的汉砖画像反映了当时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理想和审美追求.在艺术上,古朴稚拙,多为优美的阳刻、浅浮雕和线雕,是汉画像发展中的一个飞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鱼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章。汉画像鱼图像作为中国鱼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其内容多样,变化丰富。汉画像鱼图像有六种组合方式:宴饮庖厨图像中的鱼图像、鸟啄鱼图像、鱼戏莲花图、鱼车图、鱼与铺首和熊、鱼纹边饰。鱼图像在汉画像中既有祭祀作用、生殖崇拜的现实意义,也有沟通天地、死而复生的神话意义,是汉代人们借鱼的形象表达对墓主及家族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刘克 《孔子研究》2015,(2):26-36
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存在着一批表现儒家"亲亲相隐"观念的画像和铭文(习称汉画),为考察早期儒家亲亲相隐这一学术公案和消除当前相关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亲亲相隐是对血缘亲情的维护,亲属之间的相互保护是率真的表现,是对人性的尊重,"隐而任之"兼顾了亲情和公义,是亲亲相隐中的责任担当。亲亲相隐与血亲复仇是孝悌思想的两个重要侧面,同根相生,儒家对血亲复仇的重视与播扬,是在亲亲相隐流播线路上安装的预防滥隐闸门,体现了儒家对亲亲相隐利与弊的深入鉴察,对可能出现的徇私枉法行为提供了有效制约。司法腐败无论是品格还是意趣,都跟儒家的亲亲相隐别同霄壤,亲亲相隐本身并不具备生发司法腐败的基因。亲亲相隐题材汉画是早期伦理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深入地考察早期儒家孝道伦理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画像石分布相当广泛,覆盖面积占大半个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是全国出土汉画石的重要地区,其中乐舞百戏类是汉画像石中反映人民娱乐文化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画像石上栩栩如生的鼓吹乐、鼓舞乐、相和歌、丝竹乐等一系列演奏者形象更是反映出乐舞百戏在当时盛行的场景以及当时音乐文化的繁荣。通过对汉画像石中音乐发展的背景以及音乐表现的内容和乐器的分类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探究汉朝时期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8.
诚实的果实     
有一天,亚历山大大帝到花园散步。在水榭亭台旁边,他看到一个年轻的侍从因疲倦而靠在石柱上沉沉地睡着了,而且腮边还挂着点点泪珠。  相似文献   

9.
茶会     
正旅行者到了目的地之后做什么?30岁以下的人的眼睛,粘在智能手机上,30岁以上的人的眼睛,粘在纸牌上。有一次小宋见到一个特别美的水榭,停靠在一片野湖上,湖水倒映着天光云影,盛开的野姜花停在叶片间如淡黄的飞鸟。正喝彩,说在那水榭上望个景、听个昆曲该有多么美,却听闻水榭敞开的排窗里,传出了喧杂的行令和斗酒之声,便感叹有些人是多么暴殄天物啊,在自然的核心,五感也没有打开,  相似文献   

10.
清代山水画     
《仿巨然山水图》清代王翚坡石高树,茅屋水榭,夹溪峭壁对峙,后山高崖突起,溪中小舟横渡。意境静寂,幽深高远。  相似文献   

11.
1992年末至1993年初,淄博市博物馆在临淄区商王村西侧发掘了两座战国晚期墓,其中一座墓墓主为女性,在其椁室中出土了一对金耳坠(见金耳坠复原线图)。其制作之精、造型之美、创意之妙,不仅在齐墓发掘史上为首次出土,亦为国内先秦墓中所罕见,它的出土对研究...  相似文献   

12.
鼎凭借着其特殊的政治宗教功能,先秦时期已被神化。在道教外丹术兴起之前,鼎已被摄入仙文化系统,成为成仙的途径之一,其在成仙中的功能具体表现为:通过宝鼎可以招致仙人仙物,然后人可经由仙人接引而升仙。鼎可致仙的观念与先秦时期传说中具有神性的宝鼎有关,并且在现存文献及出土汉画中皆有表现。道教外丹术兴起之后,由于鼎是炼丹的必备器物,因此它在成仙中的原始功能逐渐被外丹思想所稀释、填充,但鼎可招致仙人仙物的观念在某些道经中仍有留存。  相似文献   

13.
陕西定边郝滩出土壁画与此前陕西靖边、陕西西安、山东微山、内蒙古鄂托克旗、江苏徐州的七块画像存在密切联系。从绘制格套与画师意图切入,可知郝滩壁画的母题符合汉代宴乐绘法的基本格套,注重通过"围观"绘法来凸显画面主体。定边、靖边壁画中太一等神非为图像强调的主体,而属于"边缘与陪衬",其作为迎接尸解登仙的核心神祇出现于宴乐格套中"围观"的主位。汉代宴乐图与升仙图的绘法、布局均存在沿袭。以往汉代壁画中被研究者判定为"宴乐图"主题的图像应为"升仙图",借此可证两汉时期本土宗教观念到宗教形象的逐步型塑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1981年,扬州城西出土了一块元代景教徒墓碑。该墓碑系青石制成,上圆下方,高29. 5厘米,宽25. 8厘米。碑额呈半圆形,碑额上线刻一组画面:上有莲花座十字架,该十字架形制属于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的下面以莲花作底座;十字架及莲花的两侧各有一身长四翼围着中心展翅欲飞的小天使。天使头戴十字双耳冠,面向莲花,双手前伸,守护着十字架(见图1)。天使头戴的有十字的冠帽,在泉州出土的景教石刻中也出现过,而在其他  相似文献   

15.
包兆会 《天风》2018,(12):36-37
新疆古城阿力麻里城(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在元代曾是景教活动中心之一,这里曾出土了十多件叙利亚文的景教墓石。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和群众陆续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叙利亚文景教墓碑,有的收藏在霍城文管所和新疆博物馆,有的存放在伊宁市伊犁地区博物馆。这些碑刻的形制不仅与在中亚七河流域出土的六百多件景教碑刻相同,其十字架形制也与七河流域附近的克什米尔地区出土的粟特文、梵文景教十字架形制十分相似,都是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底座有个弧形托住十字架(见图1、图2)。另外,七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有若干注明墓主籍贯为阿力麻里的墓碑铭文,这表示七河流域的景教徒与阿力麻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代,它们有可能属于同一景教区。  相似文献   

16.
文永杰 《美与时代》2006,(11):56-57
汉画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汉画像石中那原始、幽默、奇崛而别致的构图,简括而气韵生动,平面而极具三维空间感的制作……都若不经心而又表现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7.
《开宝藏》存世刻本不多,学界始终期待有更多的刻本出现。本文在回顾前人关于西域出土《开宝藏》残本研究的基础上,介绍新见的西域出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三件残本,指出它们是同一刻本的断残,其字体风格符合《开宝藏》特点,当是该藏的遗存。同时据其有上下界栏的版式特点,认为《开宝藏》后期的补版或增刻,与早期刻本不同,而是采用了上下界栏。这一推断不仅打破原来我们对《开宝藏》版式的固有认识,而且对今后判别西域出土刻本,哪些是《开宝藏》,哪些是《赵城金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术研究,得出可靠的结论固然重要,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同样重要,如此才能进一步拓展学术空间和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莒地出土的最古老阴阳五行图是象数义理的统一模式,其体现阳为本的法则,形成同源性,产生出相反相成,通达天、地、人的易学、中医、历法统一的中华远古文明。莒族是马克思《数学手稿》中指出的用两手数数发明十进制的最古老民族。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升仙仪式图是基于两汉时期浓厚的宗教社会文化性质及其影响下的宗教礼仪,尤其是早期道教升仙思想、神仙谱系及升仙仪式象征体系的完善。同时,在礼仪、功德性的人文秩序下所寄托对孝眷的哀思和逝者升仙的愿景都最终在墓葬礼仪美术中得以确认。时人在成仙迁转的救度仪式“场域”中,精心布列了一系列可以沟通仙界的祥瑞神灵和有助升仙的“中介设施”,在六博与升仙仪式所衍生的主题范式中,成仙“设施”与升仙视觉体系(主神)共同建构了生命轨迹秩序的图像语境,使得分离的两个群体(仙界神灵与逝者或墓主)之间得以交流。  相似文献   

20.
正博兴县位于山东省北部,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出土了大批的佛教造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博兴博物馆馆藏400余件佛教造像,其中有一批关于弥勒的造像,近期,笔者对这批资料进行了整理。一、造像介绍1、北魏孝昌二年(526)王和之造像座(中插三图1)1990年4月博兴城关镇河西村出土。青石质,上为圆形双瓣覆莲,下为方形座。高20厘米、长70厘米、宽64.5厘米。覆莲座正中为正方形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