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戏曲各个剧种的起源及发展基本上都是相互交叉、互相渗透、不断吸收变化的过程.戏曲唱腔在各地的流传发展而演变为地方剧种继而形成各个流派,这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地方语言,即地方话、土话.许多流派的继承人在发展唱腔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当地的方言习惯和爱好.语言特点从很大程度上区分开了各个剧种的唱腔.  相似文献   

2.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京剧与评剧各具特色,成为戏曲领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河南作为戏曲大省,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之外,还有31个稀有剧种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这些稀有剧种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河南稀有剧种的发展现状危机和机遇并存分析,可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发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为地方文化基因的稀有剧种,紧跟时代脉搏,通过不同的具体路径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发展,必能走出眼前的困境,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陕北道情是陕北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地方小戏,它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要素于一身,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小型戏曲剧种。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陕北道情以其特有的方式承载着地方民俗音乐文化风貌,记录了过去和现在的人民大众生活的样态和艺术情趣。  相似文献   

5.
走近锡剧     
一.设计意图 锡剧艺术始创于清末民初,是民间艺人根据民间小调加工改编而成,是我们苏、锡、常地区特有的地方剧种。它曲调清新俏丽、动作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刘岩 《思维与智慧》2023,(16):44-45
<正>徽剧是中国戏曲中一个极重要的剧种,不仅是京剧的前身,同时也与我国南北方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徽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代表。在传承中国经典、弘扬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每个中国人共识的今天,将徽剧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巧妙地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之中,便是本文所探究与思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庐剧,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皖中地区。它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创作、自我排演、供人们欣赏娱乐的民间艺术。庐剧的形成是安徽地方民众情感相互交流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调查发现,庐剧的生存现状虽相比以前有了较好的改变,出现了"新生命"复苏的迹象,但是仍然处于危机的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良好的保护措施,在这个信息多元、娱乐多样的时代,庐剧将可能再次陷入危机,甚至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8.
采茶戏作为一个传统的民间地方剧种,蕴含着较深的艺术内涵.采茶戏来源于生活,表现出民风淳朴、种类繁多等特点,其中歌唱与舞蹈所占的比重较大,舞蹈动作细腻而生动,而大部分动作又与现今的舞蹈动作有相似、相通之处.研究采茶戏中采茶舞的地位与风格特征,既可以使我们了解传统舞蹈的过去,也可以大胆地设想它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从现存的《孔府档案》中可以发现,孔府内的演戏活动一直延绵不断。通过研究这些资料,不仅可以揭示衍圣公和他的家人们在繁缛的礼法规范之下活色生香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可以弥补一些戏曲史研究资料的不足。对于研究戏曲史上花雅争盛过程中流行于鲁、豫、冀三省交界地带的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历史沿革、剧目特点、表演特色以及这些地域的戏曲文化的形成及特点,给予佐证。  相似文献   

10.
申桂红 《美与时代》2014,(7):101-102
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戏曲种类和光辉灿烂的戏曲文化。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风靡全国的昆曲逐渐出现了衰败趋势,而产生于间的各种地方戏剧种,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河南为数众多的剧种大多产生于清代,它们正是在“花雅之争”的风雨中逐渐发展、成熟的。  相似文献   

11.
河北梆子     
正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传统戏曲文化汲取民族历史文化精髓,博大精深且古老厚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地方传统戏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山东地区“民间小戏”剧种丰富,民间小戏”的存在为中国戏曲增添了多样性、层次性和延伸性,在“民间小戏”中可以追寻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遗迹。“民间小戏”与大剧种戏曲历经风雨、传承百年,众多传统经典剧目脍炙人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撑起了一方百姓之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怀梆是河南省地方戏曲中一个古老的稀有剧种,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地人多称之为"老梆子".怀梆在表演艺术上有自己的风格,具有粗犷、奔放的特点;唱腔念白均按方言口语吐字,男女皆用大本腔演唱,唱腔慷慨激昂,念白以怀庆话为主.  相似文献   

14.
前言:随着新媒体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视线由曾经的电视转换到了网络平台,很多人也不再浏览报纸杂志,更多的是玩起了智能手机。这都宣告着,新媒体的时代来临了。新媒体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对传统的传播媒介的冲击也是达到了与日俱增的程度。不管传统媒体人愿意与否、承认与否、接受与否、喜欢与否,新媒体正以一种由隐性到显性的方式冲击着传统媒体,令传统媒体人由开始的轻视、不屑,到现在的重视、惊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遭遇兵临城下的压力。对于生存在传统媒介的记者们,潜在的职业冲击已逐渐显现。他们正在经历或即将面临的危机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物质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其精神生活,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使现代书籍设计所呈现的审美特征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逐渐成为了当前书籍设计人员所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钱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作为工薪一族,我们每月挣到的钱有限,除去正常开销,也许便所剩无几了,因为生活中需要花钱的地方比比皆是,衣食住行、生活琐碎,  相似文献   

17.
敖雪 《美与时代》2004,(5):60-61
"武宁采茶戏"简称"武宁茶戏",是赣北民间一个独具风格的剧种,为江西省优秀地方剧种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武宁、修水、瑞昌、永修、德安、九江、铜鼓、靖安、奉新发及湖北的阳新、大冶、黄梅、文济武穴等地,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赣北地处幕阜山西南,境内丘陵起伏,绵亘数百余里.人民勤劳,以产茶叶为主要农事之一.唐宋年间,"宁红茶"就己名驰海外,清康熙之际,种茶采茶,蔚为风尚."清明时节雨麻麻,又插秧来又摘茶",这两句民歌便是当时赣北人民劳动情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军队部分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塑造当代军人的价值观,这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从《城乡简史》到《南来北往谁是客》,范小青的小说从俯视底层生活转为以平视的角度代替底层发声,从思考城乡差距转为对城市物质生活对人性异化的表述.从范小青小说的发展变化,能够看到底层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及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采茶戏是流行于我国南方赣、粤、鄂、皖、闽、湘等省的本土腔剧种,现存近30种.多以当地地名称呼剧种之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