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人民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在实施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当中会有意识地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文章简单阐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园林规划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表达方法,并就传统文化在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传统婚俗文化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与人类的繁衍和社会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礼义、礼仪与习俗,同时衍生出相应的婚庆用品。现代婚庆用品设计积极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在新的设计中融入传统婚俗文化,提升了传统婚俗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房用具的设计制作蕴含着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造物设计的文化思想,已经和正在给予中国发展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工业设计体系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是研究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在赣州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分析梳理了赣南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并以元素形态和内涵为基础,创新设计具有客家传统文化元素的公共设施,达到传承、发展客家传统文化和美化赣州城市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究的是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施设计当中的应用问题。文章有效梳理了我国的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将元素背后的内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以形态和内涵为基础,结合景观设施的功能,创新设计客家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使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和景观设施得到更好的结合,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客家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整体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各行业中都刮起了一场文化风,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内都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其中展示设计的发展对弘扬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发掘城市文化特色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下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的世界,人们已经需求的越来越多,在已有的物质的基础上,人们更多的是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也更为迫切,国家的民族文化和现代展示设计的结合,使展示设计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精髓,更走向国际化,并无形中走进人们的生活和内心深处。通过叙述展示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阐释其在展示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环境设计和城市化发展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为了能促进现代环境设计的质量和创新发展,设计师就要立足根本,将传统文化元素能与现代环境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提高现代环境设计的质量打下基础。通过对现代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重要性和运用现状的阐述,详细探究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策略及实际运用,为现代环境设计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设计与文化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库,对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房地产广告对传统文化理念、传统美学、传统图形符号等三个方面的运用,既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广告设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现代主义设计在风靡全球的同时,削弱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差异。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使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需植根民族传统文化。江南文化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此为研究背景,追溯江南地区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历史,调研江南地区的传统历史街区,研究其对当代建筑审美与功能的影响,对当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代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设计文化的财富,从地域文化来梳理设计思想,论证传统设计不仅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推广,而且重视手工艺之设计创新,通过对古代齐国地区典籍中设计思想和珍贵史料的梳理,论证青岛地域在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伦理思想亦贯穿于我国古代手工艺设计生产之中。  相似文献   

11.
当代设计对传统手工艺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其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及创新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当下移动互联网及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探究设计、传统手工艺文化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利于促进当代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相互融合,从而为社会创造全新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进而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卡通形象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一门专业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对于卡通形象设计的需求愈加广泛,从品牌设计、包装设计,再到吉祥物设计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等,这就为这门专业课程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例证及设计实践机会,同样也促进了本门课程的发展。十九大以后,我国积极提倡民族文化创新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赫哲族是一个古老而具有丰富传统渔猎文化的民族。将赫哲族民族文化融入卡通形象设计课程,不但可以丰富设计课程的相关内容,更可以发挥本土高校的在地性优势,同时也将民族文化创新的思想融入设计教学,形成本土高校的设计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包含的文化符号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了我国历史中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规律与发展的本质。这些文化符号,为我国的环境设计提供了最原始的美学素材与设计灵感。我国的历史悠久,经历了数个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不同的文化符号交织在一起,为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目前的环境设计中,需要将传统的文化与当代的文化相融合,继承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体的作法可以归结为九个字"借其形、传其神、延其意",在当代的环境设计中,借鉴传统的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符号为环境设计的灵感来源,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三宅一生的服饰设计在亚洲设计中独具一格,不走欧美的设计路线,摆脱了西方传统的造型模式,形成自己的风格,把日本传统的和服文化、折纸文化等运用得淋漓尽致。2013年"初语"进入品牌战略的提升期。三宅一生的品牌服装设计可以在三个方面为"初语"品牌提供借鉴,即品牌发展的完整性、品牌的规范性和品牌发展中的计划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质,并被人们引入到了日常生活当中。在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元素应用得十分广泛。中国传统元素具有条纹美、色彩美、艺术美、建筑结构美等优势,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强现代建筑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给中国建筑装饰设计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深入探索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旨在为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快速发展和长期繁荣的内在精神纽带,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做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是近年来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课题。因此,在艺术设计中,可以将艺术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积极创新艺术设计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同时也实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继承。文章就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进行探析,旨在与同行进行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呈现了文化自信的独特意义,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是我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引。通过对广府传统窗牖型式特点等内涵分析,结合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对广府传统窗牖装饰艺术进行原始归纳和提炼,从视觉设计、艺术品、产品设计、现代中式窗设计、精神传承等方面探索广府传统窗牖艺术转化路径和设计规律,是对文化与技艺的活化传承,是一种创新。处理好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关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经过千年沉积,博大精深,尤其是在艺术殿堂中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而言,传统文化的作用也无可替代,现代设计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利用现代环境设计理论将中华文化中美的因素加以诠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环境艺术特色,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又是现代环境艺术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现代环境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发展的一个方向。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进行探究,明确现阶段两者融合水平以及今后的发展对策,以促进我国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今多元文化的发展愈演愈烈,不同学科之间交汇融合,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消费观念,人们在进行购买的同时,除了享受其功能上的体验以外,越来越注重产品的个性化特征。面对西方文化强势侵袭的局面,当下更要理性分析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恰如其分的和现代设计相融合。设计必须在国际的对话和交流中发展,传统文化也必须历经现代性的转换,才能开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之花。  相似文献   

20.
申林 《美与时代》2007,(10):72-73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全人类宝贵的文明财富."全球化"是构成当今世界文化体系的特征,它使当代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整体化趋势,它已经对全球民族国家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针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取向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对促进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