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通过身体自觉、情感自觉、自我意识自觉和灵性自觉不断超越女性视角,完成作品中的生命性观照和深度哲思。她们对身体自觉的鲜明表达是最真实贴切的女性话语,多以自己的诗意化女性生活为创作源泉,具有强烈的生活关怀,也通过自我意识的自觉消除女性艺术家的性别局限,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认知度,进入超越个人情感的大我关怀状态。同时以女性特有的灵性感知方式对现实世界进行体验、超越、创造,将现实承载灵性塑造出具有超越性的精神维度。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自觉性是由感性通往理性的完整过程,区别于仅从理性,逻辑出发的自觉,是自我的觉醒性、扩散性、超验性、灵性自觉。  相似文献   

2.
周冏 《伦理学研究》2020,(1):122-127
一直以来,女性主义以消除所有形式的性别压迫为其核心政治目标。第一波女性主义论证其正当性的理据在于两性拥有同样的理性能力,因而女性应当在政治权利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方面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而这忽略了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且无益于解决家庭领域内的性别不平等状况。为此,在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之后,女性主义转而关注女性独特的身体体验,一方面揭示了父权制如何以身体为对象而建立统治,另一方面又从建构论的角度论述了性别主体在身体实践中形成的过程,从而提出身份政治的主张。但是对身体的强调可能会导致本质主义的困境,同时女性群体内部存在着不同的身体体验,难以形成统一的女性主义立场,因此导致女性主义自身合法性的危机。为此女性主义试图在肯定多元体验的基础上,思考一种差异政治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性客体化理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 解释了女性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性客体化经历是怎样影响并转化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客体化的女性, 从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物体, 持续监视自己的身体, 并与社会理想体型对比产生差距, 便形成了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及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 最终导致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和物质滥用等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验证了女性自我客体化与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及形成机制,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研究应关注实验群体的多样化, 相关设计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来探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同时运用脑科学技术探究其认知神经机制。另外还要从预防和干预的角度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身体活动心理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和《国际身体活动问卷》对湖北省9所高校的3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不同锻炼行为理论模型对闲暇时间身体活动的影响进行比较得出,影响大学生闲暇时间身体活动水平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是行为习惯、目标态度、结果评价、情感体验、社会支持、自我认同、行为态度、行为意向这8个因素;并从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以及学校类型几个方面对湖北省大学生身体活动心理因素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的拉丁美洲有这么一位女性艺术家,她被贴上了"女性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标签,她的所有作品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传,"她画自己的流血、哭泣、破碎、孤独,她万分真诚地将痛苦转化为艺术,用自嘲的幽默和幻想来调和人生"[1],她在画布上倾注了人生的全部痛苦,这就是——弗里达·卡罗卡。谈到弗里达,大多数人会从"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角度进入,抑或是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进入,大多数人会被既定的标签所限制,而只有极少数人将从一位女性艺术家对自己身体、情感、血缘最直白的生命体验出发,站在艺术家立场上看她所面临的一切。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观念艺术中,身体不再是简单的审美物象,而是被观念化了的符号,很多女性艺术家热衰于表现身体题材的作品,把身体当做精神的载体,呈现给观者。奇奇·史密斯通过独特的视角去表现身体艺术,形成了她独有的身体语言。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医学的语境中,女性的身体究竟是什么?是被当作肉体还是视作活生生的身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地位和命运。辅助生殖技术迎合了社会的主流需要,使女性的身体客观化为肉体,女性作为活生生的身体已被淡漠和遗忘。辅助生殖技术只有成为女性的自主选择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医学的语境中,女性的身体究竟是什么?是被当作肉体还是视作活生生的身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地位和命运.辅助生殖技术迎合了社会的主流需要,使女性的身体客观化为肉体,女性作为活生生的身体已被淡漠和遗忘.辅助生殖技术只有成为女性的自主选择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中美当代女性艺术在创作题材上有着相同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身份上寻求认同;二是关注女性的私人生活。不同的是,在中国没有出现西方的女权运动故而并没有真正出现关于女性主义的创作,西方的女性艺术家将两性看作是二元对立式的存在,认为两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而中国的女性艺术家则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作品的表达形式上较委婉。思考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作品的相同与差异对当代生活的发展与构建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觉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艺术的崛起,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现象.女性艺术家们愈益显现出一种不同于男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她们开始建立起一种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自觉意识,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后现代"色彩:以深切地关心女性话题作为艺术的切入点,以"怜我情结"的切肤之痛,关心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追求完美的人性,表现艺术的真诚与自信.在执著的追求中发挥着女性情感性的优势,从而进入了艺术的自为状态,以结构完善、内涵充实而有了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大多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本研究提出,两性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以及女性的自我客体化可能是对性选择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启动择偶动机,本研究发现,性选择情境会引发两性对于女性(而非男性)身体的客体化和自我客体化,将女性身体知觉为“物”而非“人”,更看重其身体的外形吸引力而非能力。研究揭示了择偶动机影响女性身体客体化的心理机制,为性选择对女性身体客体化的进化塑造作用提供了初步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第二次解放女性运动浪潮高涨,女性主义一词开始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其中一批女性艺术家便被称作女性主义艺术家的先锋代表。弗里达就是其中一位,其因自画像而闻名。分析弗里达的作品可以看出,在创作题材和情感上弗里达与女性主义艺术是趋同的,但画作中的情感与思想上,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个人角度观察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理论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活跃的研究主题。女性主义认同是一种基于女性主义立场并自我标签为女性主义者的社会认同。基于Downing和Roush的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理论,心理学研究者开发了FIS、FIDS、FIC等旨在评估女性主义认同发展阶段与水平的测量工具。研究表明,由于女性主义赋权女性挑战其生活及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主义偏见,因此,女性主义认同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女性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从而促进女性的身心健康。未来的女性主义认同研究应该重点致力于女性主义认同理论的完善和深化及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包括运用交错性范式与多元方法探讨不同性别、种族/民族、年龄、阶层等多元群体经验,使用追踪研究探讨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的历程,以及致力于女性主义认同研究工具的本土化,从而推动我国女性主义认同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6,(3):70-82
廓清新中国女性构建国家认同的历史和特征,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意义。兼具建设和保卫国家之责的女民兵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女性群体之一,其国家认同构建的具体实践极具代表性,女民兵宣传画则是观察和解释这种实践的重要文本。基于165幅女民兵宣传画的图像政治学分析,本文发现:在建国三十五年间频繁而高效的政治运动中,女民兵组织赋予了新中国女性多元的身份,形塑出雄化的身体,帮助她们理解国际环境。这三者分别侧重于构建她们对国家的空间形态(疆域特征、民族结构、领土和主权)、时间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实践形态(国家的主体能动性)的认同。在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构建中,合理使用各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方式应该继续得到充分地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稍有提高,但大多数女性的生存仍然依附于父母或者丈夫。不过,16世纪的女艺术家,却用自画像的形式塑造了全新的"女艺术家"形象。自画像中的女艺术家突破了传统"柔弱、多变"的女性形象,她们既是专业、自信的职业艺术家,也是身着华丽服饰,多才多艺的宫廷贵妇,而这一点正与卡斯蒂廖内《廷臣论》里对宫廷贵妇的要求一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发展,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主义成为当代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和艺术运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传入以及中国本土的女性问题引起了中国女性艺术家对女性主义艺术的思考和表现。申玲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生代"艺术家,她根据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表现性的情爱主题的作品,这一系列的作品都渗透着女性主义的思想,在画面中表现平等的爱与和谐的夫妻关系。文章旨在通过使用女性主义美术史的方法分析申玲作品中的性爱主题,感悟其中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文"是身体之踪迹,身体是"文"的作者,身体在创作过程中表现自己。表演是艺术化的身体活动,是以身体为核心的艺术门类。近年大陆上映的"小妞电影"里,女演员发挥自己的身体特性,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身体美学视阈看"小妞电影",不但能看到女性身体作为"物"之内涵,更能看到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趋势和目的。  相似文献   

19.
女性道德素质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女性道德良好发展的保障是建立健全女性道德社会支持系统,从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来提供女性道德建设的支持。具体应从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与家庭教育以及男性的支持与认同几个方面来促进女性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工笔人物画从一种新的视角体现出不同的创作理念.女性画家以不同于男性画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和思维特征,在感受生活、艺术创造中以独特的角度,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诉说着自己的内心情感.她们在题材选择、画面构成及意境创作等方面体现出一种自述性特征. 一、母性意识的表达 女性在她个人的情感体验中,最深刻、最强烈、最引以为荣的莫过于为人母的体验.女性画家用其特有的直觉和生存本能去感受这个世界,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中,女性将她对每一个被创造的生命的关注表达于画面之中,与工笔画的细腻及脱俗的温馨相融合,诉说自己对生命的独到情感及作为母亲的内心喜悦.她们的创作从个人情感体验中生发出来,在绘画中自然流露.相对于男性艺术家擅长于表现一些宏观的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重大问题来说,女性画家在题材的选择上虽过于温馨,但她们在作品中表达着创造生命和关注生命的母性体验,流露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特有的"母性意识",在美术创作这个大格局里,是男性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