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0年3月至1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巴中市文管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巴中市境内的摩崖石刻造像作了全面的调查。本文即是此次调查结果的综述。文中认为,巴中石龛的开凿始于隋代,绝大多数均凿于盛唐。对研究佛教以及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有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天龙山石窟上承东魏、北齐佛教造像之余韵,下开盛唐丰腴健美之风尚,是独具特色的佛教石刻宝库,反映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呈现出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中艺术的一面。2021年春节,天龙山佛首的回归首秀,吸引了无数人将目光投向这片历经风雨、受尽浩劫的石窟。  相似文献   

3.
佛教于两汉之际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中国佛教造像在继承古印度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本土信仰与艺术风格,并形成独具一格的汉地佛教美术,而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在这一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中国南方地区早期佛教造像,并结合有关佛教造像的文献记载加以说明古印度佛教造像至中国式佛教造像的汉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云冈石窟造像是在汉代造像基础上吸收印度艺术各流派而产生的新艺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艺术,必须溯其渊源,了解古代印度、犍陀罗、秣菟罗、摩揭陀等佛教艺术。从佛教艺术入手,研究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北魏都城平城的研究,还可以了解皇权对云冈石窟雕刻的影响。云冈石窟中大量的佛教造像和精美绝伦的雕刻,正是体现了佛教艺术对石窟创作的影响,其中庄严宏伟的佛教造像、技艺精湛的石刻及其所传达的佛教故事,都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精品。  相似文献   

5.
缅甸是典型的佛教艺术荟萃的东南亚国家。在缅甸,佛教文化至今仍是其主流文化,佛教造像艺术价值很高。缅甸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骠国、蒲甘、战国以及殖民地时期四个阶段,其造像风格随着佛教文化在社会地位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其中,骠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作品是稚拙的代表,骠国后期的佛教艺术作品不断走向"精致";蒲甘王朝时,印度教艺术来到缅甸并融入了缅甸佛教艺术造像中,佛教造像体量由小变大,叙事性题材的大量兴起并得到广泛传播,这是继缅甸后期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这儿所说的佛像,是泛指一切佛教造像。当我们走进佛教寺院,常常会被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千姿百态而又维妙维肖的各种佛教造像所吸引。这些造像,除了佛像之外,还有各种菩萨、天王、罗汉等像,所有这些佛、菩萨的像,统称为佛教造像。佛教造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其...  相似文献   

7.
谈我国佛教石窟迦叶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普遍关注,但因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我国石窟迦叶造像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按照历史的顺序对我国佛教石窟现存迦叶造像进行全面而详细地梳理,扼要分析其在两千多年佛教造像中保持一定程式的同时逐渐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并合理得出佛教造像普遍遵循象征主义和圣事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富有着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兼容并蓄着外来的文明而且富有着十足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这一智慧的完美体现,它在延续印度佛教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伟大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现存的佛教造像作品中,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9.
缅甸是典型的佛教艺术荟萃的东南亚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缅甸,佛教文化至今仍是主流文化。缅甸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骠国、蒲甘、战国以及殖民地时期四个阶段,其造像风格随着佛教文化在社会地位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与特征。13-19世纪前半叶,缅甸佛教艺术正处于战国时期,这一阶段缅甸佛教艺术单尊佛教造像明显增多,样式较为统一,差异甚微;叙事性题材完全摆脱了空间的限制,但数量大幅减少;佛教造像中的印度教因素显著增强,但总体上仍以佛教艺术为主体造型风格。19世纪后半叶以后,缅甸进入殖民地时期,佛教艺术得到了自觉发展,有了新的特点,装饰变得极其繁缛,同时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启了缅甸佛教艺术多元化路径,促进了缅甸佛教艺术特色的形成,装饰构件极其繁杂,造像审美风格日趋精美。  相似文献   

10.
由王惕所著的《佛教造像法》一书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弘扬中华佛教文化和诠释佛教造像量度、造像规则的美术知识书籍。书中首次破译《佛说造像量度经》之谜,并将现代意识及西洋美术技法与传统文化熔于一炉,从寺庙选址和规划到佛、菩萨、阿罗汉天龙八部众的造像方法,如法如律地加以阐述,填补了汉传佛教造像没有一本完整工具书的空白,从佛教文化艺术的角度总结充实了绘画、雕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佛教造像法》出版@陈耳东  相似文献   

11.
姜涛 《中国宗教》2012,(4):69-70,88
"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精选了147件馆藏佛教艺术珍品,以历史沿革为主线,从石刻造像、金铜造像、其他佛教文物三个方面,向世人展现了自十六国至明清佛教在陇原大地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形象具体地展示了甘肃佛教艺术发展的全貌。  相似文献   

12.
1—12世纪印巴次大陆的佛教造像艺术(续三)黄春和3、斯瓦特造像艺术前面我们探讨了七世纪后印巴次大陆东部东印度帕拉王朝的和尼泊尔李查比王朝的造像艺术,下面再来看看西北的造像艺术情况。此期印度的西北部虽然陷于分疆割据的局面,但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仍十分兴盛...  相似文献   

13.
李智 《美与时代》2006,(6):28-30
佛教造像艺术丰富多样,因此亦被称为“像教”。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传播和繁衍的进程中,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审美心态及文化传统,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继承和发展佛像雕塑艺术,去年秋,北京市佛教协会组织了一批佛像雕塑艺人,在北京厂化寺成立了佛像雕塑修复组。几个月来,他们为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雍和宫等单位修复和复制了不少历代珍贵的佛像。其中有一尊仿唐彩绘木雕观音像,造型古雅庄严,充分体现了盛唐造像的艺术风  相似文献   

15.
正佛教造像碑融合、丰富了中国传统石碑记功载德的作用,突出表现佛教伦理中国化思想对造像产生的影响,是中国佛教融入世俗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显示中国佛教思维的实用性,体现中国佛教的价值观追求,反映修行趋向简易性的特点。中国佛教造像碑是与汉代物质文化渊源深厚的一种特殊石刻形式,兼具图像和铭文,多数纪年明确,分布地域广泛,既是研究丝绸之路上区域佛教的重要石刻代表,也是探求佛教中国化演变过程的物质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16.
造像记是反映北朝佛教传播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即以北朝造像记为对象,从其所涉及的福报内容和对象出发,考察了北朝佛教对中国本土神灵信仰和儒学伦理观念的接受,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佛教与王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北朝佛教造像艺术受朝代更迭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原风格的过渡,完成了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进程,并奠定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北朝是指从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420)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快速发展。尽管时间跨度只有150多年,但是由于经历了几次朝代更迭,以及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雕像艺术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朝西 《法音》2006,(7):31-36
在新近落成开放的首都博物馆中,专辟有一个“佛造像”展厅,里面陈列了在北京出土、制作的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题材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以实物形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在北京地区的传播。本文以首博馆藏造像为线索,简述北京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变化。北京地区古代称为燕地,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属石氏前赵、后赵统治。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就多处记载了石勒、石虎笃信佛教,请僧、供养、造像、流布等事。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的后赵建武四年(338)铜镀金禅定佛,就是最好的证明。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空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陕西长武县保存了不少北魏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本文以有纪年的石刻造像为标尺,对石刻造像进行分类,分析了各时期造像的样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信仰群体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山东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北朝至隋代的佛教造像。其中,尤以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最多,且雕造精美,风格鲜明。以山东出土的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分布地区及风格,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山东中部、山东北部和山东南部,并以此对山东地区北齐时期佛教的地域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析山东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