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以道阴阳",《周易》实际是向人揭示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书。《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母体。"阴阳和谐"理论同样也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性格,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标准和理想,指导了我国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建筑、文学等。因此,可以说,"阴阳和谐"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2.
五德终始,亦称五德转移,是在五行和阴阳思想基础上虚构的,用于说明人类社会组织和朝代变迁的一种神学政治学说。该说创立于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齐人邹衍,大盛于秦、汉。中国历史上明确将五德终始理论用于实践者,唯有秦一朝。 一、阴阳、五行思想在秦人文化中的影响 五德终始说来源于阴阳特别是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源远流长,据庞朴先生考证,商人的龟卜文化已出现了以五方为基础的五行观念。秦人接受了商周文化中的阴阳。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老子阴阳思想的由来、内涵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地位与作用,并对老子阴阳思想进行了一些大胆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韩康伯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注解在其思想体系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的阐释还有不足之处,只注意到韩注思想的一个方面——道是“无”,阴阳是“有”,所以,阴阳不是道,道是阴阳存在的根据。本文力图结合孔颖达对韩康伯注所作的疏,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出韩注思想的另一个方面——道不能脱离阴阳而存在,谈“一阴一阳”就是为了把握道,道始生万物的功用的呈显是借助于阴阳的。只有阐释出韩康伯注解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韩康伯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易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卦象、易数与阴阳合德三方面论述了易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源是来自<周易>,与易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弗洛伊德在后期对人格结构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精神的动力结构,但他在其精神结构中过分强调个体的生物性本能,忽略了矛盾既相互对立又相成相济。事实上,处于“自然-道德”中间状态的人的精神结构,可以用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来理解,即在结构上注重阴阳的对立与平等,在发展上强调阴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阴阳太极图与弗洛伊德后期的人格理论的中西互补,能够加深对徘徊在自然-道德之间的人的认识,从而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思想之于现代和当代精神结构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精典——《周易》阴阳互补思想的角度来阐释其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即:《周易》太极图中黑白相间的S型线条与中国传统文化——书法中的线条之间如何联系;论述《周易》阴阳互补思想在书法创作中的思想碰撞;学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它既是一门艺术样式,同时又是中国哲学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周易》和中国书法的内在关系:一、《周易》意象思维对汉文字起源的启示。二、《周易》的阴阳思想对中国书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三、《周易》的变化观念在中国书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源头。阴阳的对立统一("道")是儒家解释《周易》家庭伦理观的思想基础,象数思维是《周易》的基本思维模式,人卦对应是《周易》的取象法则,阴阳相应、由内而外、由小至大是其意义生成路径。家人卦(■)的家庭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各守其位,各安其分;防微杜渐,防恶未萌;诚信威严,相得益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阴阳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著名哲学家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那么带有"阴阳"观念的审美思想必然对书法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基调。文章通过分析探究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阴阳"观念,并将其中"阴阳互用"的思维方式提炼出来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营造出"阴阳相生"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1.
《易传》阴阳思想的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易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关于阴阳的概念,特别是,作者还把阴阳看成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认为是“道”的基本内涵。《易传》这一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大飞跃。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易传》这些阴阳概念和阴阳思想的来源。有人说,《易传》的阴阳思想来自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而不来自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这种说法对吗?另外,它是不是还有更古老的来源?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一)殷周出土文字中的阴阳思想从十九世纪末直到现在,殷周甲骨文的大量出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勃勃生…  相似文献   

12.
古人把《周易》的源头上溯至伏羲画卦。尽管有易卦起源于数字卦的观点,但伏羲画卦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的观点照样也是成立的。阳爻和阴爻,正是伏羲对人类男女、动物雌雄的提炼概括,并用符号予以直观表示的产物。天水出土的陶器和卜骨,不仅证明了生殖崇拜在原始社会的普遍性,更反映了先民对阴阳的认识。太极、阴阳、八卦中蕴含的和谐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具体表现在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多个方面。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期盼。在当今全球多元文化汇聚成的交响乐里,中华文化应当作为一个重要声部参与其中,为人类贡献新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荣格对《易经》哲学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易》象之象征功能来形象解释“力比多”的象征和受阻问题;二是吸收阴阳消息对待理论来有效阐释心理现象;三是吸收《易经》占筮的实操方法来增强撬动西方人思维的“阿基米德点”。其创造性转化主要表现为通过内化《易经》中的阴阳理论、旁通理论、天人合一理论、占筮理论、宇宙生成论和心性本体论来支持和扩充其已有的原型理论、共时性原则和自性化原则。其融通《易经》的未尽之处在于不明《易经》背后的圣人之意以致其理论缺失德化教育功用,知识吸收不彻底故难以实现本体自修与超越。了解荣格思想别开生面的建构,有助于在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促进中西文化的互补融通。  相似文献   

14.
老子思想与《内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万物负阴而抱阳”与人体阴阳平衡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以下引该书只注明章次)“冲气”是指阴阳二气相互涌摇融合。老子这句话说明了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的和合构成的。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气”为化生万物的元素的思想,中国哲学史中的“天下一气”、“生死一气”的思想皆由此而出。《内经》直接把这一思想引入了中医学。《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把阴阳二气的作用当作天地万物的总规…  相似文献   

15.
《周易》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先秦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燕国材 《心理学报》1994,27(3):312-318
《周易》是我国的一部最古老的文献。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这本著作。本文着重考察了它所蕴含的三个方面的心理学思想:1.基本观点:天人观,阴阳观,发展观;2.知、情、意的描述;3.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6.
阴阳观是中国传统思维及认知的重要取向,阴阳学说充当了自然社会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机理性解释。阴阳学说在古农书及相关典籍中,普遍被用作对“天地人物”系统及其农业生态系统、农学思想原理的阐释,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由此,引导了传统农业走向整体系统、有机协调的精耕细作道路,铸就了传统农业的历史辉煌。时至今日,阴阳学说虽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其蕴含及其延展的系统整体、辩证对待、互补平衡等诸多思想内核,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人类诸多诉求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理论是一门哲学与自然科学高度结合的理论,其核心理论阴阳理论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理论,其本质就是对立统一。但因学科原因,又有自己的特点。从中医阴阳理论的概念、内涵、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对中医的阴阳理论与辨证法的矛盾理论作一表浅的比较,旨在找出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论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但对于该体系所具备确切内涵的各方面、以及由其所结成的整个架构的整体理论性质,却很少有人能深入体察。本文通过对《周易》阴阳论的细致分析,提出该理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宇宙论,实则是一个内在含括生命论、差异论与秩序论等三个主要方面,并以其中生命论为根基也是最终目的的层级结构。  相似文献   

19.
道教东派祖师陆西星是明清时期内丹双修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双修原理的论述是其对内丹修炼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他从太极一气而分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精炁互藏其宅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本文对陆西星双修思想进行了概括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比较有一种强势话语误导,即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忽视人的价值。这是片面的。相反,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人本文化,而不是像西方一样诉诸宗教信仰的神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与万物相比,以人的生命和道德理义为终极关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以民(人)为终极关怀;在对待人本身的道德理想问题上,以人格意志为终极关怀。中国文化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是最为值得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所包含一些优秀的思想仍然对我国当代以人为本价值观在人的内涵、人的素质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等的理解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