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对居住环境的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装饰艺术从业人员如能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巧妙地运用和融入现代建筑元素,赋予传统民居建筑以现代特色文化理念,将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蕴含的深厚建筑文化。为此,文章从探讨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态特点入手,分析了装饰艺术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尝试提出了装饰艺术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的有关思路办法。  相似文献   

2.
受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影响,贵州苗族传统民居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这样的建筑形式是苗族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人文生态思想。如今,在国家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尤为重视的背景下,透过这些苗族传统民居去挖掘其内在的人文生态理念,对中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省惠民县古城为研究主体,以国内传统民居设计优化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根据其发展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有针对性的传统民居设计优化策略。为确保设计原则优化的准确性,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历史的原真性等作为出发点,结合古城文化的具体特征,从人文景观、传统空间延续和场所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为传统民居优化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开展此次优化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当前惠民县古城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山东省惠民县古城传统民居的变革,在保证文化传承的同时,提升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度。  相似文献   

4.
靳梦 《美与时代》2023,(3):13-15
传统民居中的装饰不仅取材广泛,图案美观,还带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分析传统民居装饰的吉祥寓意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方法,使人们更多地去关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现代建筑中使用传统吉祥图案,不仅能提升建筑装饰的文化品位,还能使传统民居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析传统北方民居建筑特色对当代民居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其中北方民居建筑形式多样、结构层次合理、功能完备,尤以四合院为最具代表性。通过对北方民居建筑特征的介绍,以模型为依托,完整地诠释了最具代表性的北方民居建筑,强调了传统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社会仍然可以绽放光芒。只有通过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将其中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才能够突破目前各种时髦形象的重围,才能够创造出富有原创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新形象。只有既能体现中国传统神韵,又具备现代感的设计,才是不会被时代淘汰的上成佳作。  相似文献   

6.
董烨  高宇 《美与时代》2020,(1):112-113
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其色彩作为彝族人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展现着彝族人民的智慧。文章以彝族色彩为视角,浅谈五色元素的文化内涵,并从居民建筑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彝族色彩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其传统民居特征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方式进行探讨。梳理苏州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现况,结合色彩和三雕艺术分析苏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并结合苏州地区的代表性案例,分别从继承转换、提炼重构、改造创新以及传统文化的隐喻转化四个方面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8.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礼”和“礼仪”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传统道德中许多关于“礼”和“礼仪”的论述 ,包含着合理的思想内核。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笔财富 ,充分发挥它的道德功能 ,广泛地开展礼仪教育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木雕是明清时期婺源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上的常见装饰,体现了古时候当地人民的信仰及艺术审美。木雕产生的装饰纹样赋予了建筑较高的艺术价值,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对明清时期婺源传统民居木雕艺术的发展及传承进行分析,探究婺源传统民居木雕艺术发展的特点及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活态流变性是手工艺的重要特征,要想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复兴,需要生产性保护。以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石堰村为例,分析在手工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传承困难、市场衰退等困境,提出手工艺的复兴要建立在产居结合关系的恢复上,重视手工艺文化与村落空间的共生关系,应兼顾技艺的发展与空间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颜元礼仪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元对礼极为重视 ,然而他借礼以尽性践形的思想与程、朱借礼以“灭人欲”的思想有着天渊之别。随着社会进步 ,礼的实质内容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转型期 ,应当自觉地主动地去构建新的礼仪。  相似文献   

13.
姜丹 《美与时代》2020,(2):27-28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南安市东安下黄氏民居由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黄钺的族人于明清时期兴建。民居由十几座富有闽南特色的传统民居组成,以黄氏家庙为中心向四边扩建,其中,黄氏家庙、五落大厝、上三落厝、下三落厝等四座民居保存较好且最具特色。东安下黄氏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开阔,保存完整,严谨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反映出闽南传统民居聚族而居的传统,是研究闽南传统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东安下黄氏民居曾作为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做出一定贡献,具有很高的革命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佳 《美与时代》2013,(8):118-121
影视中民居的造型艺术属于影视场景造型艺术中的一部分,在影视作品中可以用来塑造环境,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铺排故事情节的重要支撑点。本文通过分析影视场景的构成从影视场景空间造型艺术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传统民居造型艺术所具有的地域性、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家屋有魂是许多民族的一种传统观念认知,也是侗族的一种民居文化传统.侗族传统民居中的堂屋表征了家屋成员的共魂意象,并且藉由堂屋中的神龛传递出来,深刻体现了堂屋统合家屋成员灵魂与共”的象征功能.在民居内部,神龛的空间位置、神位形制、操作规范、行为禁忌等都体现了以神龛为中心的家魂聚合意象;而在民居外部,新屋与旧屋之间的神龛复制则象征着家魂庇护范围的扩大,并且随着家屋的衍生而不断发展出新的家魂.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在这样的背景下,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保护问题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以湘西土家族典型民居吊脚楼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形成背景、来源、建筑特征与文化意蕴,分析了当前土家族吊脚楼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造型和布局,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化城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部分地区在民居建筑上避俗趋新,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艺术造型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民居建筑是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和传承出发,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从文化保护的视角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特色及丰富其文化内涵的建议和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迟若瑟 《福建宗教》2000,(5):19-20,26
礼仪之争,是中西交往史上由在华西方传教士挑起的一场关于中国祀孔祭祖礼仪问题的大争论。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在华耶稣会内部就能否用“上帝”与“天”称呼基督真神发生争论开始,到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教皇本笃十四世颁布《自上主圣意)通谕对礼仪之争作出最终裁决即”不准中国天主教徒祀孔祭祖”为止,这场争论整整持续了一百多年,对中西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终结果是直接导致清政府全面禁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自唐宋以来,浙北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也是明清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生地,产生了众多江南大宅和园林建筑。到了清末民初受地缘优势和西学东渐的影响,浙北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出中西合璧式的风格特征,即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衣下大胆而又巧妙地渗透和融入进一些西式风格的建筑形式及装饰。通过对南浔张氏旧建筑群"懿德堂"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分析,能够为挖掘地方建筑特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