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受到重视。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社会空间是指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生活和生产空间,这些空间与一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城市社会空间外延很丰富,有城市的各种生活和生产的设施和建筑,其中有公共的、也有私人的。城市社会空间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空间中居住隔离、公共场所拥挤、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阶级、人群之间在空间上的矛盾、对立甚至冲突。这些问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逐步转向以空间品质提升为目标,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从城市及社会研究角度,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第三空间",是城市形象的外部载体,是定义城市活力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从城市空间品质的视角出发,从舒适性、审美性、历史性、经济性、政策性以及交互性六个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规划设计、政策、案例、后期维护等方面系统提升的有效参考意见,从而提升"第三空间"的活力与品质。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9,(5)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国城市建设不是单独的、碎片化的过程,而是在整体性的空间体系中展开。城市空间由政府通过宏观制度政策、城市规划设计、行政区划调整、公共服务而塑造,并形成分等级、有层次、次序和功能区分的"差序空间"。这一空间格局不仅将所有城市囊括其中,还深入到城市内部,构成了一个非水平的、纵横交错的空间结构。"差序空间"下的城市建设表现出"先后主次",也影响着城市社会和政府治理。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对于当前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筑空间当中,视觉传达设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建筑空间设计质量。但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建筑空间中视觉传达设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缺乏协调性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艺术设计效果。基于此,文章首先概述了视觉传达设计,其次分析了城市建筑空间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和现状,再次探讨了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优化设计策略,最后分析了城市建筑空间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结构逐渐从传统的“摊大饼、单中心”发展模式向“多中心、多组团”转变,越来越多原本规划位于郊区范围的基础设施建筑逐渐被纳入城市发展核心区。以变电站、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为代表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在土地资源上给城市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探索新的基础设施设计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空间生产视角与现有的设计实践,总结现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策略,并对其在地性改进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代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行动,但目前国内少数城市制定的城市更新策划方案强调从城市现有的形态上进行物理上的更新,更多是学习西方对“失落空间”的更新方式,而不是从城市整体出发,进行系统性的宏观规划,来挖掘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的潜力。这样的城市更新方式虽然也能对目前城市形象提升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是无法解决中国城市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基于此,分析中国和西方城市基因的本质区别,探讨中国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重塑的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理论的兴起是20世纪70年代全面展开的空间转向的结果。卡斯特曾抱怨列斐伏尔的空间转向理论过于晦涩,从而与城市实践相隔离,而从卡斯特开始,空间的探讨自觉地转向实践,形成了都市理论界拒斥纯粹理论研究的取向。不管怎么说,列斐伏尔的空间哲学仍然是一种理论资源,并通过大卫.哈维等,进而对当代空间及城市实践发生重要影响。但本文关注的依然是理论方面而且是存在论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城市与空间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所谓空间转向正是从形式上终结于海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推动了沿海港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港口所带来的人流物流聚集和财富增长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引导着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原先依托港口自发形成的城外商业街区被括入新建的外城,发展成综合航运交通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城市经济功能区。整个城市空间也因而呈现出复合式的格局:子城以官署为核心的规整布局与外城街道沿水道自然发育而成的随机布局相容并立;礼制秩序的官府社会与自由开放的民间社会互融共生。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语境中,集市往往因其系统内部的无序,导致其处于“负面”“边缘”“非正式”的状态。但集市本身所彰显出来的空间活力,却是不容忽视的。基于日常都市主义理论,探究日常都市主义与城市集市空间的适用性,归纳总结城市集市空间的基本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集市空间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李田 《美与时代》2023,(8):54-56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是一种将人类生活空间完全包围起来的艺术形态。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对城市开展全面规划,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既是关键又是难点。当前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人们要么注重空间的可利用性而忽视了环境的特定需求,要么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环境状态上,从而产生了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不管是哪一种设计,都会对城市的整体布局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进行设计的调整和优化。对地铁这一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展开论述,具体介绍艺术表现方式、艺术设计要点、陶瓷艺术的运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11.
杜宗朝 《美与时代》2023,(2):141-141
随着《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将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与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纳入空间品质指标体系,可达性水平越来越影响城市公共绿地的空间服务效率和品质。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对公共绿地边界可达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初步剖析了在山地城市环境中影响公共绿地可达性的因素——公共绿地自身条件、人口分布、城市路网现状、土地利用性质等,并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提出提升公园服务效率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幸福指数的要求逐渐增加,在此基础上,人们对所生存的环境要求也逐渐提高,并且对环境产生了忧患意识与不断思考。景观空间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被人们重视起来,同时也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舒缓身心、减轻压力,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这对于景观空间的完整度、体验度以及配套设施就提出了更高的需要和追求。长春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景观空间改造不仅关系到城市形象的塑造,还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长春市冬季漫长严寒,降雪量大,夏季短暂而凉爽,这种气候特点对城市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提出特殊要求。因此,探究长春市的景观空间改造,不仅有助于提升长春市的城市环境质量,而且能为其他寒地城市提供宝贵的参考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习惯的空间术语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Levinson开创的旋转观察者的实验范式,考察了习惯的空间术语对非语言空间认知的影响。被试是南方和北方的大学生。结果表明,南方大学生和北方大学生在非语言的空间操作任务上所使用的参考框架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大学生更多地使用以观察者为中心的相对参考框架(前、后、左、右),北方大学生更多地使用以太阳升落和地球磁场为参照的绝对参考框架(东、西、南、北)。这种参考框架使用上的差异与他们习惯的空间术语一致。上述结果表明习惯的空间术语对非语言空间认知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胡博 《美与时代》2014,(7):13-15
狭窄逼仄,像迷宫一样的城市空间有时会很迷人,但同时也会让人心生恐惧。很多人希望自己家窗外是一片开阔的风景和向远处无限延伸的地平线,但同时,有的人却被面积比普通浴室还要小的紧凑型公寓所吸引。随着房地产价格的飞涨,在纽约和东京这样的都市里建筑空间也愈加紧缺。于是,建筑师们开始探索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城市空间的新方式。〈br〉 许多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都明白,限制有时要比无限的可能性更能激发灵感。下面的这几座建筑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些建筑师们并没有想办法重建城市空间,而恰恰相反,他们决定在有限的条件下做最大的文章。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空间利用效率为起点,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许多解决空间拥堵问题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5.
科技的进步让人们都有可能参与艺术设计,而跨界设计也成为一种艺术设计的常态。其中,建筑空间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是当下热门话题。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以空间为媒介,它们二者结合形成全新可视化的视觉空间,这是二者内在因素相互关联的必然结果。二者的融合与重塑能为人们营造健康舒适的建筑空间,提供生活便利。通过对当下融合的新媒体艺术及其特征的阐述,了解当下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进而阐释建筑空间与新媒体的融合及重塑实践,以期为未来的空间视觉艺术设计研究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城市都是基于集市贸易、政治权利、防御和区域管理等功能建立起来的,但在城市的历史和城市生活的变迁中可以看出,除了基本功能外,人们也更加注重生活的方式、品质、状态等等,在解决基本需求之后慢慢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追求更加自由、舒适的生活。这样一来也有助于资源优势的创造性发挥,并由此产生了城市文化。在众多的城市文化中最能够体现并且能够长期影响市民审美活动和体现城市精神的,要数城市中开发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以及雕塑景观等等,所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活决定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影响着市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文薇 《美与时代》2014,(12):14-14
通过对博塔卡洛葛尼住宅室内外空间情景的演绎,说明博塔建筑设计的特点,受路易·康的影响,即探索古典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结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平立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深入解析博塔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8.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四大问题,住就离不开建筑,建造房屋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人类早期的建筑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其功能性特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除了功能性以外,人们也对建筑美观性和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需要技术,同时建筑也涉及艺术。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空间进行了分析,结合点、线、面三个要素来阐述建筑空间的构成,同时,由于建筑设计也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周围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对此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空间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建筑更具艺术美感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地铁作为我们日常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经济水平。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地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需要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形象,更好地传播城市文化。梳理相关文献,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增强城市文化的可利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地铁内的乘车环境,提高地铁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徐艺 《美与时代》2023,(8):23-26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老旧厂房改造与空间再生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城市更新的概念强调对城市进行改造和提升,以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要求。空间再生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注重将老旧厂房转变为具有新功能和价值的空间。不同的模式,如文化创意模式、产业创新模式、生态修复模式和地产模式等,提供了多样化的改造方式。在实施老旧厂房空间再生设计时,需遵循可持续性、多功能性、历史保护、社区参与和灵活性等原则。然而,改造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包括历史保护与功能转换的平衡、资金压力、社区参与和沟通、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等。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建议制定综合规划,实现多功能利用,注重可持续性设计,加强社区参与,引入创新技术,寻求合作伙伴,保护文化遗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成功实现老旧厂房空间再生设计,推动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