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我国穆斯林传承伊斯兰教重视人才的理念和传统,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有益实践.明朝中叶,中国穆斯林创办经堂教育,将伊斯兰教教育和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堂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伊斯兰教专门人才.20世纪初,中国穆斯林顺应时代潮流,兴办新式伊斯兰教教育,提倡中阿并授,兼设国文、数学、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常德市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素有“培养阿訇的摇篮”之称。常德寺历来重视穆斯林教育,曾兴办过“清真高级小学校”、“清真务本小学”、“清真东校”、“清真西校”、“伊斯兰师范学校”、“伊斯兰阿文专修班”、“清真国民小学”以及“清真业余夜校”。1919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陈克礼先生于1957年以前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任教。生前曾翻译、写作了不少伊斯兰经籍和著作,约有53种、近千万字之多。陈氏此文写于1948年12月,谈他读书学习、接受教育的心得体会和对改良经堂教育、兴办新式伊斯兰经学院教育的认识与看法,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论述,现刊载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上奏朝廷,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议为推进初等教育,解决教育经费之不足,将全国佛教寺院与道观的大部分改为学堂。此即著名的“庙产兴学”运动。“庙产兴学”的政策,对外是为了对付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压力,以图挽回江河日下的政局;对内是为了调和新旧思想,改造旧有的教育体系,实施以儒学为基础的教育。这一政策从1901年开始实施,1906年达到高潮。释东初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中说:“依照满清政府的指令,各省县成立僧教育会,以佛教寺产来兴办佛教教育,培养佛教人才,这在满…  相似文献   

5.
乐明 《思维与智慧》2005,(10):38-38
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其时张之洞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一方封疆大吏,又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国颓势,对张寄托极大希望。张之洞见拜帖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为不悦.便出联斥难:  相似文献   

6.
杨文会被视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开创者,原因之一是他开启了近代佛教新式僧教育的序幕,这与他参与其中的近代东亚佛教现代化运动有着很大关系。出访欧洲的经历以及与南条文雄、达摩波罗等人的交流,使得杨文会的僧材培养理念与实践不同于传统佛教的僧材培养模式。他强调对现代佛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构建了以新式教育制度为框架的僧教育体系,创办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弘法能力、能够担当振兴佛教重任的僧材为目的的祇洹精舍,从中走出了欧阳竟无与太虚两位民国时期居士与僧伽的代表人物。杨文会的僧教育理念与实践开创了近代佛教僧教育的新局面,为民国的佛教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初,在世界伊斯兰文化运动和中国五四运动影响下,中国伊斯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改革旧式经堂教育、培养造就"中阿兼通"阿訇,兴办伊斯兰师范学校、组织翻译伊斯兰典籍,创办期刊杂志等等。一般清真寺教育,也逐步走上了中阿兼授的新路,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阿訇。其中,不仅有男性伊斯兰教职人员,也涌现了有一定影响的女性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8.
有关艺术作品和自然现象的美学概念的发展问题使人想到应对美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加以区分,这也正是本文之意图所在。同时,本文还将对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的相互关系加以分析。按照兰辛的说法,“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在学生中培养艺术家和艺术鉴赏家。艺术教师“必须承认他们的目的是培养鉴赏家”。兰辛提出的这一“艺术教育”的双重目的可成为定义和区别美学教育概念与艺术教育概念的恰当的出发点。我们可以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艺术家,而美学教育的目的,明确地说,是培养鉴赏家。  相似文献   

9.
瀚青  国新 《中国道教》2002,(4):25-27
葛洪作为道教学者和教育家 ,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本文仅就他培养“上士”的教育目的和以道为主 ,兼采各家教育内容作一探讨 ,敬希方家教正。一、培养“上士”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道家一般把所培养的人才称为“真人”、“至人”等。这是道家推崇备至的理想人格。所谓“真人”就是修真得道之人。他以修身养性为要 ,达到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葛洪把“真人”、“至人”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上士” ,有时亦称“长才。”“上士”和神仙是有密切联系的 ,而且是神仙中最高级的。葛洪说 :“上士得道 ,升…  相似文献   

10.
1882年来华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在温州传教的同时兴办新式学堂、医院,尤其是苏氏所办的艺文学堂开温州新学之先,对温州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示范、普及和启蒙的作用。但温州地方史志等关于艺文学堂办学情况及其影响力的资料甚少。本文根据新发现的苏慧廉相关档案史料,详细阐述当年艺文学堂的办学情况和社会影响力以及对近代温州教育的影响。 端木敏静,女,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相似文献   

11.
张瑾 《学海》2022,(6):116-123
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国,英国在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科学家及其科技成果对现代经济社会有着突出贡献。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未能适时调整科技教育政策和科技发展政策,导致教育和科技事业落后,在国际上失去竞争力。“一战”后英国政府虽然意识到教育和科技的落后局面并力图改善,但因重视不够、投资不足和决策失误等原因而错失良机。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科技人才政策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层面的引导不成熟、不系统。尽管如此,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科技人才发展并没有受到局限。英国皇家学会等组织和各行业的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程度提升,对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晚清变法维新,知识界发起“庙产办学”之议。从而激发了僧界兴办教育的潮动。顺应时势,涌现了一位开近代僧教育风气之先的智者 ——扬州天宁寺住持文希和尚。  相似文献   

13.
正一、民国青促会成立的背景民国时期,青海之所以要成立"青促会",有其特殊的历史、民族和社会背景。(一)历史背景。清末,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施行新政,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和《钦定学堂章程》,开始了近代中国"废科举、办学堂"的教育新制度。在此影响下,回族中的先进分子进步意识逐渐觉醒,深感科学技术与启蒙思想的重要,从而掀起了近代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纷纷投身改革传统的经堂教育制度,倡导并兴办新式学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7)
正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杨仁山曾有如此评价:"晚清所谓新学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归依文会。"此论可谓一语中的,特别是"新学者""真信仰"两个概念,生动点化出杨仁山及其金陵刻经处在近现代中国佛教演进历程上的地位与贡献。杨仁山几十年如一日,继往开来,肩荷佛教在近代复兴之大业。从创建"癨洹精舍",搜罗佛典,刻经流通,到兴办新式学堂,以新学新式复兴传统佛教,进而培养出包括太虚和欧阳竟无在内的一大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2003年9月,为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兴办了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学校本着“善待他人,让每个心灵都如花绽放”的思想,经过十余载的共同努力,逐渐成长为一所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学校。为了突破课堂教育中的“壁垒”,红花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三疑五段导学红花模式”专题在本刊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本期我们走进红花学校的课堂,深入解读“红花模式”。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天主教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情况汇报广东代表黄炳章教会是一个爱德的团体。本着基督仁爱的精神,广东省天主教以荣主益人、造福社会、显扬圣教为目的,近几年来在全国“一会一团”及省宗教局的领导下,在兴办教育、拯灾助残、济困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响应当地...  相似文献   

17.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是一种成效显著、十分成功,深受欢迎的教育。而在中职学校实施生本教育,正好符合中专生好动的性格特征。因此,研究生本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高中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在教学中要“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尽快地让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郭教授的这一教育理念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要求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天下棋手     
清朝名将左宗棠非常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很少遇到对手,因此有“天下棋手”的美称。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是四”省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兴办的、专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学校本着“让民工孩子享受平等教育”的思想,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经过10年的发展,学校运行良好、管理规范,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学校已建设成为“花园式”公平教育“样板校”。在课程改革探索中,红花学校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逐步形成了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三疑课堂”问题导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