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周易》认为,大至宇宙,小至一事一物,无不蕴含着阴性与阳性这一对普遍的矛盾;并由这对矛盾之间的互相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故其所演的八经卦乃至六十四别卦,即以阴阳二爻之相互消长以明事物生生不已之理。其中“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二卦在易理中居于首要地位。故《系辞》曰:“乾坤其易之门邪!”又曰:“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  相似文献   

2.
老子作为一名史官,通晓《周易》,其思想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周易》的影响。如其“贵柔”以及对“强”“壮”的警觉等思想与《周易》初爻、上爻的爻位爻象象征的意涵颇有内在的关联。其“人法地,地法天”的思想与《周易》的卦爻整体结构体现出来的思路颇有一致之处,其“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可能就是在此一卦爻整体结构中演绎出来的。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论思想可能与《易》类筮法体系的哲理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关于传统医学文化的"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历史遗产和医学文化的积淀甲骨文中已有气字。写得略带波纹 ,就像现在的“三”字[1] ,是山川之间飘逸云雾气的象形字。除了云气 ,《说文》段注说它还有“廪气”之义[2 ] ,指粮仓中的米粮 ,引伸为食物。即吃饱了才有气力。前者指物质 ,后者则指物质产生的功能 ,寓有能源补给等义。大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界的六气、精神方面的勇气、浩然之气 ,以及既可指物质 ,又寓有精神意义的“精气”已经相继出现。《老子》有“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名言 ,“一”指太极 ,“二”指阴阳 ,“三”指阴阳会和之气[3] 。所谓“一阴一阳之…  相似文献   

4.
《周易》把阴阳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看成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成发展的基础。阴阳交感而万物化成,气化凝聚而为万物。为此,《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涵盖极广的哲学命题。世界万物奖不起于一阴一阳的合二而一,任何事物都按照一阴一阳的规律发展。基于阴阳概念具有包揽一切的普遍意义,《周易》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统统纳入由阴阳两天所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生万物,世界是一个“生生之谓易”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的范围内,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先否后喜”,…  相似文献   

5.
针对《易传》的“先乾后坤”说和老子、《易纬·乾凿度》、《序卦》、邵雍的“天地有始”说,王夫之提出了“乾坤并建”的宇宙生成发展学说。就易卦而言,他认为乾坤二卦是变化的主体,六十二卦是变化的作用,二者统一于《易》,这是对《易学》的根本改造。“乾坤并建”思想体现在宇宙本体和万物万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王夫之确信“乾坤之合撰”的“太极”和万物万象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即宇宙本体和万物是同时发生的。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化日新”,没有“起灭”,无始无终。他把日新之化概括两种形式:一是“内成”,即在事物内部的质和量的渐变,二是“外生”,即由一种事物发展为另一种事物的质变。指出“推陈致新”是事物发展的不可抵抗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于老子未进行解说,而引起古今学者注解它们,其注解也有异议,特别是对于“三生万物”的注解,其分歧很大,分歧的焦点是对其中的“三” 的涵义之注解.关于“三生万物” 中的“三” 之注解,常见的有三种:(1)三,“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2)三,“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3)三,天地人为.这三种注解,何者符合老子的原意,必须辨析.我认为注解(1)和(2)都不能圆满地解释“三生万物”,并可提出两个疑点:(一)倘若把“三”释为“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状态”或“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  相似文献   

7.
这篇论文打算探讨道教神统谱对于太极图形成之相关可能性。《易系辞传》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其正义,乃是太极图思想原型之真正意义所在,由于继承了这一生成论,从而形成了太极图,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一般认为,太极图之符号序列表达了《系辞传》中自上而下的万物生成过程“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然而从六朝时代的道教经典中发现的一些资料不由得使人想到,在将生成论符号化之际,会不会受到由道教徒完成的宇宙结构图之启发,从而制成了太极图呢?道教的宇宙观认为,人体这一小宇宙之中也具备着…  相似文献   

8.
在道教中,道德信仰是其根本信仰,而神仙信仰则是其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教的情仰体系。 一、邀教神仙是道的体现 道教信仰体系中,道是最高信仰,神仙是最尊信仰。有时二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因而道教认为神仙是道的体现,是道的化身。在道教教义中,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是宇宙万物的开始,是世界的本原,有了道才产生了万物。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德经》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混沌一气,一气分剖阴阳,为一生二;阴阳运…  相似文献   

9.
太极与胎     
《易传》为大《易》六十四卦总论,其《系辞》上下篇统摄《易经》卦爻象数,实是纲中之纲。《系辞》上释大《易》道、象、理、数,尝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见是以“太极”为归宗。但《系辞》于“太极”究竟为何物未曾详解,遂为后世留下一悬案。《说文》云:“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又云:“极,栋也”。后人依文求义,有“大栋”之说出,立论虽似平实,但置《易经》象数而不顾,则未免拘泥文辞之嫌。求诸两汉、三国易学,马融云:“太极,北辰也。”虞翻亦以为:“太极,太乙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相似文献   

10.
《系辞上》“《易》有太极”章及“太极”概念为何义,是易学史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帛书《系辞》“《易》有大恒”的“恒”字应当从今本读为“极”字“。极”本指无上无限的空间“,太极”是无以复加的极限义。此义为“太极”概念的生成提供了词源基础。但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又是在哲学语境中生成的。在《系辞上》中,它既指揲蓍之初极,又指天地未分的至极本原。随着汉唐、宋明哲学的变化,这一概念的具体所指或为元气或为理“。《易》有太极”章包含着揲蓍成卦和宇宙生成两重次序,二者是表里、明暗关系,而这一特点又是由《周易》本为天人合一的产物所决定的。在前者中“,太极”指蓍草未分的初始状态“,两仪”指分而为二的两部分蓍草“,四象”指六、七、八、九四数;在后者中“,太极“”两仪“”四象”各有其宇宙生成的象征物。汉唐对此章的解释偏重于气化的宇宙生成论,明末清初以来的解释则过分强调其揲蓍成卦之义,都偏执于一边。  相似文献   

11.
物质包含实践说的重要根据之一,就是认为包括人的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演化而来的。这种观点来源于古代和近代哲学的溯源式思维方式。古代哲学要寻找世界的“始基”,近代哲学要寻找“实体”,现在有人则循依“意识→动物→有机物→无机物→物质”的模式在时间序列上找到某一个起点(恰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般)。其实,哲学对世界本体寻找的方式已经向现代的逻辑式发生了转换。在哲学史上,首先实现这种追问方式转换的应推康德。在他那里,物自体“这种留存的事物而为感性知识所不能适应者,叫做  相似文献   

12.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13.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4.
一阴、阳两字的古义是背日和向日 ,起初并无任何哲学内涵。阴 ,《说文解字》曰 :“暗也 ,水之南山之北也” ,《说文系传》曰 :“山北水南 ,日所不及”。阳 ,《说文解字》曰 :“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 :“高明也 ,对阴言也。”① 众所周知 ,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早在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已有高度的概括和体现。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明确指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老子第 4 2章 )自古以来 ,人们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对其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几…  相似文献   

15.
作为哲学范畴的"和"--"和"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观念,早在《尚书》、《诗经》、《国语》等文献中,已出现了“和”这一名词及相关思想。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也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被理解为事物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和方式,史伯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便是指事物的形成要以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为前提。这一思路在尔后的中国哲学中一再得到了发挥,从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淮南子》的“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到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所生成”…  相似文献   

16.
《管子》是一部具有丰富的经济思想的中国古代典籍。本文仅对书中有关充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作以探讨。一、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管子》把土地看成是万物的本源,“地者,万物之本原。”(《水地》)土地的功能就是生养万物,“地生养万物,地之则也。……地不易其则,故万物生焉。”“天生四时,地  相似文献   

17.
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道”和“德”。“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并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有的道书又认为:先有“元气”,后有“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太初”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而发展的。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道德经》(二十五)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爻变 ,什么是卦变 ?爻变与卦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爻变与卦变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厘清这些问题 ,有利于深入探讨易学哲学。为了讨论方便 ,我们从爻变谈起。一、一阴一阳 刚柔相摩爻变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爻变是指生卦、成卦、变卦过程中阴爻阳爻的组合变化。狭义的爻变是指八经卦 (即三爻卦 )和六十四别卦 (即六爻卦 )中阴爻阳爻的组合变化。《系辞》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按照邵雍和朱熹的解释 ,这是生卦、成卦过程中阴爻阳爻的组合变化 ,是广义的爻变。朱熹在《易学启蒙·原卦画》中综合邵子等人…  相似文献   

19.
人生字典     
“一”字的境界,简易之至,朴素之极。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言:一以贯三(指天时、地利、人和)者为王也。故为人之道,贵在如“一”:心一则明,性一则清,神一则灵,情一则真,言一则诚,行一则贞,德一则正,气一则雄……大道归一,这就是“守一所以用万”。  相似文献   

20.
<正> 理学奠基人二程,在他们的形而上的理学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值得批判地吸取和正确地阐发。程颐指出:“盖天下无不二者,一与二相对待,生生之本也。”(《伊川易传》三)这是程颐对辩证法思想的纲领性的阐述。“天下无不二者”,言“天地间皆有对”(《遗书》十五),即天地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阴阳”或两种对立势力,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一与二相对待”,是说统一物中的对立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辅为用的。说明统一与对立的相互关系。“生生之本”,指对立物中的阴阳对立及其交感作用,是生生变化的源泉,说明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二程对辩证法的主要贡献,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