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因。为更好地推动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活态传承,在研讨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概念与意义,并分析其现实困境,提出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三级"生产性保护路径,有助于促进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良性发展,进而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创新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疆维吾尔族文化底蕴深厚,模戳印花布是其生活中处处可见、实用性极强的民间艺术品。石河子大学在2017年11月开展此项技艺的研修班,使传承人了解如何将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布织染技艺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予以大力支持并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对模戳印花布织染技艺优势、现状的调查,探究了印花布的发展、传承与创新路径,以期引导印花布有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文化一般以生存技艺的方式承传下来,但在多元文化交融和相互渗透的新形势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关注的焦点和难题。耿马县勐永镇城子村的傣族红陶制作工艺承载了古老的民族技艺,也是傣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研究当地傣族陶艺文化提供了现实的例证。因此,研究傣族红陶技艺对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是中国陶瓷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景德镇陶瓷业收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生产模式由于时代的进步而出现变化,传统的手工艺优秀的因素将会消失殆尽,然而这些是我们优秀陶瓷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是应该被时代传承的。通过对高等教育背景下德镇制瓷手工艺的传承次进行分析,然后找出由于高等学校教育所引发的传统陶瓷手工艺传承的问题,解析在这种环境下传统手工艺技术在是中国制瓷文化中地位。  相似文献   

5.
江苏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服饰艺术,目前已有多项服装、服饰、染织技艺入选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些古老的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传承无路的尴尬局面。让江苏传统服饰艺术走进校园,融入聋人艺术设计教育,在聋人艺术设计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创新传统手工艺,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促进了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二者的共同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传统的建筑文化,既要传承,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建筑进行创新。文章就以当代建筑设计工作为基础,提出应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当代的建筑设计思想中来,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予以传承,实现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建筑文化技艺的传承与体现,再通过与当代建筑设计工作的创新,更好地起到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木质古建筑日益减少,传统古建筑彩画技艺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创新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仗彩画,宣传推广地仗彩画传统工艺,并使其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仗彩画这项技艺尤为重要,创新研究这门艺术,使其跟得上时代的进步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高浮雕传拓技艺的诞生与应用使古老的传拓技艺有了巨大创新。这项技艺开创性地实现了从平面拓印到立体拓印的突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浮雕传拓技艺如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危机,亟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健全高浮雕传拓技艺的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并探索多渠道的推广方式,拓展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美学内涵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变涂技艺是我国传统髹饰技艺中的一种重要技法。文章对变涂技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概述,对变涂起皱的分类技法进行了梳理。变涂的变幻莫测、流动迷离的艺术特征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变涂的偶然性的艺术表现,最大化地让髹饰技艺表现达到极致。尊重传统髹饰技艺,在传承的基础上,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使漆画的创作空间得到更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寿州窑传统制瓷技艺是陶工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传统制瓷技艺的精华,是寿州窑传承与保护的核心内容。手工艺的"活态传承"是对寿州窑瓷器最好的保护和继承,因此,对寿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并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寿州窑文化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重获需求土壤,变成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化形态,才能使之具有持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陈实 《美与时代》2014,(3):108-108
陶瓷粉彩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式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陶瓷粉彩艺术并没有将创新元素进行很好地融合,使得这一意识形式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本文结合陶瓷粉彩传承发展中创新元素的融入这一课题展开相应的研究过程,希望对陶瓷粉彩艺术的创新性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江侗族风雨桥是三江侗族文化的关键符号之一,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侗族地区最突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现代建筑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濒临失传的危险。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以及田野调查,从风雨桥的实用功能、精神功能方面引出对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服装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和装饰审美。打造传统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培养"设计+文化+技艺"的新型高层次服装设计人才。以"立足当代之生活,融合当代之审美,做有民族情怀的设计,做有文化滋养的创新"为导向,以"技艺传承、文化积淀、设计创新"为内容,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培养服饰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保护与传承牙舟陶烧制技艺的核心技艺与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如何将技艺与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同时,又不至于一味迎合大众而悖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初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牙舟陶实施产业化与创新的主体应该与传承主体区分开来,二者各行其道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牙舟陶长远传承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传统陶瓷艺术是现代陶瓷艺术的根基,它们相辅相成,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和极深的历史渊源、历史过程,其特征也差异明显。现代陶瓷艺术汲取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并与之有机结合,它们的实质和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艺术对于不同文明生存条件下的人类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从材料、成形、装饰手法上来讲,现代陶瓷艺术是传统陶瓷艺术的延续;从观念上来讲,现代陶瓷艺术是传统陶瓷艺术的创新与突破,它丰富了传统陶瓷艺术的表现语言,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6.
金陵刻经处坐落于古城南京市中心新街口淮海路,这里仍然保护和传承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印刷术——雕版印刷术,通过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原生态活态传承下来。2006年5月,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79)。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经院三处传承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萌青是这一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7.
李义勇  梁冰 《管子学刊》2010,(4):104-107
周村烧饼是风格独具的传统食品,薄、香、酥、脆的产品风味,沿袭久远的工艺特色,对民俗和地域性食品的深刻影响,以及特色鲜明的传承与创新,使其成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生长,积淀着民族的智慧,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是艺术的瑰宝。以往的传统手工艺传播方式单一、传播范围小、距离短,技艺的传承需要依赖师徒传授,文化的传播则依靠书籍资料和作品实物,影响力受到限制。如今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兴盛,文化和技艺的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构建和演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创客"和文化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趋势和策略,从而为自媒体时代下传统手工艺"创客"的发展道路和文化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源头之一。在晋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面点技艺最能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以晋南地区最为突出,承载了黄河流域文化中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艺术。以晋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新绛面塑""稷山麻花"为研究对象,从人文背景、工艺手法、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着手,对比分析晋南面点技艺的艺术内涵与传承价值,不仅能够反映晋南地区在面点制作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蒸、炸、烤等技艺精髓,更加能够体现寄存于舌尖上的晋南地域文化,从艺术本身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李强  侯干  路园 《美与时代》2015,(1):34-36
湖南石市乡竹雕历史悠久,是湖南竹雕艺术的发源地之一,2000年5月湖南石市乡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竹木雕)"称号。但如今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湖南石市乡竹雕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石市乡已经不存在关于竹雕类观赏把玩式的店铺。石市乡技艺精湛的竹雕艺人都迁往外地,不在本乡发展。石市乡本乡的传统民间工艺传承令人担忧。虽然迁往外地的竹雕艺人的发展状况良好,技艺保存较好,但在传承方面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