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下文说起来方便,我们先对存现句略作分类。存现句可分为两大类四小类:第一大类表示存在,可分两小类,第一小类是单纯表示存在的,第二小类是表示以什么样的方式、姿态存在的;第二大类表示出现、消失,也可分两小类,第三小类用表示出现、消失的动词,动词后头用动态助词“了”,第四小类用趋向动词,或者动词后头加趋向动词。存现句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变换形式。一、存现句(?)主+状+动第二、三、四小类都可作这种变换。例如: (1)A机场上停着一架绿色的军用飞机。 (方纪《挥手之间》(?)B一架绿色军用飞机在机场上停着。例(1)A是第二小类,可变换成B,B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庞超  刘恒武 《法音》2019,(6):49-52
正《今昔物语集》作为一部成书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民间故事集,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平安时代不同群体的情况。僧侣,作为平安时代重要的社会道德群体之一,在《今昔物语集》中出现频率较高。纵观《今昔物语集》,可以发现故事中的僧侣,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被载入史籍)、有名有姓的僧人;第二类是使用了历史上存在的僧人名字,对他们的经历加以改造所形成的僧侣形象;第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它按表示事物单位和表示动作单位的不同而分成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大类中又可分成若干小类,如物量词可根据其使用特点分成个体量词、临时量词和集合量词等等。量词运用的普遍化和多样化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不可计数的事物需通过量词的表达变成可计数的,这是一般语种都共同的,但可计数的事物也需用量词则是汉语所特有的;在现代  相似文献   

4.
四种人     
最近,偶尔读到杨东平《最后的城墙》中的这样一段话(给它立个小标题:“四种人”)颇受启发。 “第一种人有本事而没脾气,第二种人有本事又有脾气,第三种人没本事而没脾气,第四种人无本事而有脾气”——据说这是曾国藩对他的幕僚门客的评价。 类似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将朋友也分为四类:第一种人高级而有趣,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芳香愈醇。第二种人高级而  相似文献   

5.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形式的复句来表达,这不同形式的复句可相互变换。因果复句也可变换,这种变换可分为同型变换和异型变换两种。所谓同型变换,是变换前后复句类型相同,都是因果复句。因果复句有三个小类:说明式(因为……所以……),推论式(既然……就……),目的式(……以便……,……以免……)。这三小类可作同型变换。例如: (1)A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高中语文第一册《蝉》)—B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因为门还未开。 (2)A既然是红军游击队,凭暗号暗语一定可以沟通关系。(初中语文第五册《潘虎》)—B凭暗号暗语一定可以沟通关系,因为他们是红军游击队。例(1)是说明式和说明式相变换,例(2)是推  相似文献   

6.
肝癌治疗的年代性变化及评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10011)张国新一、肝癌治疗方法的历史演变纵观肝癌治疗的历史,虽无明显的分界,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880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880~1960年为第二阶段;1960年之后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为...  相似文献   

7.
综观欧洲哲学史,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解决,基本上有两类七种。第一类是“同一论者”,第二类是“对立论者”。同一论者承认物质与意识有同一性。其中又分五种。第一种是唯心论的等同论者(贝克莱主义和马赫主义等);第二种是唯物论的等同论者(庸俗唯物主义);第三种是唯心论的辩证同一论者(黑格尔主义);第四种是形而上学同一性论者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客观性就是指事物、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或性质。近年来,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沈明明认为,从哲学史上看,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否认客观性是一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普遍必然性。这一事实提醒人们,客观性的范畴是有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客观性范畴应有如下基本规定:第一,物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第二,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第三,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关系中;第四,客观性获得的基础是主体的实践;第五,客观性的获得是一个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9.
费格尔(Herbert Feigl)是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后迁居美国,1940年起任明尼苏答大学哲学教授。此文是1954年他在科学的哲学国际大会上的一篇演说的修正和扩大稿。载《明尼苏答科学的哲学研究》第一卷(明尼苏答大学出版社,1956)。他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逻辑经验主义的历史,以及它在当前的三大趋向。然后着重讨论了科学的哲学运动中三个主要争论:第一个争论是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别是否必要的问题,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区别形式科学和事实科学的基础;第二个争论是关于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问题;第三个争论是关于科学是否需要形而上学前提的问题。讨论是极其烦琐的,但从讨论中也反映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如经验的证实,否认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等等。最后作者指出了当前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些特点:更加逻辑的、更加肯定的、更加经验的。  相似文献   

10.
道教书名。一卷。作者不详;一说为王重阳撰,一说为弟子据其语录编纂而成。王重阳为全真道创始人。该书概述其创教的基本思想,共论十五题,分为三类;第一类论述全真道士日常修习之准则,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和打坐等;第二类论述全真道内丹修炼理论,包括降心、炼性、匹配五气和混性命等;第三类论述全真道修真成纳的理论,包括圣道、超三  相似文献   

11.
<正>《沉思集》第七答辩(法文第二版)中笛卡尔有这么一段回话:"在第一沉思的结尾处我说过,强有力的和经过深思熟虑的众理性能够迫使我们去怀疑我们还没有足够清楚地领会到的所有东西,因为,我在这里只谈论我经常自身称之为双曲线的和形而上学的、这种一般的和普遍的怀疑……"这是他明确使用术语来称呼其怀疑的为数不多的地方之一。后人以此出发,结合第一沉思和第二沉思中笛卡尔对于世界(物体)、自我(思维)和上帝都进行置疑的相关论述,大都称笛卡尔式怀疑为一种普遍怀疑。问题是,笛卡尔本人确实提出了一种普遍性怀疑吗?  相似文献   

12.
索仁·克尔凯郭尔无疑是西方思想史上极重要而又极难理解的一个人物。他的著作在生前不被任何人理解,在他身后也多半是被误解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他的著作形式:匿名著作。而这种形式又与他的重要思想:间接传达分不开。 克尔凯郭尔把他的著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美学著作,包括他1843年出版的三部著作:《或此或彼》、《恐惧与颤栗》、《重复》以及《焦虑的概念》(1844),《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致死的病》(1849)等;第二类是哲学著作,包括《哲学片断》(1844)和《最后的非科学的附言》(1846);第三类是宗教著作,包括《爱的功课》及大量“启迪性谈话”。第一类著作采取匿名形式;第二类著作仍采取匿名的形式,但克尔凯郭尔以编者的身份出现,第三类著作用的是真名。克尔凯郭尔与他的匿名著作是一种什么关系,他到底想通过匿名著作传达什么,这对研究克尔凯郭尔的思想至关重要。这个问题,西方学者一开始是忽视的,后来注意到了,却很少严肃对待,直到最近,美国学者M.Holmes Hartshorne才给予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长时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的第四章第二节中,关于辩证法联系特征的论述是形而上学的。在这些同志看来,所谓联系就是指事物的对立的两个侧面的联  相似文献   

14.
论技术的本质特征刘文海以往对技术本质的认识,从学科方法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第一类是形而上学或认识论方法论意义上的,即从哲学的维度看技术;第二类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即把7O技术看作一种人类活动;第三类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即把技术看作一种人类活动;第四...  相似文献   

15.
要搞清本质是否是多方面的,首先必须明确本质的自身规定性。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黑格尔说:“联系则是本质自己特有的规定”(《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0页)。构成某一事物的诸方面要素和属性,正是在特定的联系中,构成了事物的存在。所以黑格尔又说:“就本质作为单纯的和它自身相联系来说,它才是存在。”(同上书第241页)本质规定所特有的这种联系,决定了在事物的本质规定中,事物的各方面属性不是各自独立存在,而是在联系中形成了一个整体,即“作为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论存在主义     
P.富尔基埃(Paul Faulquie)所著《论存在主义》一书,系统地、通俗地介绍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同哲学传统彻底的决裂是整个存在主义的标志。在十九世纪以前,古典哲学始终把本质放在首位,而存在主义是一种肯定存在至上的理论。存在是与本质相对而言的,所以作者在本书第一部分里,介绍了本质论哲学,即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神学本质主义;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和科学主义的概念本质论;胡塞尔的现象本质论。接着,作者以比较大的篇幅,在第二部分里,陈述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有多少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尽管这样,存在主义各派仍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一般把“存在”理解为人的个人存在,只有人才具有存在,物并不具有存在,而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能不能把存在变成现实,取决于人自己。存在主义者认为真正存在的只有这样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自己,他自己创造自己,他是自己的创造。作者大体把存在主义分为两大类:以萨特尔等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和克尔凯郭尔、G.马塞尔、雅斯贝尔斯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也谈到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存在哲学。作者还认为,在整个存在主义运动中,有一些哲学家,他们巧妙地把本质与存在这样两个对立的命题综合在一起,在第三部分里,提到了拉韦尔(Lavelle)和居斯多夫(Gusdorf),他们一方面承认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但当他们与本质论取得一致时,又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人的本质,作者把这一派哲学家称为本质论存在主义。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轰动一时的存在主义当今已不时髦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主义极大地改变了哲学气氛,存在主义已为人们所接受,现在西方的知识分子已或多或少地成为存在主义者了。下面是本书的引言和第二部分(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章——存在主义总述——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佛祖悉达多·乔达摩生于公元前463年的古印度北部加毗罗卫国,逝世于公元前383年。他三十五岁时悟道成佛,后在印度传教,足迹遍及恒河流域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释迎牟尼圆寂后他的言论被整理为佛经。他的遗体火化而留有很多“舍利”受到众多佛教徒的瞻礼。一、关于佛舍利舍利,又称舍利子,意为身骨,为梵文音译。佛舍利特指释迎牟尼火葬后遗存的固体物质。佛教经典把佛舍利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法身舍利,即释边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另一类为生身舍利,即释迦牟尼火葬后的遗留固体物。生身舍利又可分为三小类,即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  相似文献   

18.
作者首先指出,随着历史学的发展,它的问题和研究方法也复杂起来了。因此,在历史学面前不可免地要提出一系列哲学问题。但由于资产阶级学者的历史哲学观点的局限性,影响到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作者认为,把历史哲学分为批判的(关于历史认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和教条主义的(关于历史过程的理论),有它的合理性,因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和作为历史学、作为历史意识的历史是不相同的,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特的问题。作者认为,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著作是极其广泛的,但把它们综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一、宗教的;二、存在主义的;三、实证主义的。宗教历史哲学认为历史问题首先是神学问题,它求助于彼岸的超历史的力量,主要是站在过去的立场来批判现存的社会;存在主义把历史看作是人的存在问题。在存在主义看来,历史哲学是人的哲学,通过个人存在研究历史的基本问题。实证主义哲学家认为历史学是经验研究的具体领域。哲学既不研究历史过程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也不研究一般的历史认识理论,而是对现实存在的历史学作具体的逻辑方法论研究。实证主义局限于历史学的逻辑方法论的分析,回避对具体历史现实的研究,把资产阶级社会及其思想体系当作自然准则接受下来。作者对这三派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批评,但对它们的某些观点又表示同意和赞赏,说它们提出了重要的历史哲学问题,阐明了历史研究的某些特征,特别是历史说明的逻辑对批判陈旧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概念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新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藏密观音造像》(李翎著,13万字,120幅插图),显示了一种图像学方法在佛教艺术研究方面的成功运用。本书在大量图像材料的基础上,选取了在藏传佛教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两大类观音身形进行了图像学研究,即:第一章六字观音像的研究;第二章持莲花观音像的研究。其中六字观音像研究,是围绕着造像名称和造像样式进行讨论的。而持莲花观音像研究则是就现存大量的持莲花类观音像进行了佛教图像学的辨识,从而将持莲花观音分为救“六道”类观音,包括香王观音、空行观音、水菩萨、如意轮观音等,救“人道”类的世间尊观音和代表…  相似文献   

20.
正如小标题所示,本文是以黑格尔为中心的。作者首先叙述了哲学史上各派的辩证法及反辩证法者的辩证法观,并据此而把辩证法分为普遍的辩证法、客观的辩证法、主观的辩证法、主体的辩证法、无的辩证法;进而又把普遍的辩证法细分为唯心的和唯物的,把主观的辩证法细分为否定的和肯定的。第二、作者认为,辩证法是矛盾的逻辑学。在作者看来,解决矛盾就要以矛盾为前提,因此就必须承认存在着的矛盾,否则就谈不到解决矛盾。第三、作者通过他对黑格尔的矛盾和否定概念的分析,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的逻辑学”,他的理由是: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个体系,这意味着它不仅是矛盾的逻辑学,而且也是包括矛盾在内的一种“广泛的否定的逻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作者看来,则是“对立的逻辑学”,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中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对立。同时作者强调说,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虽然都不是矛盾的逻辑学,可是矛盾却被认为是否定和对立的最根本的、最尖锐的形态。第四、作者又根据黑格尔的说法,认为辩证逻辑乃是存在论的,因而也就必须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实在性,亦即存在着的矛盾。在作者看来,运动就是存在着的矛盾;但是作者却又说:“如果否定客观的辩证法,主观的、肯定的辩证法也就不能成立;反之,如果忽视主观的(肯定的)辩证法,客观的辩证法也就不能生存下来。”最后,作者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三个契机即悟性的、辩证的、思辨的三个契机作了分析和解释,说明了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