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笑与学佛     
我刚接触佛教时,妻子即说:“你还学佛呢,整天板着个脸,笑都不会笑。”这话让我震动。的确,佛门中也有怒目金刚,但毕竟很少,大多数佛、菩萨的相貌皆是慈眉善目,和颜悦色,让众生看了敬仰又欢喜,油然生起亲近心。这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把笑与佛紧密相联,把笑颜待人作为学佛的基本功之一。为什么要笑颜待人呢?佛经言:“内存慈悲心,外现慈悲相。”所谓“慈”即是给予他人快乐,所谓“悲”,不是悲观,不是悲哀,而是同情、怜悯受苦的众生,帮助他脱离苦难。显然,佛、菩萨之和颜悦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禅宗的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禅宗的振兴佛日太虚大师曾说:“顿悟禅为中国佛学之骨髓,又为佛学之核心。唯中国佛学握得此佛学之核心,故释迦如来真正之佛学,现今唯在中国。”又说:“中国佛教之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年谱》)这是大师通观全体佛学、洞察...  相似文献   

3.
一、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成佛,始倡于道生。慧能六祖,实践其说,而建立顿悟成佛的一大法门,为后来禅宗代代相承不变的宗旨。佛是出类拔萃的智者,也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佛的成就如是伟大,为何可由顿悟而成呢?这是因为一切有情本来具有“佛性”、“本心”、“真心”、“如来  相似文献   

4.
自《我画佛像》一文面世以来,仍有不少朋友和同道要问我:是不是皈依了佛门,是否佛家弟子的问题。为此,我明确以答复大家:在佛门里,我只是位学生,而非行者。正如,有位老师说得好:“佛学不是迷信”,入道者不该成为迷道者;其实质内含也在于一个“佛”字”。———佛者,觉悟也,学佛、信佛就是要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迷信,不要执著。自小,我便有个怪脾气,许是那所谓的“童心”吧!那就是,对一些没有弄明白的事,总好问个清楚,想个透彻,仿佛不弄明白就不甘心……于是,我在学了舞台美术,明白了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之后,便对水粉画,油画和国画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今天有机会在古城西安,因为佛指舍利的因缘,同以王国华社长为团长的香港传媒高层佛学之旅访问团欢聚一起,用佛教的话说,真的是“法喜充满”。佛教讲“常、乐、我、净”,还讲“慈、悲、喜、舍”,佛教中不是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吗?我理解其中的“乐”和“喜”就是一种欢欢喜喜、欢天喜地的精神状态,佛教就是教我们要以欢喜的态度和心情去面对一切。下面我就围绕佛指舍利即将赴香港供奉这一大事因缘,谈几点感受,具体说来就是:觉光欢喜,众生欢喜,我们欢喜,你们欢喜。奉,庇佑众生。2004年来临,佛指舍利赴香港供奉的时机成熟了。说起来这次机缘成熟…  相似文献   

6.
郑石岩  慧木 《法音》2002,(4):18-19
一般人礼拜佛指舍利,总是看舍利长得什么样子,或是看这个舍利是不是真的。我个人以为,迎请佛舍利或瞻仰佛舍利,重点应放在认识佛的真身,而不是舍利的形象,如此才是正确的态度。我觉得佛指舍利“怎么看怎么真”,即使是影骨,我也觉得那是真的,更何况是真身佛指舍利。佛陀教导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当下所瞻仰的,即是佛陀真身的化现。佛陀的教法,就是教导每个人成为未来的“如来”。如来,就是把事情看得清楚,没有虚妄错误,把事情做得很好,也清清楚楚知道生命的究竟意义是什么。换…  相似文献   

7.
甲:读了上一期的旅途闲话,也引出了我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我的问题比较难解决,不是一下说得清的,请你耐心听我说。乙:我一定认真听。不过,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我也不一定回答得了。甲:这些问题我是逐渐出现的,我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说。乙:好的。甲:你知道我学佛已经多年,这几年来一直在弘扬佛法。我自己认为我对佛是真诚信仰的。比起那些不理解佛的教义当居士的人与佛更亲近。我追求的是智慧,没有必要执著于形式,所以我没有想到过皈依的事,可是日子久了,问题渐渐来了。乙:是什么问题呢?甲:常有人问我:“你信佛吗?”我回答:…  相似文献   

8.
两种心——净心与妄心佛、众生、心三者相同《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语中,有句名言:“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就是说心、佛、众生这三者是一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以佛和众生来考虑一下。一提到佛就认为是超然物外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佛与众生是一样的。应该认为佛迷就成众生,众生悟就成佛。同一种东西,趋于迷就成众生,趋于悟就成佛,仅此而已。然而我们、善财童子也一样,总是追寻佛是什么?佛在何处?其实佛并不在别处,就在自身之中。读白隐(1685—1768)的《坐禅和赞》,其中也有“众生本来即佛,如水与冰”  相似文献   

9.
憨山大师     
佛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彻悟,即是洞见自心。他曾赞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后,佛说法四十九年,大小三百余会,即是让众生放下执着,洞见自心。故古德云:“吾佛大法,以识心达本为宗极,以忘情默契为入门。”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开悟呢?俗话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因每人机缘不同,故其开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本期始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些古德开悟的经历,冀发幽光于万一。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音》1992,(7)
……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否?”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微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  相似文献   

11.
和朋友吃午饭,告诉他心里的烦恼,刚刚接到老板分给的任务,事情麻烦不说,日子还特紧,按时完成几乎不可能。我只想从朋友那里得到些许安慰,也许他还能帮帮我。可这位老兄却掏出了他的钱包,挑出几张卡片给我,上面写着: “难,难,难……… 易,易,易……… 不难也不易” ——佛之禅语 “这是什么意思?”我问。 “再念一遍,”他说,“其中涵义比你所想的深奥得多。工作不容易,但只要潜心钻研,最后必定云开雾散,你说对吗?”  相似文献   

12.
善导大师说:“释边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阳本愿海。”这两句话如同惊天动地的薛雷,斩断请执的金刚宝剑。众所周知,如来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如云如雨。中国佛教有十宗之多,净土只是其中之一。’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要知世尊出兴于世,只为救度众生。在《无量寿经》里,世等苦口婆心,对多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尊者说:“善哉、善哉!汝为哀怨利乐谱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意,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立佛,布施累劫活天人民,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放。……如来所以出…  相似文献   

13.
冰佛     
正为这篇寄语踌躇时,接到一位作者朋友的电话,告诉我他正拟写一文,叫“人在佛门外,心在佛法中”,说这是观察身边众生的结果——许多人未闻佛法,而其行却证于佛法。放下电话,心中便有些朗然之意。 常想生命的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问不得的。六祖当年早就棒喝过:“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原来善追不得,恶亦逐不了。但善恶不思的本然自性到底是何情何景呢?  相似文献   

14.
如来知见     
印度王子悉达多弃王位而从道,终于菩提树下深入禅定,发现佛性,宣告世人: “善哉!善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别……” 自此,释迎牟尼佛导引众生探触生命底层的真如实相!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初年,神会的思想资料由于胡适先生的发掘,引起了国人的注目。但是,人们的考察往往侧重于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而对他思想体系本身的分析却着墨不多。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神会的佛学思想作一分析,以求教于佛学界的专家和学人。一、佛性论,神会学说的理论基础佛性亦意译“如来性”、“觉性”,它是众生普遍具有的得以成佛的质因、根据和可能。神会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佛性不与众生分立,它就存在于众生之中,众生本自有之。就众生成佛的因素、成佛的可能来说,“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神会语录》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正>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  相似文献   

17.
《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佛之知见,即一切智智,梵言萨婆若,一译萨芸若,于因位名般若,于缠位名如来藏,于凡位名佛性。《华严经》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生死、涅槃,无少分别;尘  相似文献   

18.
佛法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凡夫障深慧浅,无法直接证入无上菩提,必须假借一法来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菩萨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开讲的。佛教的一大特色,即寓教义于各种艺术形象,如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等,但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理的形象显现,直接感化众生,开启众生之悟门,以达到普渡众生  相似文献   

19.
菩提一叶     
《佛教文化》1997,(2):6-9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佛教信众最常讲的一句话,便是“了生死”。生死为何了?何谓了?如何了?却不是人人都能讲得明白的。先说生死的距离。佛陀连续问了三次,都是一个问题:“人命在几间?”也就是问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有答“呼吸之间”的才得到首肯。这种对生死距离的度量,确实充满了睿智。“三分气在…  相似文献   

20.
新年寄语     
《法音》1993,(1)
契理契机,随缘教化,如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历代弘法大师深入经藏,以智契理,观机逗教。弘法当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前二是弘法的正因,第三是弘法的媒介。于理,庄严中不可缺少灵动性;于机,普遍性中要注重针对性。既要导人于生活中解脱生死,又要切入时世,于了生死途中做尘劳佛事。有鉴于此,《法音》在百期之后,抖擞精神,淬厉心志,从栏目到文章的内容、风格,多层次展示学佛的心路历程,以便广摄群机,普施法雨。于是新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