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近日在某地级市一个民间图书批发市场购得2003年1月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姓名与人生>一书,楣题为:"测字怪谈",乍看起来,以为"测字怪谈",是想揭露测字骗术呢!再从其内容一看,原来是大兴封建迷信之道.其肩题"由姓名知健康,由姓名知性格,由姓名知事业,由姓名知婚姻"已经非常透剔地告诉了读者该书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测字术解析     
测字术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算命术。所谓测字,就是用加减汉字笔画、拆合字体结构的方式附会人事,进而推断祸福凶吉的一种迷信活动。从表面上看,某个人的前程命运或者某件事的凶吉祸福都是从文字中来,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因为事实上汉字本身并不具备反映凶吉祸福的功能。靠汉字预测人生命运前程的测字只能说是古人不能正确认  相似文献   

3.
关于龚自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术界主要有五种意见。主观唯心主义任继愈指出,在龚自珍看来,世界是由众人的主观精神所造成,它是多重的,随着人们“知见”高低的不同而分成相应不同的等级,有什么样的“知见”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如果“开佛知见”,也就会有一个永恒真实的佛的极乐世界。尽管如此,这个世界仍然是统一的。人们凭借着“知见”把世界统一起来,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精神性。肖(?)父指出,龚自珍在把变革现实的力量放在“心力”方面表现了其世界观的主观唯心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4.
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曾于1925年发表过一首题为《澳门》的诗: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名?……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吟诵着这首小诗,我们无不被她强烈?..  相似文献   

5.
王化平 《孔子研究》2023,(5):44-51+158
学界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释义渐有趋同之势,但仍有分歧。实际上,“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当作“知晓”解,不宜破读。此“知”字之意涵和《墨子·经上》对“知”的定义相同,在与“民可使由之”相对立的语境中,“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含有采取强力手段或空洞说教使人知晓的含义。“民可使由之”句肯定了民智足以知“道”、人性之向善,“不可使知之”句若含有“民愚”之义,则与之矛盾。因此,此章反映了孔子基于民智与人性的深刻治国思想,与孔子的民本思想一以贯之,既无“民愚”背景,也无“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6.
方术作为中华神秘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既不同于宗教又与宗教有联系的企图借助于“鬼神”等神秘力量来消灾免祸、延年益寿、添财加福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如八卦术、算命术、风水术、占梦术、测字术、巫术等。 方术尽管是唯心的不可相信的东西,在历代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和批判,然而为何屡不绝迹,有时甚至风靡一时、影响很大,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市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方术“灵验”。 方术“灵验”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哪些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8.
成玄英《庄子疏》“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玄英《庄子疏》“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蔡方鹿本文对唐代道教学者成玄英“知”的思想和认识论作了探讨。指出成玄英融合道、佛,以明道为认识目的,主张“境知两忘,能所双绝”,提出“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并区分真知与俗知。其理论的思辨性,反映了唐代...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位知书识字的先生。但这“先生”并非教书,而是传播为人指点迷津的“测字”,而小有名气。 那年,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面临选择:一是继续在中学读书,攻考大学中专;二是走进社会,开始自食其力,到村小学代课。那是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代,家中贫穷,我在学校里的最大感受就是肚子整天“闹革命”,随时感到嘴馋。害怕挨饿,成了我在学校读书的最大心理障碍。有一天父亲拿来一个已脏烂的笔记本,随意翻了一页,让我在上  相似文献   

10.
何晓 《管子学刊》2023,(1):28-36
庄子的“知”论历来被视作境界论,而非认识论。如果我们以认识论的视角去解读庄子的“知”论,会发现庄子所谓的“真知”并非是对“道”的体认,而是对“认识活动之本质”的认识。庄子认为“真”的本义是“倒下的人”,引申为“主体性的消解”。所以“真知”的内容为:“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前主体性的活动,而非通常所理解的主客二分下的活动(“俗知”)。这一方面揭示了认识活动的本真面目,另一方面也消解了“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避免了陷入由“俗知”所带来的“认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1.
文摘     
浅谈“向善与诚信”的道德理念胡凯明在《天风》2004年第四期撰写文章,认为“向善与诚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应的道德理念,其意义是比较广泛的。基督教圣经称为“良善与信实”,其道理是相通的。“向善”是时代的要求,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人格价值导向。基督教圣经特别提倡人“向善”的本性,强调用爱心无偿地给予别人服务和帮助。我们是社会中人,在社会成员中能广泛形成一种知善知恶的能力和去恶从善的自觉态度,不但可以使社会风气不断地改善,而且有助于个人和群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诚信”是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的一种无形资本。当今我们的…  相似文献   

12.
"以易释史"——邵雍咏史诗的一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刚 《周易研究》2007,(1):64-68
邵雍是文学家、史学家、易学家,他的咏史诗则是他文史哲研究领域交叉的产物,他的咏史诗表现出了“以易释史”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履霜冰至”与“否极泰来”的思想,“恩患防豫”与“知几如神”的思想,“顺动致豫”与“吉凶由人”的思想和“各行其位”与“时行时止”的思想等四个方面。这是研究他的思想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无知则无能     
人们常说“无知则无能(当然指后天性的能力)”。如果运用逻辑知识来分析一下,就能很清楚地说明“知”与“能”的关系。这一判断实际上指出,知(识)是能(力)的必要条件。所谓必要条件,就是说没有知识不可能有能力,有知识未必有能力,无能力未必无知识,而有能力就一定有与这个能力相适应的知识。有些同志在理解“知”与“能”的关系时所以发生错误,恰恰是由于他们把“知”与“能”  相似文献   

14.
一、何谓“知言”?《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这样的记载:学生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何谓知言?”孟子曰:“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可见,孟子“知言”主要表现在:片面的言辞,知道它欺骗隐瞒、掩盖遮蔽的原因;浮夸的言辞,知道它不切实际、虚晃失陷的原因;邪异的言辞,知道它诡异狡黠、偏离正道的原因;搪塞的言辞,知道它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的原因。孟子对“知言”的回答,意味着他善于分析研究他人的言辞,  相似文献   

15.
认主独一     
穆圣教导我们说:万物均有中心所在。即天地万物无论其有形与否,各有其中心所在。那么伊斯兰的中心是什么呢?是认主独一。具体指知、信、行、诚。知即“阿雷夫”(?),信即“伊玛尼”(?),行即“阿麦力”(?),诚即“伊合俩素”(?)。 首先是知。知指了解,也就是阿语的阿雷夫,如认知,真知,认知真主是实存的。如何队知真主的实存呢?当你看见·辆汽车从远处开到你的面前,而且还穿过很多路口,车能够平安 的到达,你一定会确认有一个技术高 超的驾驶员在驾驶汽车。确实真主使 太阳月亮星辰有序地运行,使昼夜交 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互不…  相似文献   

16.
“逍遥”境界是庄子思想的特色之一。崔大华将庄子之境界论概括为三类:恬淡无欲、去知与故和体“道”。此说甚粗略,凡境界必由功夫近之,有所修练,方为神人。赖锡三以不住两端的“吊诡主体”诠神人,以破“劳神明以为一”的极端内向性。  相似文献   

17.
笑话锦囊     
某男生到女生宿舍访其女友,该宿舍的门卫要他填写一份会客单,上面列有:姓名、性别、地址、年龄……男生填写到最后一栏“关系”时,想了很久才写下“尚未发生”四个字。  相似文献   

18.
有一天我去西湖游玩,在玉泉出来的路口等人,忽见一人前来搭话:“先生,你好福相哪!”看那人装扮和语气,知道面前之人是看相测字者无疑,原想不予理睬。可这人很有沾劲,继续朝向我说:“我眼睛从来不会看错人,先生耳朵大又均称,显示福路通达,额角那里有官场纹路,还有手掌纹路可看财……”我是个已经退休之人,谈福路还有音头,谈官路财路已经毫无意义。看面前之人叽叽不休,不由“哈”地一声笑起来,“我这个年纪,看官路财路还有意义吗?”那人连连说:“有意义,有意义,不说古时朱买臣老年运转做官,就说现代人,老年升官和发财的例子有的是。”我摇着头…  相似文献   

19.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老子告诉了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基本原则。世间万物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存在的道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相互和谐而存在,体现了中国文化相互关照的和谐精神。“计白当黑”是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画中形成的一种绘画观念。现实中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这是普通人共同的认识,虽有黑白不分者,纯属是有眼无珠的强词夺理和品质恶劣所致,这与绘画创作的计白当黑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计白当黑在绘画中是艺术行为和艺术把握,是高尚的文化活…  相似文献   

20.
禅意三题     
开悟——生命的觉醒什么叫做“开悟”呢?“开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要为此一大事因缘,即根据佛所开示的佛之知见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因此,说“明心见性”,说“开悟”,并不是禅宗独有的,而是整个佛教的立足点。整个佛教都围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展开。“开悟”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