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这个访谈录包括八位提问者的问题和麦克道尔的回应。主要论题如下:(1)理性如何运作和理性动物如何脱胎于非理性动物这两类问题之间的关系;(2)麦克道尔的概念论、内在论、和析取论;(3)麦克道尔的认识论、及其"第二自然"观念;(4)所谓"自由意志问题";(5)哲学的治学之道;(6)麦克道尔近期的一个比较大的观点变化,即不再认为经验内容是命题性的而转而认为它是直观性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知识论是与"自然事件"相对应的认识方式,它并不足以覆盖"行为事件"的解释领域。本文就此提出一种新的知识论,即"理解的知识论"来加以补充。目的因(行为事件)构成"理解的知识论"的特有研究领域,对行为的目的、意义与价值的把握是理解的目标。理解是在"理解的空间"的架构下进行的,它包含如下三个部分:一是我们已经具有的知识系统,它为认识提供了一种知识背景;二是包含在其中的深层的思维规则系统和价值规范系统,它们为认识活动提供了规范性的理由;三是经由经验知觉以及佐证(testimony)所获得的信息,它们提供了事实性的证据或理由。理解的知识论不是描述性的,而是规范性的。"义务原则"、"还原原则"以及"合理性原则"构成理解的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析取论是知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立场。本文试图以普特南和伯吉对析取论的批评为参照系,探讨麦克道威尔所持的独特析取论立场。麦克道威尔通过区分"事物本身的呈现"和"在主体看起来的样子",从根本上保证了日常世界的独立性,并以先验的方式规定了世界可以按其原本所是直接呈现给知觉主体。这一独特的析取论立场完全符合麦克道威尔希望将实在纳入概念领域的先验哲学旨趣。  相似文献   

4.
麦克道尔认为他的经验主义观点既能够吸收康德先验哲学的精髓,同时又可以将其规范性的内核纳入自然主义的图景中。然而我们在分析他对一系列批判性观点的回应时发现,尽管麦克道尔努力以求的是保留康德思想的要义,但相较于塞拉斯对"直观"概念的理解,他对这一概念的改造实际上并没有获得更多的说服力。因为撇开谁的康德才是真正的康德不谈,塞拉斯对直观概念的构造性说明至少保住了先验哲学的彻底性。而麦克道尔则拒绝承认此类说明的必要性,然而却并没有为此提供充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他心问题"是近代以来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关注的是他人或他物是否存在与我相类似的心灵状态或意识状态的问题。处理他心问题的两大当代基础理论方案分别是推论主义和非推论主义。通过分析这两大基础理论方案可以发现,在应对关于他心的怀疑论时,推论主义无法应对极端版本的怀疑论,非推论主义则无法应对温和版本的怀疑论。而一旦我们按照某种方式把推论主义与非推论主义各自的优势相结合,那么就可以构造出一个处理他心问题的新方案——复合方案。本文所提供的这样一种复合方案不但可以有效应对来自(温和的与极端的)两个版本怀疑论的挑战,而且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他心的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6.
徐竹 《世界哲学》2017,(3):73-80
德性知识论是当代知识论领域的重要进展,"理解"是被德性知识论重新关注的课题。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规范性应从法则学和道义论的意义转变为以理智德性为核心的概念。这对于科学理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转变,有关科学理解是否需满足事实性条件、是否排除认知运气以及作为能力知识的意义等讨论,都得到了新的深化与拓展,展现出丰富的德性知识论意蕴。  相似文献   

7.
关于"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否为概念性"的争论是当前分析哲学讨论的核心话题。根据对该问题的回答,在分析哲学内部出现了概念论与非概念论两种主张。其中,持概念论主张的分析哲学家往往以康德知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对康德作概念论解读,以对抗非概念论者的挑战。这种解读在康德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双方的争论使得"康德是否为概念论者"这个问题成为当前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8.
启蒙运动以降,基督教有神论一直面临证据主义的规范性驳难。这一驳难认为,由于有神论信念无法获得命题证据和论证的足够支撑,因此无法被信仰者合理地持有。晚近的改革宗知识论者针对这一驳难提出了颇具影响的辩护方案。本文以阿尔斯顿的实践合理性方案为代表,从正反两方面评价阿尔斯顿基于宗教经验而来的有神论合理性证明,并考察这一整套合理性辩护方案背后的知识论意涵。本文认为,该方案的知识论意涵包含了一破一立两方面:从"立"上讲,方案开创了从宗教经验证成宗教信念合理性的研究进路;从"破"上讲,该方案实际上是改革宗知识论者对启蒙以来的证据主义和强理性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成果。最后,我们将看到阿尔斯顿方案与整个改革宗知识论阵营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迈克尔·斯洛特是西方当代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开拓了德性复兴的情感主义"新方向";他先把"关怀"德性预设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事实,再把"移情"当作它的外在的、生成性评价机制,构建了一种基于移情的关怀德性伦理学体系;在道德知识论上,移情也是沟通道德之"知"与"行"的经验参照;斯洛特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儒家伦理在当代德性论语境下的解释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有西方学者写道,当代知识论的许多问题是在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中发生的,这一争论处于知识论的中心位置。如果这一说法无误的话,它表明对这两种知识论流派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对外在主义作一述介。一、外在主义问题的发生我们知道,一知识的成立与否,与...  相似文献   

11.
病症理解的唯科学主义倾向反映了医学领域的男性主义思维统治。病症的唯科学理解割裂了病症与不同性别主体的联系;病症的唯科学理解忽视女性经验与情感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意义。病症的理解需要范式的根本转变,这种新的范式将不仅应该根据临床界定的疾病状态来理解病症,而且应该根据患者的性别与心理以及他们的生存困境来理解病症。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哥德尔吉布斯演讲中针对物理主义的一个论证,我们称之为"哥德尔析取式论证"(GDA)。除了强调GDA是一个值得分析哲学家重视的哲学论证外,我们还讨论了物理主义针对GDA可能的反驳以及站在哥德尔立场上对这些反驳的回应。  相似文献   

13.
知觉经验中,一个由种种对象及其性质所填充的空间区域,作为一个空间场景,呈现给知觉者。由此,知觉的表征内容可被视作一种场景式内容。在此图景下,我们承诺了关于知觉经验现象特征的一种场景式理解。诺伊针对知觉经验的快照式理解的怀疑主义挑战,恰恰可针对这种场景式理解。然而,他的挑战建立于一个隐含假设基础上,即快照式理解的拥护者假定,知觉中的呈现等同于现实给予。他将这一假定弱化为,呈现仅仅表现为一种可通达性。事实上,场景式内容论进路同样可以采取对于呈现的这一弱化理解。相应地,场景式内容本身成为一种虚拟内容。  相似文献   

14.
作为心灵哲学里的一个著名论证,解释鸿沟试图从知识论层面来质疑物理主义.物理主义的一个新近回应被称为现象概念策略.然而,不同的物理主义者对现象概念策略的理解也不相同,本文选取的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版本——劳尔版现象概念策略.我将论证,该版本不但能有效化解解释鸿沟带来的困扰,而且能为我们开辟出物理主义的一条新航向——后天物理主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的情绪研究主要分为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生理主义)两个阵营。认知主义认为,某种形式的认知(如判断或信念)就是情绪本身,或者是情绪的本质性要素。而生理主义认为,情绪是特定的生理活动或行为本身,或对这些活动与行为的感觉;情绪可以独立于甚至先于认知发生。当代理论家普遍认识到詹姆斯是生理主义的理论先驱,而当代认知主义正是在对詹姆斯理论的批评中不断成长。鲜有研究者看到,尽管斯通普夫通常被归于现象学一脉,但他与詹姆斯有着密切交往,而且早就直接回应过詹姆斯,并发展出认知主义情绪理论。斯通普夫认为,情绪是意向性地朝向被判断的事态的被动感觉状态。我们可以在当代认知主义和生理主义的框架内考量斯通普夫与詹姆斯的争论,这将对我们有深刻启发。从方法论上,情绪研究应该重视概念分析与经验研究的反思平衡;从实质上,根据对情绪中的认知和其他成分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主义和反认知主义,而斯通普夫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曼德勒提出"知觉分析"理论来解释儿童概念起源.她假设概念获得是与知觉相分离的.该理论面临一些理论困难:1)知觉与概念的分离是否可能,2)一些基本概念界定模糊.尽管如此,"知觉分析"理论仍然对儿童概念获得问题做出了有效的解释.我们提倡将"知觉分析"理论和"心理理论"、"推理"和"心理模块性"等领域结合,可以克服"知觉分析"理论自身的困难,也可以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7.
唐热风 《哲学研究》2015,(2):109-117
与其经验内容概念论相并行,麦克道尔的行动概念论认为,意向行动亦如感性经验一样,是概念能力的实施。德莱福斯基于对具身应对的独特理解对行动概念论提出质疑。其理由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具身应对不具有意向;第二,具身应对是无心的;第三,应对中不包含对事实的知觉。本文将逐一考察并反驳这三个理由。我们将看到,以上诸种质疑都不足以否定应对的心智或概念特征。而德莱福斯之所以不能看到应对的心智特征,原因在于他没有看到心智的具身性。  相似文献   

18.
引言 1963年美国年轻的哲学教授葛梯尔在<分析>杂志上发表了<确证的真信念是不是知识>一文,这篇不足三页的小文章引发了当代英美哲学界对确证本质的四十余年的争论.[1]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着"确证何以可能"的问题逐渐形成了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两大主流学派,两者之争占据了当代英美知识论研究的中心舞台.[2]  相似文献   

19.
"理解康德就意味着超越康德",这句话对于德国观念论、新康德主义以及海德格尔来说都是适用的,但德国观念论是在康德的思想道路上超越康德,新康德主义与海德格尔则可能是在重建康德。海德格尔对新康德主义的批评以及与卡西尔在达沃斯的交锋都是源于他们各自对康德哲学核心问题的不同理解,本质上还是由彼此不同的哲学立场所决定的。具体而言,是新康德主义的知识论立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立场,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康德哲学知性与逻辑的强调,或者是对康德哲学感性、有限性以及先验想象力的重视。不过,在卡西尔与海德格尔之间,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他们思想对话的交汇点,而这恰恰是他们在达沃斯之后可以继续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道德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后果主义的标准形式同时坚持"最大化合理性"和"不偏不倚的和非个人的行动理由"这两个基本的主张,然而,"反理论"的思想家和道义论者分别对后果主义的这两个主张发起了关键性的攻击。谢夫勒为发展一种免受攻击的后果主义所提出的方案并不能在根本上令人满意,因为那个方案并没有彻底打发掉后果主义身上据说注定隐藏了的"行动者中立"的立场。但是,对后果主义背后隐含的这个假定的观察实际上只是一种夸大其辞的说法,后果主义道德理论所坚持的具有客观地位的理由,既可以在"行动者中立"的框架内获得理解,也可以在"行动者中心"的框架内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