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观念是当代大众美学思想和日常生活美学的推广和延伸。公共艺术的范畴已然突破了环境、媒介等限制其自由发展的种种因素,上升为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其广泛性和兼容性也决定了其价值属性的多义化与多元化。过对公共艺术家Andy Scott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介绍艺术家背景,对其作品背后的含义进行分析,并对当代公共艺术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科学越来越关注美学与艺术。本文梳理了当代英语文献中在社会科学视野下对当代美学的研究情况,重点整理了社会学和人类学视野中的美学研究,尝试绘制当下美学问题研究的图谱。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离骚》是一首充满深刻人生哲理和朴素辩证法的伟大抒情诗,集中地反映了屈原的美学思想。从其内在美学结构看,一是《离骚》作品外观层上的媒介、物象之美;一是《离骚》主人公心灵旨趣的高洁之美。从《离骚》这一艺术作品的感性外观层和心灵旨趣层这两个维度入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离骚》的艺术内涵和屈原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近代文艺美学主要是一种接受美学,忽略了艺术的创作问题。政治美学则试图重建艺术之创作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双重维度。本文提出的"对艺术创作的存在论理解"认为:美是存在的完美性,这种完美的存在必须在精神的意义上被创造出来;艺术是对这种精神创造的象征性重演,表现为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如何将艺术的创作与存在之创造的反思性概念联结在一起,是创作美学的基本问题。当艺术的创作不是以艺术品的感性存在、而是以更伟大的精神事物为目标,它就从"个人性和无目的性的创作"转变成"匿名性和实用性的创作";同时艺术品亦不再是纯粹鉴赏的对象,而是作为生活世界之美的形式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5.
艺术、美学、政治都是可见性与可理解性框架的"感觉共同体"形式。以艺术自律的同质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范式,与在模糊艺术边界的基础上宣称"美学终结"的后现代主义范式都是对美学的政治之原初悖论的遗忘。美学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一开始便与平等紧密相关。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平等形式:一是打破等级体系和界限限制的平等,最终带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容性;二是艺术作为艺术自身的平等,将艺术建构为一种人类经验的分离形式。相应地也有两种审美政治形式:一是审美革命的方案,旨在将审美经验中的平等和自由转化为共同体的集体存在形式;另一则强调两种平等的感觉共同体之间不可通约的对立面。真正的政治艺术是两种审美政治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协商与"拼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边界的移动和辩证冲突。当代批判艺术实践中的伦理转向,消除了审美歧见的辩证法,将政治艺术带向了一种共识危机。  相似文献   

6.
"歧感"作为感知与感知之间的差异,意味着同中之异与对立面之同。以"歧感"的概念思考政治与美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的美学"和"美学的政治"。政治是关于存在、说话和看的方式等感性分配问题的纷争性领域,因而本身就具有一种"美学"性质,其自身的普遍性及内在尺度是"平等"。"美学的政治"则主张将美学作为感知的政治分配中的一个特定领域来加以理解。美学自身就是一种"元政治",它在等级支配的感性经验领域引入了一种新的平等,现代民主革命与现代美学同时发生。但是,对绝对过错、绝对差异以及"他者性"的实体化,却使美学和政治深陷历史一本体论命运之中,并造成了当下占据主流的伦理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沿用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把舞蹈艺术仅仅视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的观点是片面的。在新实践美学视域中,舞蹈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类身体的自由运动的感性显现,也就是一种人类身体实践自由的感性显现,也就是一种人类身体运动的美。舞蹈艺术是一种实践性最强的艺术,它本身就是原始生产劳动的预演或者再现,它也是以符号化的身体或者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实践自由,即美,它内蕴着人类生命实践的精神意蕴,因此,舞蹈艺术是人类的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的最高统一。远古时代,文学(诗)、音乐(乐)、舞蹈(舞)本是三位一体的艺术整体,它们的统一就在于生命的实践本质,在生命实践的节奏、韵律、情感的自由显现中,诗、乐、舞融汇为一体,现代舞蹈艺术应该回归诗、乐、舞的三位一体,把文学内化为舞蹈艺术的精神和生命。  相似文献   

8.
每一件艺术作品既是由一定物质材料塑成的一个感性的形象,同时这个物质的感性形象又体现了精神性的东西,即思想、感情、愿望、理想,等等。中国写实画派的作品也是这样。其根本艺术价值就在于它所呈现出的当代社会中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9.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美育思想引入到教育实践领域的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弟子立德成人,还包括教化百姓化德成俗。孔子的美学思想体系中心是围绕教育问题展开的,依据其人生哲学的阶段性特点,呈现出三重境界建构的理论形态。这三重境界依次追求并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学境,追求知性的练达之美;道境,追求道德的中和之美;游境,追求感性的超越之美。孔子美学思想的三重建构对当下的社会文教事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洁 《美与时代》2013,(2):80-82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的室内设计应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这就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可以帮助室内设计师加强整体的设计风格和提高空间的艺术情趣,同时也可以提升居住者与参观者的审美层次。既然谈到了室内设计中的美学,我们首先自然要问:"什么是美学?"每个人对此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我看来,美学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美学视域下,作为中华美学精神显性形态的儒家美学因其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联,往往被当代美学研究者视作理论粗放的功利主义美学。事实上,儒家美学对道德善的注重并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可行性的当代美学观。在文艺观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内在价值存在于作品中的;在美感论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自然价值存在于审美情感中的;在形而上学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本体价值存在于审美境界中的。因此,儒家伦理美学实质是一种审美与道德价值内在结合的伦理美学,其不但具有当代美学的合法性,而且是有着美好价值担当的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美学视域下,作为中华美学精神显性形态的儒家美学因其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联,往往被当代美学研究者视作理论粗放的功利主义美学。事实上,儒家美学对道德善的注重并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可行性的当代美学观。在文艺观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内在价值存在于作品中的;在美感论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自然价值存在于审美情感中的;在形而上学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本体价值存在于审美境界中的。因此,儒家伦理美学实质是一种审美与道德价值内在结合的伦理美学,其不但具有当代美学的合法性,而且是有着美好价值担当的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的外在形式,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都要通过某种形式来表现,所以形式美在任何艺术创作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形式美属于美学范畴,谈玉雕的形式美必须涉及美学上的一些问题。 美学是研究美的艺术哲学、审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人的一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艺术实践,都离不开对美的追求。形  相似文献   

15.
赵汀阳同志所著《美学和未来美学:批评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理论开凿较深的著作。作者本着严格的分析态度,在审视过当代美学诸理论之后,也力图发现一个连分析美学也忽略了的领域,从而为“未来美学”找到自己的疆土。作者又通过对现有美学理论的批判,肯定了几个必要的原则,从而为所谓“艺术文明这种感性系统”的研究确立了“路标”。作者讨论严肃理论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建筑与雕塑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其自身的固有特征仍很明显并继续朝着多方向发展。而作为新鲜事物的公共艺术其中也包含着建筑与雕塑以及其他多种艺术形式,建筑与雕塑必须包含更多的含义,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才是公共艺术出现的原因及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和创新,当代漆画中的意象语言既具有传承古老文化的造物精神,又有现代审美的变通和创新。以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部分作品为例,通过对作品材料、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当代漆画创作中的意象语言的来源、特点和演变规律。当代漆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意象语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的创新和变通。对当代漆画创作的语言分析、问题探究以及发展方向的探讨,能促进大漆艺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与科学,作为对世界的两种掌握方式,两种文化形式,当然是不同的.比如说,艺术是一种感性的意识形态形式,而科学是以认知理性为主交织感性机能所进行的概念系统的构建活动,主要是一种抽象的理性秩序,为实践提供规律性原理,总具有某种实用价值.科学对这种认知理性机能的强调,规律性的知识的给予,以及对一般智力结构的建构,显然与艺术对那种融解理性的感性、情感的重视,意象的创造,以及对一般审美结构的塑造是不同的.两者的活动领域和价值取也向各不相同,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劳动工具是最早的"美术"作品,也是最早的"科技"产品.因此,它们是同源、异质而又互动的.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先生20世纪80年代所撰写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在秉承其实践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类"美的形式"的深入而精到的分析。意识形态作为高度完整概括的观念体系,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和升华,并最终落实于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干涉,它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必然的、不可规避的。艺术发展史及艺术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发展史的分支也自然囊括在内,自然在本质上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程度美学     
任何事物或事情都是要讲究程度的,"程度"问题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美学问题。程度美学的提出,是基于哲学美学原理和社会实际两方面的。程度美学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意义。程度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其实践方面则分为社会和艺术两个范畴。不论在社会生活里,还是在艺术创造中,准确把握好"程度",就等于是把握了美的真谛。不论什么,适度为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