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2年,柏格森发表了《绵延与同时性》,并于同年4月与爱因斯坦就同时性问题展开了关于"哲学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对面交锋。在此后的近十年间,柏格森修订并多次再版了这部著作,但由于其内容一再遭到读者的误解,他最终决意终止出版。由此,《绵延与同时性》的内容逐渐为大众所遗忘,而它对于柏格森本人的思想,及其对于哲学语境下时间问题的研究意义,长久以来也遭到了忽视。在重新考察此书内容的过程中,理解作为"瞬间"向度的"同时性",是把握不同于物理时间意义上的真正的时间的核心,也是能够真正把握柏格森毕生所专注的"绵延"概念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见证"概念既极为重要,又备受阐释者的忽略与误解,它多半仅被视为日常此在通过某种现成的经验(畏、良知)而证实了自身能够本真生存的可能性。但从该词日常语义而言,"见证"既意味着"证实",又意味着"生产"。因此,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本真能在之见证"不是单纯地对"久以揣度者"即此在的本真能在的证实,更是一种以被"其所见证者"即此在的本真能在决定的方式生存之实行;不是日常此在证实到、观察到本真能在之可能,而是下了决心的此在"生产"了自身的本真能在。对于日常此在而言,"此在本真能在之见证"不是一个现成可得的现象,而是一个有待发生的本己事件。  相似文献   

3.
<正>马克思的经典巨著《资本论》以商品分析为研究起点,从工业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全面、系统地研究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家们对《资本论》的解读过多地从垂直向度(历史向度)着眼,很少从水平向度(空间向度)推进。理论家们从历史向度解读  相似文献   

4.
白刚 《学海》2005,1(4):116-121
形而上学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在向度,就是本体论向度与伦理学向度.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之所以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同时,又总是"反形而上学",并非是人们的形上本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们总是将形而上学视为单纯的"一维性",总是用一个向度来取代或遮蔽另一个向度.而所谓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也并不是消解了形而上学,而是指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向度"转向了"伦理学向度".  相似文献   

5.
摄影的意义     
摄影的意义和价值是相对的,正如影像中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照片的时间性和"瞬间的锐度"绘画难以取代.影像的本质在于时间,更在于"高于瞬间的真实",时间是易逝而难以把握的,摄影家们都在寻找时间、事件、人物及地点的最佳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性瞬间"只是亨利的一厢情愿,我们都不能判定在照片中的哪个"瞬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决定"."决定性"一词从一定范畴而言只不过为了表明"摄影"之于"电影"的意义区隔,从而使影像从时间的一维转向瞬间的永生.影像的真正价值永远是相对的,往往带有大量实证研究意义目的的影像最终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伟大财富.  相似文献   

6.
鲍德里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人类进入消费社会的经济思辨,又是对智能化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走向隐蔽性、间接性、虚假性乃至仿真性的本质揭示,更是从哲学向度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生存境遇进行的深刻批判。在他看来,工具理性意义上的进步使人类越来越使用范畴、符码、图像达到自身存在的高度自觉与自信,但是这又引来了另一个严重的人的异化问题:"形式化人类"和"人类的形式化",生命的本真、有机存在变成了冰冷的逻辑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共同绘就了中国道路的壮美画卷。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历史进程、逻辑意蕴和鲜明特质三重向度。从历史向度看,党领导人民从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必要前提,到工业化为现代化奠定基础,再到开创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并联系统工程。从逻辑向度看,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塑造新人的内生动力,三者共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现代化的一般逻辑与本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从特质向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性特征表现在:价值维度上的社会主义、时间维度上的接续推进、空间维度上的人类关怀。  相似文献   

8.
人能有何种实现?在荀子看来,首先表现为对本真之"欲"的合理满足,这是人在生理上维系其存在的需要。基于理想生存秩序的营建,荀子提出自觉"礼义""师法"对人而言是一种必须。通过"礼义""师法"的导引,不仅使"欲"的满足有了相应保障,还使人在生存向度上避免了因"逐欲"而导致的没落。在生存筹划方面,人可以通过自我立法结成强大的伦序共同体,使其作为类的胜出成为可能。人"最为天下贵",这意味着人不可沉沦于普通之物,而是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实现。在"学以成圣"的面向,荀子坚信人生而平等,所有人只要坚持"修为",最终必将达至完美实现。  相似文献   

9.
莱维纳斯指出海德格尔的本真观仅仅强调本己的独一无二性,这尤其体现在此在与死亡的关系之中。通过死亡,此在排斥任何与他者、社会、共同体的关系,以期保持纯粹的自我。莱维纳斯对此进行了彻底的反转:本真主体由孤独本己的此在转变为社会性的人类此在,在本真关系上由关心自己转向关心他者,由孤独甚至冷漠转向爱和奉献,由独立自由转向成为人质和负责,由为己而死向死而真转向为他而死死而后真。如果说海德格尔的本真是"为己本真",莱维纳斯的本真就是"为他本真"。海德格尔的本真观有形式而无内容,有认知而无伦理,莱维纳斯的本真观则有反人性和被专制主义利用的倾向和危险。  相似文献   

10.
船山礼学超越了规范伦理学的视界,实现了从规范伦理学向美德伦理学向度的超越,单一规范伦理视角建构礼学具有局限性,船山主张在规范之礼的基础上建构美德之礼,超越规范向度达到美德向度。船山礼学超越了规范伦理向度,建构了美德伦理向度的礼学,实现了规范之礼和美德之礼的贯通,贯通途径是"礼用",礼用实现美德、赢得美誉、塑造美德人格。船山礼学美德视界的建立使其伦理思想具有启蒙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的两个世界理论,是在两种逻辑上展开的,即属物的逻辑和属人的逻辑。在属物的逻辑上,"物的世界的增值、人的世界的贬值"主要是指劳动产品的"异化"、货币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个人受社会总的分工与生产条件的摆布。属人的逻辑则分为三个向度,即人的劳动向度、人的自我向度和人的社会关系向度。马克思的两个世界理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性善论是性本善而非性向善。"孺子入井"的事例由"孺子"来给予与主体无关联的经验对象,由"乍"来表现主体当下的经验感知,从而确保经验感知的本真状态。通过因果律的思维方式,从作为果的本真经验状态的善行,可以推导出作为因的善性。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性善论是性本善而非性向善。"孺子入井"的事例由"孺子"来给予与主体无关联的经验对象,由"乍"来表现主体当下的经验感知,从而确保经验感知的本真状态。通过因果律的思维方式,从作为果的本真经验状态的善行,可以推导出作为因的善性。  相似文献   

14.
王开元 《孔子研究》2020,(2):118-124
作为孟子"四端之心"中颇为重要的一端,"恻隐之心"在孟子人性善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历来有关"恻隐之心"的解释可分为本体向度的阐释和经验向度的阐释两类。然而,这两种阐释路径都有其自身的有限性。当孟子在谈及"恻隐之心"时,其实隐含了一种对普遍性的追寻。这种对普遍性的探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普遍人性的探寻,二是对普遍方法的探寻。前者涉及恻隐之心在孟子人性论中的普遍存在意义,后者则关涉到恻隐之心如何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发挥作用。孟子对于普遍性的追寻表现出与孔子不同的趋向,也使其自身的思想开展出独具特色的工夫论向度。  相似文献   

15.
以"生命道教"为话语主题建构现代道教知识体系,理应以"生命道教"研究的哲学自觉为思想前提。"生命道教"的哲学建构是人文道教与时代哲学碰撞、汇通的结果,思想史意义上"生命道教"现代诠释的历史张力、元哲学视域下"生命道教"范式转换的理论张力和现实关怀下"生命道教"的实践张力,是"生命道教"哲学研究的三重张力。在此三重张力作用下,"生命道教"哲学观的建构,需以"通晓中西方哲学史"为前提,在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的统一中为之。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但大众文化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价值向度的冲突问题,这些冲突构成了大众文化价值底线的维度。法兰克福学派从社会批判的视阈来审视大众文化,围绕"自由"与"伪个性"的冲突,主要从自由与退化、韵味与复制、整合与民主三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大众文化不同价值向度的冲突问题,为当下中国如何引导大众文化、发挥文化应有的功能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一方面批判了自己早年持有的瞬间主义时间观,认定瞬间观念有碍于对时间本性的理解,但另一方面,萨特非但没有因此剔除瞬间观念,反而将之作为刻画时间化-虚无化机制的理论工具。鉴于此,有学者指出,在时间问题上,萨特终究没有放下瞬间主义立场。从考辨这一观点得以成立的条件出发,本文将重新考察萨特所理解的瞬间观念,并试图表明:(一)萨特反瞬间主义的核心是驳斥自在式的瞬间观念;(二)被萨特重解为虚无的瞬间观念既与其时间理论相容,亦为后者所不可或缺;(三)萨特意义上的自由正显露于这一虚无的瞬间。  相似文献   

18.
道德建设:价值向度的迷失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道德结构是规范向度和价值向度的内在统一,然而人们往往偏爱前者,忽视后者,造成了规范向度的膨胀和价值向度的迷失,因此本文着重从理论上对道德的价值向度及其功能作了阐释和论证,并对在道德建设中凸显价值向度的途径作了陈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道教思想文化蕴涵着深刻的旅游本真性思想。道教"游"的概念,指谓生命的本真存在状态和方式,与现代旅游学追寻的旅游本真性要旨相契合。而道教中的"味道"之游,则充分展现和表达了本真性旅游体验的方法和过程。与此同时,道教"归于朴"的理念,更深刻阐明了旅游的本真价值目的性及人格境界提升功能。全面认识和把握道教的旅游本真性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旅游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道教提出以"自然之衣"为核心的服饰生命哲学理念:一方面强调"披褐怀玉"的朴素本真原则,反对服饰的人为巧饰性和社会等级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天衣无缝""轻灵华美"的生命精神气质,以实现和彰显生命绚烂、荣盛之存在。进而,道教依据"法象炁数"的生命伦理原则,建构起一种既体现生命本真存在,亦含蕴宇宙生命秩序的服饰文化形态。道教服饰及其生命哲学思想,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