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 ,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 ,但他们不论是在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是在对话的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一、言说的标准问题。苏格拉底把言说的标准最终确立于言说本身 ,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 ,从而最终取消了言说的标准。苏格拉底非常注意言说本身的逻辑层次 ,在言说中所使用的任何概念都必须建立在概念的明确和严格的“定义”之上 ,否则一切描述都无以生根。如果不遵守这一原则 ,只会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出来的是什么 ,或者是陷入自相矛盾。由此就形成了西方思维对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2.
极品心灵     
凡是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一定是心灵的主宰者。正如雷锋所言: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我们深知:人只有通过净化,心灵才会至高无上。我认为:心灵的第一境界是感恩之心。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要想服务于社会,报效祖国,就必须从"孝敬父母"开始。孝的内核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只  相似文献   

3.
庄子对语言的警醒很可能来自对政治暴力的深刻体认。如何走出言说的困境,消解语言中权力结构生成的可能性,并对权力进行批判与劝谏,成为庄子的思考重点。有见于语言之于政治的重要性,庄子试图通过创造性的言语策略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与政治主张。从这个角度看,谬悠之说与荒唐之言的书写方式首先是一种语言的抵抗,展现了庄子对政治的批判与主动疏离。更深层的是,庄子试图通过言说策略的再发明,消除语言中暗藏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并以一种滑稽乱俗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曾经,我们向大自然争取了生存的权利,向统治阶级要回了人身的自由和政治权利的平等。然而,我们却没有解放自己的心灵,这种过程之所以如此艰难,因为禁锢我们心灵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走上街头,留心一下人们的表情,你会发现,不少人是充满愁苦与不乐。为什么我们不快乐?物质生活的富裕、活动方式的拓展不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平和与安宁,是我们束缚了自己的心灵!不是么?平时,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整天忙忙碌碌,繁杂的事物充斥着大脑,紧张、竞争和压抑使我们喘不过气来。于是,我们习惯于抱怨,习惯于唉声叹气。其实这只是一种逃避,有些东西你…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伪狄奥尼修斯(即德尼斯)对费耶阿本德的影响,认为后期费耶阿本德从德尼斯那里吸收了一种形而上学主张,意在支持认识多元论。本文介绍了两者共同的认识论关切,即对人类获得关于终极实在的知识的可能性的否认;随后,考察了德尼斯在《神圣名称》中关于上帝"不可言说性"的论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费耶阿本德如何把德尼斯关于神的不可言说性解释引入他自己的形而上学,以便为认识多元论提供新颖论证;同时,说明充分了解德尼斯的影响对我们理解费耶阿本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德尼斯对后期费耶阿本德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却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6.
古代日本人在理解和应用中国古代典籍时,长期利用"汉文训读"这一文化翻译技法将原文本加工成日语"书下文"与古汉语并用的形式。这一语言形式在前近代日本思想文化世界中发挥着阅读、理解、表达以及广域沟通的重要作用。进入明治时期,近代社会建构"国民国家"的需求期待形成统一的"国语"。社会语言环境的这一重大变动使"汉文训读"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减退。与此相关联,儒学言说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即它不再是在东亚社会中各地共有、能维持思想文化互动的存在,而成为了仅在日本国内用于宣讲"国民道德"这一近代课题的言说。"忠孝一本"的表述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7.
正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个社会角色中,而常常失掉了自己的"真我"。我们每个人真的有"真我"吗?这似乎是个问题。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曾说,当一个人向别人介绍自己:姓名、出生地、住址、职业、爱好,等等,总有一些东西剩下来——那就是自己的"存在",不能被思考和言说。这剩下的东西,或许就是"真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8.
"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历代儒家对此都十分重视.较之于其他儒家,董仲舒的"生"之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自我言说特色,概言之,他通过极富个性的对天人关系论的解读,以"天生人成"的深刻方式为人类确证了一条"善生"之途.尽管其言说方式具有神教色彩,但也不乏深刻性和合理性,从而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贾红亭 《天风》2010,(10):24-25
<正>这是一个洋溢爱的集体,一个蒙神祝福的音乐艺术的家园——洛阳市基督教艺术学校。一群充满青春活力、勤奋上进的学生在这里如饥似渴的学习;他们用音乐代替语言,学习侍奉的艺术;他们用心灵弹奏,用心灵歌唱,用心灵赞美;他们载歌载舞,演出优美清新、生  相似文献   

10.
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几乎没有人能躲避他人的眼光,也没有人能完全掩住自己的目光。人际沟通中,人们常常相互用目光沟通思想感情。无论人类的语言文字多么丰富,眼神在人际沟通中所包孕的内容是无法用语言代替的。在谈话开始前,聆听者一般看着对方表示请对方发言,谈话快要结束时,说话者望着听者,表示请听者发表议论和评价。在演讲作报告时,演讲者停顿扫视全场,会使听众肃静。 人们常说:“低头不见抬头见”正是从一个特殊的侧面表明了目光沟通的普通性和它能独立的表达各种感情。深切的注视是崇高的表示,眉来眼去、含情脉脉,暗送秋波是情侣情感的默契交流;横眉冷眼是憎恨仇视  相似文献   

11.
罗明星 《伦理学研究》2012,(3):19-24,141
道德不可言说,但道德又不得不言说,这是道德言说的现实处境.语言真实性与道德真实性、道德语义与道德语意、话语权与道德权的内在关联,展示着道德言说的复杂性.正是复杂的语言与复杂的道德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而生动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2.
诗谶不只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一个普遍的现象。诗人及其诗歌,这人世间美好又脆弱的两样事物,被"谶"这个讨厌的东西长期以来纠缠不休。谶是个人创作心理某种挥之难去的情结,也是一种经由个人私设的象征而沟通整个人类感知的隐喻。诗以别解而成诗,谶也以别解也成谶。谶语深处,潜藏着人类的命运悲剧,也是诗人自己对自己命运的无意识泄露。诗人天生有一种先知般的预感,当诗人与世界猝然相遇,诗人常常用自己真诚的心灵感知着世界的隐私,并言说着世界的奥妙。这奥妙别有一种神秘之美。  相似文献   

13.
独处这一词容易使人联想起那些与世隔绝住在荒山野岭的隐修士,其实独处Solitude这个字是源自拉丁文Solus,原意是独自。意即基督徒为了发展他们的灵修生活,与天主独自相处,他们设法从纷扰不安的环境中退隐,找到一个适宜的地点并用一段固定的时间从事反省,默想,祈祷的灵修功课。 可是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过于紧迫,所以除了以上这种型态的独处,更要学习心灵的独处,那是一种内  相似文献   

14.
心灵账簿     
曾经听到一个很有趣 的故事:一位杂货店的老 板每年都要做两个账本: 一本账本记着这一年当 中自己所犯的错误;另一 本账本中则记着这一年 遭遇的不幸,看着自己所 犯的过错,再看上天让他 遭遇的不幸与厄运,然后 他就会跪下祈祷:"老天 爷!这一年来我犯了很多 的过错,但您也给了我许 多的不幸做惩罚,我愿意 原谅您,希望您也能原谅 我。" 如果我们每个人手中 都有这两本心灵的账簿, 到了年终结算时,或许我 们心中都会找回一个平 衡感吧!  相似文献   

15.
生命言说问题是米歇尔·亨利生命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他试图在其文本中揭示生命言说的方式,以便为我们提供一种生命言说的模式。他认为,作为自我感触的生命言说完全不同于关于某物的言。我们也不能以一种对象化的方式去言说生命。那么,它究竟如何得到言说?这构成了亨利生命现象学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他在不同的作品中不断尝试言说生命,尝试展现生命的言说。但事实上,亨利的这些尝试都存在问题,甚至在他不同的文本中存在着一定的张。因此,有必要探讨他的尝试,阐明他作品间的张力,进而解释造成生命言说困境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心灵观"是西方心灵哲学中一个新生的研究领域,以心灵的总的构成、结构、运作、动力等最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它既是心灵认识向纵深发展的产物,又是继续推进心灵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围绕传统哲学中以二元论为基础的心灵观和潜藏在一般人心灵中的常识心灵观,学界已经展开了许多激烈争论,涌现出大量能够代表心灵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崭新成果,如外在主义的宽心灵观、延展心灵观、无政府主义的心灵观、叙事主义心灵观等,值得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理论体系时加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贾红亭 《天风》2014,(3):20-21
<正>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团队,他们践行基督的大爱,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孤苦伶仃、无家可归的孤儿们编织梦想、营造未来。在这里,四处流浪、遭受人们冷眼的孤儿,得到了"爱心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有了温馨舒适的家和避风的港湾;爱和温暖照亮了孤儿们那孤独幼小的心灵,呈现出美丽的色彩,也照亮了孩子们的梦想、未来与人生。这是一个爱的团队,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共同演绎着基督大爱的精彩。构建心灵港湾营造温馨家园在河南省许昌市东郊,坐落着一所专门为孤儿服务的公益慈善机构——以琳孤儿院(以琳之家)。他们肩负责任与使命,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让幼小、无所归依的心灵,有一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对孔子"仁"的理解多使用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总体说是必要的,但对于深入了解孔子言说的意义仍嫌不够。本文试图以孔子说"仁"为实例,分析认识其基本内涵,并由此揭示孔子言说方式的基本特征。本文认为,孔子关于"仁"的论说虽有分析的余地,但本质上还是象征性言说。作为象征性言说的仁,虽可理解为忠恕、亲亲为始的仁民爱物原则,或理解为一切全德的总和,但仍只是对人类基本处境的一种述说,其难言的一面与宗教宣道式言说一样,永恒存在。孔子言说的实质,在于将普遍宏大关涉人类基本处境的问题以每个人熟悉的方式加以提示,从而启发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媒介之一,它的创造过程就是艺术家们抒发内心真实情感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排解内心的精神压力或心理障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可以起到舒缓情绪、治愈心灵的功效。针对在社会高速运转中人们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适应而产生的一些精神上的不适,行为艺术能够通过引导人们做一些特殊的行为或者事件的方法,帮助人们改善内心的不适,疏导或消解他们内心因病患产生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2010年4月28日,"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公布。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毫无悬念地位居"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之首。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