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雄、司马光、蔡沈的易学,主要体现在模拟《周易》上,船山对此的批判可以说最为激烈、不遗余力。《潜虚》爻不合彖、《元包》有彖无爻,皆与船山"彖爻一致"的思想相违背。同时,"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而《潜虚》仅有占成的一卦而无爻的变动,因此属于一种固定的死物,与《周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神妙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它根本不能拟象大化流行之无方多端。船山对《洪范数》的批评,不仅仅体现在他诠释《周易》的作品中,更集中体现在《尚书引义》中。船山对《洪范数》的占法作了探讨,认为它变乱奇偶,于象、理皆无当。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它与船山提倡的"即占即学"和"得失吉凶一道"是完全相违背的。船山的批判,背后有一贯的义理系统作支撑,并非从考据的方面来判定谱系而已。  相似文献   

2.
《序卦》卦序中的“参伍”“错综”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即《序卦》卦序,是根据一定象数原则有规律地排列出来的,而这种象数原则又体现了当时人的宇宙观及《易》的基本精神。三才、五行及错综变化思想是古人宇宙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易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在《序卦》卦序建构所运用的诸多象数原则中,就有"参伍"错综"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荀爽与《九家易》关系问题上"荀集九家"和"九家述荀"两种观点对立。易学家尚秉和先生根据荀爽易学与《九家易》有相同的古易学说,认同前一种观点。但其理由并不充分,《九家易》不是淮南九师《易》,该书并非荀爽所集。《九家易》当成书于虞翻之后,是汉魏易学嬗变、魏晋时期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斗争的产物。研究荀爽与《九家易》的关系对于衡定荀爽易学的历史地位、把握汉魏象数易学向义理易学的演变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杨效雷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全书468页,计35万字。该书并经压缩修改后纳入"跨学科视野下的易学丛书",更名为《诠释学视野下的易学》,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于同年8月出版。该书是在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易学研究》和天津市社  相似文献   

5.
《周易虞氏消息》一书,是张惠言对孔子-商瞿-田王孙-孟喜-虞翻-系"易阴阳大义"发掘的代表性成果.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以"乾元"为源头和动力的阴阳流转的过程,即"乾元"的潜存、展开和回归.该书的价值,本文认为,在于启发我们看到虞翻易学的两层结构"取象释辞说"与"卦变消息说".不足之处在于,虞翻释《易》的重心是放在对"观象系辞"思路的逆向呈现上,由此以见"辞"与"象"的关联,"卦变消息"仅是实现这一探索的工具.而张氏为了阐述虞翻易学与孟喜易学的一脉相承,则以"卦变消息"为虞翻易学的精髓.两者的不同,反映出清人的汉易研究与汉易本身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是一部系统探析与评判汉宋易学象数学与数术学的专门之作,其研究之高度与广度都远超局限于宋易或汉易的前贤与后学。后世对该书之认识与评价多局限于考据辨伪方面,既未能照见其所具之思想意义,又未能论及其总体之学术宗旨。该书前三卷论汉宋象数易说,黄宗羲以考论《河图》《洛书》与先天图为平生得意之笔。这些考论除了在考据上能发先儒所未发以外,在理论上则关涉到对理气关系的重新勘定。在认为汉宋象数易说多为"伪象"的同时,黄宗羲在该书中也试图建立他的易象学,其宗旨乃是将象数义理会归为一。后三卷论汉宋拟《易》援《易》之数术学,黄氏之首要目的是为了揭示此类数术学之真相,从而将之与《易》本身之象数区别开来,但其对数术学的肯认与研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与其气化宇宙论、经世观念和历史演变观都有密切的关系。以今日之视野观之,该书由于过分强调经典之"真"而将与之不合之象数易说定之为"伪",没能看到汉宋象数易说在易学理论上的创新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思想意义与价值,此为其局限性之所在。今日之易学象数学研究当承继前贤而再翻新篇。  相似文献   

7.
正林忠军、张沛、赵中国等著,齐鲁书社2018年9月第1版,全书共两册,计62.6万字。该书系《明代易学史》姊妹篇,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自主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易学研究"结项成果。清代是易学兴盛的时代,也是易学研究的转型期。此时期易学诸家林立,历经多次变迁。本书对清代三十位兼具影响力和时代特色的易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其关于《周易》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朱彦民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全书263页,37万字。该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跨学科视野下的易学丛书》(第一辑)中的一部。该书旨在以史学为视角,对易学发展史进行综括式探究。全书共8章,第一章"以史观易",梳理了先秦两汉至现当代易学研究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了从古至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传世之作。第二章"易史学观",阐述了《周易》的历史观念及其  相似文献   

9.
蔡元定主张"河十洛九"、"河先洛后",与刘牧的"河九洛十"、"河洛同出"说相反。蔡元定强调河图与洛书的区分,与朱熹的"虚中为易、实中为范"说企图融合河图、洛书也不同。其目的是加强十数图与《周易》八卦的关联,九数图与《洪范》九畴的关联,进而将《洪范》纳入易学系统。其子蔡沈的《洪范皇极》以《周易》为象学,对应河图,以《洪范》为数学,对应洛书,正是这一目的的体现。这一区分是对刘牧河图、洛书说的发展,蔡氏父子由此构建了其范数之学。  相似文献   

10.
<正>《周易》的图象之学是我国传统易学的重要内容,以"图"解《易》也是传统易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常光明先生专心致力于"易图"的系统研究达三十余年,他在早年系列相关论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研究的新成果,编纂成《周易图解》一书,将《河图》、《洛书》、《八卦图》、《太极图》、《六十四卦图》诸图的研究融为一体,既单独解析各个"易图",又综合论述诸图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周易》系列"易图"得以全面而完整的诠  相似文献   

11.
新书简介     
《内圣外王的贯通一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余敦康著,学林出版社1997年1月版.此书正文分为八章,分别对北宋时期著名易学家李靓、欧阳修、司马光、苏轼、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的易学思想作了深入、细致、新颖的研究.除正文外,附录部分探讨了汉代易学、魏晋易学以及金岳霖、冯友兰、熊十力三先生的易学思想.因而,全书事实上勾画出了汉代以来易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2.
台湾当代著名易学家程石泉先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全书27.5万字,共331页。该书为程先生“易学三书”(《易学新探》、《易辞新诠》、《易学新论》)之一,于1979年在台北文成出版社初版,1998年在台湾文景书局再版。经吕绍纲教授推荐,今得  相似文献   

13.
秦汉易学思想的发展张涛本文所谓秦汉易学思想,是指秦汉时期通过解说、诠释《周易》经传,借鉴、吸收易学研究成果而形成的理论学说、思想倾向,涉及当时宇宙观、历史观、人生理想观、社会政治观等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与单纯经学意义上的易学及晚近出现的易学哲学互...  相似文献   

14.
韩康伯提出了独特的"大虚"理论与"机理"学说,以玄学的本体论哲学成功解释了《易传》所涉及的象数问题,消除了义理易学与数术占卜之间的理论矛盾,将神异现象纳入玄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内予以理性融通.这一变化不仅适合了东晋时期思想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且弥补了王弼易学的局限,扩大了义理易学的解释空间,奠定了尔后王、韩易注在中国易学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谷继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初版,全书共30.8万字,216页。该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读博期间,写作船山易学的博士论文而得之副成果,被列入"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王船山的易学"综罗往代,渊博浩大,……浓缩了以往易学与理学的精华,而后出以新思"。《周易外传》系船山早年著作,相较于  相似文献   

16.
咸卦《大象传》"君子以虚受人",历代易家多取"山虚泽润"之象来解释,虞翻以否卦卦变来诠释"虚受"也颇具启发性。易学家多以"虚受"为虚心、容物、纳善、感通,但蔡清等学者以"虚受"为受感,强调"择善"。程颐《伊川易传》上承王弼、孔颖达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一点在咸卦《大象传》的诠释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程传"虚中无我"及程颢《定性书》的影响下,宋元明清时期的易学家常以"无我""无心""无意""无私"等关键词来诠释"虚受",流露出一定的"虚""无"玄学化色彩,一些学者甚至把咸之"虚"诠释为天之本体、心之本体。南宋吕祖谦把程传"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理解为"无邪无正,皆能受之",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透过孔子及汉代学者论"以虚受人"可以看出,虚受主要是劝勉高位者不能自满自大,要谦虚谦恭,要像尧舜那样"允恭克让""舍己从人",要"卑躬下志,以来天下之善"。《荀子》说"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山本高,泽本下,咸卦为山谦卑而泽上,明代吴桂森说"艮山一下,万感皆通矣",可谓深得咸卦"虚受"大义。  相似文献   

17.
宋明医易学散论徐仪明一宋明时期,理学家多热衷于《周易》之学,仅北宋解易的著作就有六十余家。其中著名的有:欧阳修、李觏、胡瑗、周敦颐、邵雍、张载、王安石、司马光、程颢、程颐、苏轼等。这一时期易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是,深入发掘《易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从总...  相似文献   

18.
<正>谷继明著《王船山周易外传笺疏》一书于2016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对《周易外传》进行校刊、笺疏的成果。《周易外传》是船山易学的核心著作,也是其经学诠释的经典之作。《周易外传》中涉及诸多易学知识和历史背景,还有船山复杂的哲学思想和对时代的针砭,因而读来十分不易。为此,该书分为通说、笺疏两部分:通说部分勾勒了船山哲学和易学的全貌;笺疏则通过把握船山的哲学和易学来理解船山,所进行的工作主要有:校  相似文献   

19.
范谔昌曾从李处约受易学,传陈抟《周易》象学,为陈抟易学南支重要传人。其后学有刘牧、黄晞、陈纯臣等。范谔昌《易》著作有《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周易证义疏》等。其易学引入了汉易纳甲、纳音之法和道教"五子归庚"之说,较陈抟更进一步。其《易证坠简》在校勘《周易》经传方面有一定成就,而辨《系辞》命名及《易传》周、孔述作次序,开后世怀疑《易传》非孔子所作之风。《周易证义疏》一书则可能是在《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的基础上阐发河图、洛书象数之说的义疏体著作。  相似文献   

20.
<正>常光明著,齐鲁书社2014年8月第1版,全书23.7万字,221页。图书派易学兴盛于宋代,并对宋代及之后的历代易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伴随而生的,易图的起源问题、时代问题、真伪问题等也一直纷争不断。有鉴于此,作者二十多年前便有志于易图的研究,陆续写成了一系列论文,最终汇集为此书。本书共分为四章:"《河图》、《洛书》解","《八卦图》解"、"《太极图》解"和"《六十四卦图》解",对图书易学的上述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