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暴力伦理学”这个词组使人觉得象是同语反复,而且常常使人产生疑问:“难道会有非暴力伦理学么?”实际上,从道德(即规范理想)意义上加以考察的伦理学,就定义讲是与非暴力一致的。而且也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文化形式(包括世界宗教),其特点与非暴力观点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在谈到愉悦伦理学时,那么它可能是与内省愉悦伦理学是对立的;当谈到善良意志伦理学时,则通常表示它有别于结果的伦理学。在这些场合和其他类似的场合,一个定义只突出道德的某个特征并赋予其以本质意义。非暴力伦理学具有另一种逻辑地位,因为具有善的内容规定性的非暴力,可以被看作是伦理学本身的同义语。但是,除了这种一般的涵义和认识方面的丰富涵义外,非暴力伦理学这一概念还有其与今天的道  相似文献   

2.
2007年6月2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2日确定为"国际非暴力日",该决议强调了"非暴力原则的普遍适用性",并期望"建立稳固的和平、宽容、理解和非暴力文化"。本文旨在厘清暴力与非暴力的概念,并从冲突、订立协约、调停、创造妥协、力量、善待众生、人类的真理、选择非暴力、非暴力行动的策略、不合作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与半个世纪来积累的认识相悖,非暴力与和平尚得不到公认。即便如此,非暴力与和平并不罕见。西方特别是北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流派倾向于将人性描述为天生是竞争性的、地域性的和侵略性的。另一些观点则认为,非暴力与和平远比暴力和战争更为普遍。在当代世界的将近7000种文化中,在暴力、非暴力、战争与和平的表现方式上有极其不同的变种;它们表明将这些现象作为史前、进化、人性和部落现象的一切简单化推论都是站不住脚和不负责任的。因此非暴力与和平无疑像暴力和战争一样值得我们进行严肃的、系统的和经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戴面具的哲学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德拉康帕涅(Christian Delacompagne)问(下同):首先,请允许我问您,您为何选择作者匿名(l'anonymat)?  相似文献   

5.
烈马与悍妇“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词。这个女人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整天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据说,苏格拉底是为了在她那烦人的唠叨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有人问苏格拉底:“你为什么娶了这么位夫人?”苏格拉底回答:“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的女人,恐怕天下就再没有难以相处的人了。”一次,他的妻子大发雷霆后又向他的头上泼水。苏格拉底满不在乎地说:“我知道,雷鸣之后,免不了一场大雨。” 别挡住了我的阳光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银…  相似文献   

6.
哲学家的休息皮埃尔·帕舍特Ⅰ茫茫的黑暗笼罩着我们每一位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笼罩着所有形式的知识。在这黑暗中有我们所不知的事物,它们在既定知识形式之间的缝隙中茁壮地成长。那些对知识状态进行反思的人们对这些事情所持的态度似乎表达了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我们想...  相似文献   

7.
哲学家小传     
斯宾诺莎是荷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勇敢地反对宗教传统势力,在无数的迫害和诽谤中度过了一生,并且不得不忍受贫困,靠磨镜片维持生活,因而对光学、物理学、化学等也很有研究。斯宾诺莎在少年时代受过宗教教育,但他没有被宗教所蒙蔽,反而接受,无神论的思想,24岁的时候竟被逐出犹太教会。  相似文献   

8.
哲学家肖像     
译者引言:马尔维娜·胡塞尔(1860-1950年,娘家姓施泰因施奈德)是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妻子.马尔维娜的家庭与胡塞尔家庭一样,属于那些很久以来便定居于摩尔多瓦地区普罗斯捷耶夫(今属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①)城中的犹太家庭.1887年她27岁时与当时刚刚成为哈勒大学私人讲师的28岁胡塞尔在维也纳结婚.两人的女儿伊丽莎白(Elisabeth)、长子格哈特(Gerhart)和幼子沃尔夫冈(Wolfgang)分别于1892、1893和1895年出生.马尔维娜陪伴胡塞尔先后在哈勒、哥廷根和弗莱堡生活,直至胡塞尔1938年于弗莱堡去世.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家庭的经济功能。苏格拉底指出,要使家庭兴旺,就必须使家庭富裕起来,只有弄清楚了家庭需要,尽力加以满足,才能把自己的家庭治好;德谟克利特认为,共同的家庭经济生活并不可取,因为容易造成大家对家庭利益漠不关心,最好的办法是把财产分给子女,让他们自己独立经营,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焕发热情进行竞争,获取新财产;亚里士多德把家庭经营称为致富术。他还指  相似文献   

10.
, 《天风》2012,(11):I0001-I0001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安东尼·弗卢(Antony Flew)1923年2月11日出生在英国巴斯镇,他的父亲是英国卫理公会的牧师,从小就向他灌输宗教思想,希望他长大之后继承父业成为神学家。但是,他从15岁那年开始,就对宗教彻底反叛,喜欢研究哲学和历史。他曾在牛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攻读哲学,194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且获得了英国大学哲学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Leslie Marsh 《Zygon》2016,51(4):983-998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work of philosopher‐novelist Walker Percy to the Zygon: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Science readership. After some biographical and contextual preliminaries, I suggest that the conceptual collecting feature to Percy's work is his critique of abstractionism manifest in a tripartite congruence of Cartesianism, derivatively misapplied science, and social atomism.  相似文献   

19.
FERGUS KERR  OP 《Modern Theology》2010,26(3):321-336
Some philosophers (Stephen Mulhall, Peter Winch, and D.Z. Phillips) complained that in Sources of the Self Charles Taylor allowed his Christian allegiance to “peep through”, whereas, as a philosopher, he should have done justice to other views than his own, without taking sides. They would no doubt have protested even more about A Secular Age. Reading these two books in the context of his previous work it becomes hard to accuse Taylor of failing to expound fairly views he opposes, especially regarding British empiricism. Moreover, how disinterested can critical genealogy of religion in the West ever b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