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之道     
正追求幸福,人性使然。多少人穷一生之精力,殚精竭虑营造自己的安乐窝;多少人奔波劳碌,寻找自己栖身的温馨港湾。世人追求幸福,可谓费尽心力矣!怎样才算幸福,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实乃人生重大课题,必须慎重思考。权势、地位能使人幸福吗?智王撒落满住在华丽的宫殿里,终日哀叹:"虚而又虚,万物皆虚。"(训1:2)普鲁士王查理五世晚  相似文献   

2.
<正>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译者按:本书原名?????????????,汉语译名为《幸福的炼金术》。原书是波斯语,本文翻译自收集在?????????????????(《安萨里论文集》)中的阿拉伯语摘要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原书的主旨和精华。幸福是人类哲学、神学思考,社会、宗教实践的最终目的。有人认为幸福是美德,有人认为幸福是知识,有人认为幸福是享乐。在伊斯兰思想史中,普通人将幸福理解为今世的富足和后世的天堂。安萨里在本书中告诉我们,幸福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人人都在盼望幸福,却很少有人说自己幸福。中国古人认为人生四大幸福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人虽然得着这些,但仍感觉不到幸福。人活着常被忧虑所困扰,痛苦所缠身,真是“人生不满百,空怀千岁忧”。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个难以界说的状态?是个容易消逝的感觉?还是个可以测度的事物?我们从《圣经》中看到,神造人时将一个“永远”无限放置在人的心里,以致人间所有的“幸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德性幸福论存在“德福不一”的困境,而作为至善的世界,应是德福一致.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试图通过“三公设”之设定来调和这对矛盾,但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在晚出九年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提出了“法权”思想,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使得幸福从彼岸回到此岸.  相似文献   

5.
“趋吉避凶”是人类共同的天性。《易经》曾一度作为占卜预知吉凶福祸之书,是中华文化对人生问题探讨重要之一环。其中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尤为世界各文化所推崇。德哲卫理贤氏一方面介绍《易经》思想给西方学者,另一方面以其传教士身份,比较中西文化对吉凶概念之异同。译文与注释中多有创见和发挥。其德文译本亦成为西方翻译文字之范本。笔者分由“趋吉避凶”、“吉凶意义”、“吉凶来源”、“幸福论与德性论”四方面,针对译文和注释,对吉凶概念作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颂 《佛教文化》1994,(3):25-26
放在我面前的是一本小册子。翻开几面,我立刻被书中质朴而亲切的语言、简易而深刻的道理打动了。这本小书叫《幸福之道》,是台湾“安祥禅”的创立者、导师耕云先生近期的一篇演讲。 谈到幸福,可以说这是人类漫长的思想长河中浴如烟海的诸多著作所共同讨论的问题。人一生下来就会有舒适与不舒适的感觉。无知的小孩子有时会莫名其妙地烦躁起来,有时却彩着大眼睛显出很兴奋的样子;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获得所欲之一切者,还是尽揽天下之善?幸福究竟是人生可以获得的福分,还是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究竟是为了某种信仰即使战死在沙场亦算享受到了幸福,抑或是唯有在恬静安适中寿终正寝才堪称幸福?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幸福论的形成和完善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当代幸福论有四种基本形态,即集体幸福论、和谐幸福论、德性幸福论和人民幸福论,其中人民幸福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幸福论的主流形态,并正在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其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幸福的理想亦正在变为现实。源自时代精神和实践需要的中国当代幸福论,还需要通过不断深化的理论创新,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全体人民幸福中的幸福差异、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法律最高权威的确立、增强社会成员个人的幸福感、共产主义理想的图景、世界大同的制度安排与实现路径等问题,是中国当代幸福论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幸福的追求构成人类文明最为内在的价值本质与指向.在幸福论的理论谱系中,马克思的幸福论在建构幸福的理论平台与前提、幸福的主体、幸福的实质、实现幸福的路径等诸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理论旨趣与价值逻辑,充分彰显出马克思幸福论的特质,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幸福论的超越和历史性转向,开启了幸福论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0.
张虹 《中国道教》2009,(1):56-5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但如何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幸福快乐一些,却是很多人不能解决的一个难题.人生或富或贵,或贱或贫,千姿百态,如何才能让自已过得幸福,这恐怕是让许多人都感到迷茫的问题,因此有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之说,也就不足为奇了.果真如此的话,大家不妨抽出少许时间来读一读千古名著<道德经>.我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受益匪浅的.  相似文献   

11.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仰望幸福》。我认为幸福是不须仰望的,它就开在尘埃里,只要用心灵去寻找,用灵魂去发现,就会看到,人生之路的两边开满了幸福的小花,一朵朵,不炫耀,不张扬,不惹眼,却蓬蓬勃勃地美丽着,摇曳着,散发着尘世淡香。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以下简称《伦理学》)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幸福观:涵盖论(inclusive notion)认为幸福是各种德性与外部善的复合体,理智论(intellectualist notion)将幸福完全等同于思辨。已有大量的笔墨用于辩论亚里士多德究竟同意哪种观念以及这两种观念是否和怎样能够调和起来。相关的一个争论是《伦理学》是否以及如何是一个统一的、延续的作品。因为许多注释家支持这种观点: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第1  相似文献   

13.
本书原名 ,汉语译名为《幸福的炼金术》。原书是波斯语,本文翻译自收集在 (《安萨里论文集》)中的阿拉伯语摘要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原书的主旨和精华。幸福是人类哲学、神学思考,社会、宗教实践的最终目的。有人认为幸福是美德,有人认为幸福是知识,有人认为幸福是享乐。在伊斯兰思想史中,普通人将幸福理解为今世的富足和后世的天堂。安萨里在本书中告诉我们,幸福是认识真主,直观真主的庄严和美,庄严表示真主本体的超越,美表示他属性的完满。实现幸福的途径是认识自己的灵魂,让内外各个感官、以及欲望和愤怒完全服从理智的支配,让身体受到沙里亚的约束,践行道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概念深刻而复杂,我们可以在且个层次上把握幸福概念。首先,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进一步说,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生重大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最终是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5.
西塞罗的老年幸福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西塞罗在《论老年》中对“老年是不幸福的”这一基本观点的驳斥,阐发了健康、乐观而又达观的老年精神生活或老年伦理观,及其对于建构现代社会老年伦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一种幸福还是存在两种幸福是有争议的,笔者认为亚氏在文本中明确提到两种幸福,可以叫做伦理(实践)幸福和沉思(理论)幸福。不同于通常的涵盖论和理智论的解释,笔者将捍卫一种非对等的二元论的解释。笔者将从理性、至善、成全活动、自爱和他爱四个视角,来论证存在两种独立自足而又相互区别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仰望幸福》。我认为幸福是不须仰望的,它就开在尘埃里,只要用心灵去寻找,用灵魂去发现,就会看到,人生之路的两边开满了幸福的小花,一朵朵,不炫耀,不张扬,不惹眼,却蓬蓬勃勃地美丽着,摇曳着,散发着尘世淡香。幸福是开在尘埃里的花。仰望幸福,是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的。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幸福是平凡朴素的,就像我们的一日三餐,是一种日常的滋养和浸润。如果我们把幸福当成神  相似文献   

18.
幸福之钮     
这里有从1到4四个按钮,它是幸福之钮,只要一按其中某一个,就会出现如图一般的绝色美女伴你。  相似文献   

19.
孙春晨简介     
正孙春晨(1963-),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道德与文明》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伦理学理论、应用伦理学;出版《市场经济伦理研究》、《生死论》、《伦理新视点》、《人生幸福论》等多部专著和合著,发表相关研究论文90余篇。主持并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项目《经济伦理与社会发  相似文献   

20.
涂途 《美与时代》2006,(10):15-18
陆梅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长期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与有关杂志、丛刊的领导工作。编注《马克思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等,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