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什么是爻变 ,什么是卦变 ?爻变与卦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爻变与卦变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厘清这些问题 ,有利于深入探讨易学哲学。为了讨论方便 ,我们从爻变谈起。一、一阴一阳 刚柔相摩爻变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爻变是指生卦、成卦、变卦过程中阴爻阳爻的组合变化。狭义的爻变是指八经卦 (即三爻卦 )和六十四别卦 (即六爻卦 )中阴爻阳爻的组合变化。《系辞》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按照邵雍和朱熹的解释 ,这是生卦、成卦过程中阴爻阳爻的组合变化 ,是广义的爻变。朱熹在《易学启蒙·原卦画》中综合邵子等人…  相似文献   

2.
卦变说探微     
《周易》是一部讲变化的书。《易传》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即是说《易经》六十四卦本身是处于随时变动之中的状态。“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正是这种爻变而成卦象之变的基本思维,引导人们不断地寻求变化之道,并逐渐形成逻辑的理论体系,从而产生了卦变之说。虽然说卦变者言人人殊,但却都遵循一定的体例。历代言卦变者,主要…  相似文献   

3.
一、卦变问题的提出卦变是《周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易·泰》卦辞云:“小往大来。”《否》卦辞云:“大往小来”。《周易》所讲的大小往来,也就是阴阳二爻的变化往来。孔疏说:“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是正确的。而《周易》所谓的卦变,也就是由于阴阳二爻的往来变化所引起的六十四卦卦象的改变。孔子作《易传》对于《周易》的卦变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发挥。清代学者黄宗羲说:“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小  相似文献   

4.
季磊 《周易研究》2022,(6):53-61
“卦主说”是王弼在《明彖》中提出的一条重要解《易》体例。学者或以“卦主说”包含“二体说”,或以一卦有二主,皆是不明“卦主”内涵。“卦主说”的基本原理为从“卦体”中确定“卦主爻”,再由该爻统摄卦义,进而在此时境中理解各爻之义;其确立原则为找一卦之“中爻”或“少爻”,并以前者为主。“二体说”是以上下体之义明卦体,不属于“卦主说”,而是处理特殊情况“卦体不由乎爻”,且各体之义也以一爻为主。虽然王弼注文并未全尽各卦卦主,但很多卦的卦主其实可以根据此原理推断出来。孔颖达为调停讼卦注文中疑似存在的矛盾而提出的“一卦二主”说是错误的,讼卦卦主只有九五。  相似文献   

5.
<正> 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有下列文字:“《序卦传》认为,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二二相耦,非复则变。’(孔颖达《周易正义》)相反的卦,常在一起,两卦双双对立……《序卦》提出了对立物向它的反面转化的思想。”(第一册第200页) 案“二二相耦,非复则变”并非《序卦》之思想,因此《序卦传》认为,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二二相耦,非复则变”句欠确。《易经》虽各卦分立,但卦与卦之间有  相似文献   

6.
吴斌斌 《周易研究》2024,(1):61-70+79
《杂卦》之名已经揭示了其相对于《序卦》会含有更复杂的编卦体例。以往诸家承袭解读《序卦》的思路,单一化地理解《杂卦》的编次规律,这是不正确的。《杂卦》的体例,是以卦体、卦义为元素,次第展示“体义皆对”“体对义不对”“体不对义对”三种类型的组合。唯大过、夬二卦例外,这种“为例不纯”的现象同《序卦》的咸、未济一样,皆是为了表示某种框架、大义。大过训颠,为颠倒之始;次姤,为阴长阳消之初;末夬,为阴尽阳复之几。夬决则纯乾,拨乱反正,以示天道之常、乾坤不息之理。变而能济,济而复全,构成了《杂卦》义理的辩证性。过去学界对于《杂卦》卦次规律性的理解多有不确,根本原因在于对文本的关注不够,大多仅据卦次展开论述,而忽略了文本的文字部分。  相似文献   

7.
我在《“杂卦”不杂说》一文中曾说,《三坟易》卦序“属早期八组连体”卦序,因内容所限,没有详细论述。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专门谈谈这一问题。《易》卦序包括三《易》的八卦次序和六十四卦的组合排列次序。它关系到《易》的象义和哲学思想。前者如《系辞下》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有了八卦之列,才有八卦之象,有了象才有义;后者如《序卦》阐述宇宙发生发展的思想和《杂卦》的对立之义都以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为依据。而排列组合本身在数学上又有重要意义。卦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历来不被重视,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三坟》卦序的探索,抛砖引玉,引起《易》学界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杂卦》是《易大传》的最后一篇,从来不被人们重视,注解者皆以“杂”字说之。如虞翻说: 《杂卦》者杂六十四卦以为义,其于《序卦》之外别言也。……于时王道踳驳,圣人之意或欲错综以济之,故此序卦以其杂也。(《周易正义》孔颖达疏引)韩康伯说: 《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周易正  相似文献   

9.
吴澄的《易》学成就,主要体现于其卦统说、卦主说和卦变说。吴澄"卦统说"反映了尚中、尚阳、尚礼的思想,可以比较理想地解释《周易》古经卦序和上、下分篇之由的象数依据,对后世影响深远。吴澄"卦主"说,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乾、坤、否、泰四卦之外,先看是否有坎、离。有坎、离,则以坎、离定卦主; 无坎、离,再看震、巽、艮、兑。卦中有艮、兑,先看是否属十二消息卦。如属十二消息卦,则艮、兑以中爻为主; 如非十二消息卦,则艮、兑以上爻为主。震、巽、艮、兑自相重之卦,以上卦定卦主; 震、巽、艮、兑互相合之卦,除颐、大过、中孚、小过外,皆以下卦定卦主。吴澄"卦变说"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类比逻辑思维。与此前虞翻、朱熹等人的"卦变说"相比,吴澄"卦变说"的卦变来源更加整齐划一,能够更好地满足诠释卦爻辞的需要。吴澄的"卦统"、"卦主"、"卦变"说,总体而言,足成一家之说。通过对吴澄《易》著的研读,可以认为,皮锡瑞等先生对元代《易》学的宏观评价有可商之余地。  相似文献   

10.
庾潍诚 《周易研究》2002,30(5):22-29
焦循破除汉人“卦变”说之非,在《易》学史上颇具远识及贡献。他自己创立的另一套解《易》体系,有以下特点:(一)这是一套“之卦”学说,而不是“卦变”说。它是在既定和已生成的64卦基础上,用阴阳互变的“爻动”(爻之)关系解释《周易》经传,不存在卦与卦的相生成问题。(二)焦循这套学说,虽然体系繁密,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且多为强《易》就例、牵强附会之论。(三)焦循并没有最后解决《易》学史上“卦变”说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11.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下经总卦数不等的直接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有其特殊之用意。诸卦“非覆即变”之象是作《易》者名卦和系辞的重要原则,因而较之于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传世本《周易》卦序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周易》经文卦序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一定规则在其中。  相似文献   

12.
将《周易》古经的三十二对非覆即变之卦按照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填入纵横各有八格的方阵中,要求非覆即变的两卦必须上下相邻。然后将奇数行中的三十二卦按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编号1-32,偶数行的三十二卦按从右至左、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编号33-64。接下来,把按如上编号的六十四卦排入纵横皆八的方阵中,构建一个八阶幻方。之后采用迭代的方法给幻方中的各卦重新编号,奇数行的三十二卦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编号1-32,偶数行的三十二卦按从右到左、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编号33-64,即可得到一幅迭代图。取此迭代图中的六十四卦编号构造新的幻方,然后采用相同的迭代规则又可以导出一幅迭代图。重复上述步骤,总共可以得到十五个幻方和十五幅相应的迭代图,之后便进入循环。最后,令幻方八中的各卦上下体互换,再按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横向展开,即是《杂卦》卦序。笔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杂卦》卦序最为详尽的解说,也应当是《杂卦》卦序的真实来源。  相似文献   

13.
《杂卦》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卦》为孝宣皇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所得。先秦著作不题篇名,西汉《易经》博士大抵以该篇不合通行本《易经》六十四卦次第,系以为孔夫子杂纂陈说而成,故以“杂卦”命之。晋韩康伯注《杂卦》,仍沿习此意,认为《杂卦》是“杂  相似文献   

14.
《焦氏易林》是汉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占卜书,它是从《易经》六十四卦的占卜演绎而来的。按已见于《左传》的占卜方法,当求卦者求得了某卦某爻,对照《易经》爻辞找到对于这一爻或“吉”或“凶”的解释还不够,如果这一爻是阳爻,就变它为阴爻,反之,阴爻变阳爻,一爻之变,整个卦体也就变了,此卦变成彼卦,再从彼卦彼爻查对其爻辞,以该条爻辞与前一条爻辞相互参照,为求占的最后结果。在筮法上,以初得之卦为“遇卦”,以变爻而得之卦为“之卦”,因此《左传》中就多见如“遇《归妹》之《睽》”、“遇《明夷》之《谦》”等等的占筮记录。汉以前,占卜结果都以《易经》原来的卦爻辞为据,到汉朝后,有的《易》学家根据《易经》原有爻辞,经过细密的思考,大胆的发挥,重新编撰一批新的占卜辞,《焦氏易林》就是一部这样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澄清了十二辟卦到六十四卦相生的二元卦变理论结构,其次揭示了朱震在解释经传文字中基于相生图的两种卦变模式,一是"自某卦来"和"某卦之变"的二元结构,二是一爻变动原则,同时基于这些理论结构和原则重新理解了朱震对虞翻卦变理论的批判的意义,最后分析了朱震卦变图的理论困难。  相似文献   

16.
今本《周易》卦序排列数学规律新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是依据什么道理排列出来的,迄今仍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答。本文尝试把卦序问题作为一个数学问题去考虑,探讨卦序的制作者所依据的数学思想与技巧。《六十四卦错综图》是我们研究序卦最重要的参考图,并指出十对三明三阳卦在序卦排列中起着骨架作用.无论是十对三明三阳卦,还是围绕这十对卦左右的其它卦,其排列在序数配置、卦区划分和爻画布排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充分反映了序卦的制作者运用数学技巧的娴熟技艺和精妙构想。  相似文献   

17.
《序卦》卦序中的阴阳平衡互补与变通配四时思想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周易》的基本思想是讲“生生之易”,而一切生命与变化归根到底来源于天地日月的运行与四时的变化,因而《周易》的核心思想在于阐述天地日月的运行与四时的变化以及人如何效法、因循天地日月的运行与四时变化而成德广业、开物成务。本文认为,《序卦》卦序正是以这一思想作为“易简”原则构造出来的一个象数体系,因而,《序卦》卦序体现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且,《序卦》卦序这种以一定思想作为“易简”原则构造出来的象数体系,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形式化的体系,对于我们今天构造形式化的辩证逻辑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刘蕙孙(一)《易》的卦序次第,古代《连山》、《归藏》、《周易》等三“易”文献无征,无可叙述,今言《易》序惟《周易》卦序及宋先天图卦序两种,先天图卦序完全是符号自然变化,简明易解,不论。《周易》卦序,则是两千年一个勘不...  相似文献   

19.
“卦变”说辨析常秉义一《周易·彖传》中言刚柔上下往来之语,历代治《易》者有的用“卦变”解释,有的以“错综”明义,可谓众说纷纭,人言人殊。所谓卦变,就是指六十四卦之间某种变化关系。汉易卦变说认为,在六十四卦中,此卦是由彼卦变化而来,他们把这种变化关系称...  相似文献   

20.
孔子《序卦》充分发掘和补充了《周易》丰富的辩证思想。就“理”言,发掘出乾坤咸恒既济未济等的卦序排列内涵;就“象”言,勾勒出六十四卦按“错对”、“综反”的原则排列,强调阴阳静态和动态二气交感的矛盾统一规律和现象。同时,《序卦》作为一篇文字写定范本,能避免上古时期因简牍散乱而错排六十四卦,影响后人对《周易》义理思想的理解和阐发。由此,充分肯定《序卦》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否定前人认为《序卦》“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