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染的作品把诗和散文的特点融进小说,构筑出轻灵诡异、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她的这种独特风格与先锋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陈染笔下怪异的意象、诡谲的氛围、匪夷所思的词句组合、出人意料的故事结构,使其作品焕发出奇光异彩.陈染面对现实不从俗不苟同,坚持独立的精神立场.她忠实于自己的心灵感受,对身体经验进行感性而诗性的书写……这一切,使她的作品给人一种追求美好、追求生命自由的强烈感受.  相似文献   

2.
正前天跟国内一位朋友通电话,她告诉我一件事:一大早就接到两个电话,一个自称是银行打来的,说她的信用卡透支10万元,要她赶快还款;另一个显示是电话局打来的,说她上月电话费有几千元没有缴纳,让她去交钱。她纳闷不已:第一,她没有信用卡;第二,她每天上班,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不可能一个月有几千元电话费。整个上午她就忙于核实这件事,最后查明是诈骗电话。虽然没有蒙受损失,算是有惊无险,但心情却坏掉了。朋友说:这个世界怎么这样  相似文献   

3.
一只红苹果     
供职于金融部门的W是一个长得极清秀妩媚的女孩,芳龄二十四,身材高窕,气质不凡。良好的教育加上优越的工作环境,引来不少男孩的追求,其中不乏家境优越的帅哥,经济宽绰的款哥,但她却一直没有选中她所爱的人,可就在上个月,她的芳心被一只红苹果打动,这令原先追求她的那些男孩百思不得其解。射中她的“丘比特”L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在本市一家商业银行上班,老家在农村,与W姑娘门不当户不对,本人长得也近乎“傻冒”,平时更是没有请过W姑娘海吃豪饮,最多偶尔从乡下给W姑娘背来点儿粗粮,说是生活保健品。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周末的晚上,就…  相似文献   

4.
“全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会反对这个道理。然而实际生活中,除极少数智者、哲人之外,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却无不追求完美或自以为完美。 追求真善美没错,但绝对的完美是求不尽的“圆周率”。知识是学不完的,钱是赚不尽的,权力是不封顶的,而生命却有限,追求完美只能适可而止,否则会成为另一种“贵得无厌”,活得紧张、拘束、很累。自以为完美则更糟。这种人不会承认自己的弱点,而且是时刻留神遮掩自己的弱点,一年到头戴副假面具以示人。这样活得会更紧张,更拘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亦如此。…  相似文献   

5.
谈册封圣品     
“九日敬礼”这个名词耳熟能详,但是 它的意义和方法却鲜为人知悉,到底“九日 敬礼”对灵修有多大的助益?只要阅读过上 智新出版的《九日敬礼手册》,这个问题不 难回答。本书贴心设计为提供我们简单的 九日敬礼祈祷方法,愿这美丽的祈祷传统 帮助信友虔诚的恳祷有如馨香上升至天主 台前。  相似文献   

6.
夏至时节,栀子款款登场,开满庭院。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孕育了一颗爱恋之心,犹如邻家小阿妹,清丽可爱。“月送银辉雪葩静,不与红紫斗百花。”栀子素颜,美自如玉,一袭雅洁明澈的芳容,一脉沁人心脾的馨香,花叶精致耐品,远观近赏皆宜。  相似文献   

7.
淡泊而乐     
快乐是个人心情,是最私人的事,但却常常难以自驭。你瞧,老友来访,寒暄过后,问其最近还好吧,他愁眉苦脸地回答:“不开心,不快乐,烦心的事儿真多,房子、车子、位子……哪有一件顺心的?”一肚子苦水如滚滚江水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8.
秋月抒怀     
天是那般寥廓深远,愈发衬托皓月当空,高洁恬淡。上帝按照月亮定节令,一年四季月皆明。我看是秋之圆月最能引起人的美好遐思和想望。秋月默默无言熠熠闪亮地映照天宇。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感慨万端,借月抒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等等,还有许多许多咏月的诗词篇章。自从信神后,我也喜欢独自默默地沉在寂寂夜色里,仰视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浴着清辉,心灵充满神圣的皈依感。经上说:“日头、月亮,  相似文献   

9.
佛法与长寿     
关于长寿的问题,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始终是人类努力追求的一个理想和希望。(《书经·洪范》中列“寿”为五福之首。佛教理论中视“寿”为“命根”的同义语。的确,长寿就是有限生命的延长,这是古今中外无人不梦寐以求的事情。古人似乎认为,服药足延长生命的唯一办法。中国自古相传“后羿求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的故事,由此产生嫦娥窃服灵药而奔月的神话。这个思想长期支配人们的心灵,引起了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在心理咨询中遇到这样一位女同学:她对我说,她的某同班同学一直在死心踏地地追求她,而她又不喜欢那位追求她的男生,也不想伤害她,不知道该怎么办。这里,我想提出一点我的不成熟的看法,但愿能对我遇到的这类女同学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有所帮助。(一)关于男生方面,这位女同学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我得提醒一句,有的男生追求女性纯粹是出于无聊,出于“好玩”,出于本能冲动,并不出于爱情原因,这在大学中不少见。这种男生本能上觉得需要有女朋友,认为有女  相似文献   

11.
吴超作品     
正作品简介:《悬浮》多频动画装置,32分钟循环,2016年充满特征的某些人、正在进行的某个日常行为、居住区与郊外的某处景物……它们一幕幕随机到来,仿佛确凿存在的一处生活时空,却又悬浮于现实之外。熙熙攘攘,又瞬间消逝,趣味横生,又弥漫空寂。黑塞所追求的"使心灵趋向宇宙整体目标的运动",让我着迷。  相似文献   

12.
诗成为人的本质存在的一部分。它归结为人的精神存在、价值存在、审美存在、文化存在,归结为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的记录,一种情感的自我净化和升华,一种心理调节和补尝,逐步实现心灵自我完善的途径。就此而言,虽然诗意地栖居“如梦如幻”,但却真的是一种“本真”,或许应该把它看作梦之境。  相似文献   

13.
欣宇 《天风》2005,(8):44-45
寻求快乐本身是一件充满矛盾的事情,当人愈是以追求快乐为做人目标时,他或她就似乎愈找不到快乐。对此,雪红姊妹却不以为然,她认为,对于基督徒来说,寻找快乐是一种灵性上的追求,也是每一个基督徒与生俱来的一种渴望,即渴求生命的圆满和属灵人格的完全。身为台湾极为成功的女企业家,她没有什么物质欲望,她说:“我的一切都是神的,我已经很满足了。”2005年1月17日,当她得悉金陵协和神学院在南京江宁大学城新建新院时,立即委托欧阳家立弟兄代表公司捐赠30万元人民币,她说,人从来不可能在外物之中寻获快乐,相反,渴求快乐会呼唤人去寻找深蕴在生命中的喜乐——当人获得自己的归宿,也一定在与神和好的人生关系中得着喜乐。  相似文献   

14.
田雨 《天风》1999,(10)
(一) 邱维真姊妹是一位老三届知青,如今,当她已成为上海市一所重点中学的音乐教师时,却难以抹去在江苏海丰农场那段不寻常的经历。说实在的,文艺小分队那“吹拉弹唱”一手绝活,不仅使她在70年代如愿以偿进了上海师大音乐系深造,更重要的是使她学会从自身经历和信仰中感悟音乐。 1998年9月,她毅然决定自费赴德国参加巴伐利亚州教育文化科学艺术部主办的音乐专题进修,一个中学教师自费化几万元出国进修,在她看来,既是对音乐的执著追求,同时也是一种自我  相似文献   

15.
张悦 《思维与智慧》2023,(18):12-13
<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说:“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可见在其心中,“意”作为本心的体现,能写我心,而落笔之处皆为心性与意趣的外在流露,行笔之间也都是自然率性的表现,书写的目的是表情达意,学书毕生所求,不过是“自然意趣”,不计工拙却终得圆满。他以“集古字”闻名,但学古却不拘泥于古,有法但不恪守法度,自然趣味性成了他追求的审美境界与准则,所谓“意足”而“形似”次之。米芾逸笔草草间,尽显自己的综合修养,达到“随心所欲却不逾矩”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刘静 《世界哲学》2023,(2):138-145
科尔斯戈德以规范性问题的方式重提了伦理学的道德基础问题,引发我们对伦理学“阿基米德支点”的反思和追问。她从第一人称反思的心灵出发,通过建构主义和价值论的论证重构了实践同一性观念,在人性基础上重建了第一人称视角的规范性理论。科尔斯戈德回应了反对者“空洞形式主义”的批评,为绝对命令补充了第一人称,但她的第一人称规范性证明却存在困难,是一种放大的“自由选择模式”,她所重构的实践同一性观念无法真正摆脱人性的经验事实。她试图通过价值论的方式将人性抬高到价值赋予者的地位,但最终无法为规范性寻找到普遍、坚实、客观的道德基础。尽管科尔斯戈德第一人称的规范性理论存在问题和困难,但却触及了“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伦理学阿基米德支点,关乎“人类何以存在”的深层哲学和存在论问题,无论是对康德伦理学还是当代规范伦理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邱旭辉 《天风》2018,(11):47-48
神的忠仆林瑞芝姊妹于2018年8月14日安息主怀了。所有爱她的教牧同工和弟兄姊妹,以及她的亲朋好友,多想挽留住她的生命,但那美好的仗她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她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她已经守位了,天父接她回天家了。斯人虽已去,馨香仍留存!她的生命穿越生死,留给我们永久的回响。  相似文献   

18.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寂寞女儿心》,是一位女士写的!她叙述了女儿的一段事情:她的上小学的女儿自小跟外婆,后被接回家中,却与父母有所疏离,尤其是因学习不佳,在学校也得不到老师的青睐,她只得训导,但并无起色.一次雨天,她撑着雨伞去接孩子,她向着马路对面的孩子大声呼喊,而孩子却自顾在雨中“沐浴”伸开双臂奔跑,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感,她马上意识到孩子心灵中久存的压抑,从此她开始尝试另外的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当我读到这里,我也被长久地震撼了.我不是一个教师,也没有做家长的体验,但经过一个漫长的学生时代,对于这位女士的描述或身感心受或目睹耳闻,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总觉得想说点什么.  相似文献   

19.
来信     
《佛教文化》2012,(3):2-3
上期杂志《都市学佛的白领》 “都市学佛的白领”这个选题很有独到之处,贴切钢筋混凝土框架中的“白骨精”的心灵追求,拨开我们华丽的外壳,内心也许灰蒙蒙的甚至千疮百孔,通过研习佛法,我们的灵魂得以救赎。希望编辑部能够推出更多这样震撼心灵的选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天主教》2006,(4):7-8
有关圣母的生平,福音记载的不多,但从“天使预报”至“十字架下”这段期间的记述中,可以窥视出圣母神修历程的一些概括。其间亦不难发现她是透过生活中的事物,来加深信仰、对天主不断地回应。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圣奥斯定说过,天主造人,并不需要人的帮助;但礻也救赎人时却需要人的合作。在天主对人类的整个救赎计划中,圣母是最具关键性的合作者:她答应做天主的母亲。路加福音第一章记载了圣母领报的事迹:当圣母听到天使称呼她为:“万福、满被圣宠者”时,一种自然的反应使她感到惊慌;然后天使告诉她将要怀孕生子的时候,圣母说:“我不认识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