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在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中的心理需求表现在感受户外空间、体验行为场景、参与活动项目及缓解情绪压力四个方面。我国城市中小型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安全性、易识别性、适宜性与功能复合性问题,制约了共享城市的发展。文章研究纽约泪珠公园案例中空间建构、环境营造、景观设施和植物绿化内容,归纳空间、环境、设施及植物的设计策略,结合青年心理需求规律,营造情感、精神与文化融合的景观空间。依据青年群体心理需求,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与环境心理学、行为学概念,重视服务区域空间容量问题,可以营造出满足市民需求的城市生态共享场所。  相似文献   

2.
商业空间作为商业产品营销的载体,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融入艺术化的设计成为经营者和设计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任何品牌商业空间的营造者都应该有一种代表自己品牌文化和满足顾客感官的艺术态度。没有艺术态度,则是营造者和设计师在商业文明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不会对品牌产品的营销有任何帮助。  相似文献   

3.
沉浸式设计是运用交互设计以达到最终效果的一种手段。运用高科技下多媒体与传感技术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虚拟的空间供人们选择和修改,将其运用于室内设计可以给居住者带来更多的创新性和适应性。沉浸式设计具有身临其境性、自主构思性以及即时反馈性等空间特性。在将沉浸式设计应用于居住空间时要遵循"设计为人人"的原则,选择恰当的设计策略和实践手段,设计应用要考虑到人与人、人与设施的要素。沉浸式设计可以更好地诠释居住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性需求,同时满足使用者的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侗族聚落景观公共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广西侗族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类型及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同时以传承和发展为前提结合时代背景与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并对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儿童行为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和观察,提出从儿童行为发展和心理诉求角度分析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营造设计,说明儿童心理和行为对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营造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户外儿童活动空间要遵循针对性、空间尺度原则、创意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营造出符合儿童需求的户外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6.
消费者自我构念、独特性需求与品牌标识形状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上品牌标识形状各具形态,它们已成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重要品牌要素,如何设计出科学实效的品牌标识形状已成为营销策略中基础而又关键的内容。什么形状的品牌标识更能获得目标群体的偏爱?本文从自我构念的水平视角出发,推论认为不同自我构念的个体在"独特性需求"上具有显著差异,由此形成对多角和圆润的品牌标识形状的偏好差异,独特性需求在自我构念与品牌标识形状偏好之间起中介作用。文章通过4个实验,一致证实独立型自我构念的消费者独特性需求更高,偏爱多角的品牌标识;相依型自我构念的消费者,独特性需求更低,偏爱圆润的品牌标识。但上述效应只存在于公开产品购买情境,当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私人产品时,无论个体的自我构念是独立型还是相依型,他们对品牌标识多角与圆润的偏好没有显著差异。本文推进了自我构念、独特性需求、品牌标识形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为企业在设计、调整品牌标识形状及制定配套营销策略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战略启示。  相似文献   

7.
室内设计所追求的是情感与意境的结合."情境"是室内设计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决定设计优劣的主要因素.情境营造基于界面围合的空间,而空间界面的情境营造主要通过其自身色彩设计、形态设计、材质设计等因素在界面上综合应用.室内空间情境的深入营造还在于空间中陈设、造景、光影等要素的巧妙组合.情境是需要有特定的文化因素来支撑的,这种文化感受与体验正是室内空间设计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在竞争和压力日益增长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消费的需求更加迫切,对生活及消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餐饮店尤其是品牌餐饮空间不仅要具备基础的就餐功能,还需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及休闲娱乐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星巴克作为咖啡行业中的佼佼者,通过其室内装饰及陈设传达出北美家庭式咖啡馆的文化情感,营造出除家庭和工作外的"第三空间"。餐饮空间的舒适度和设计感、精神内涵和文化诉求也成为企业家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9.
纺织品作为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要素,在营造空间氛围、塑造情感空间,满足居住者的功能性需求,平衡建筑、家居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室内设计中纺织品的选择取决于室内空间的整体艺术风格和空间功能的界定,因此在设计中要围绕设计主题,充分考虑不同的室内功能区对纺织品的需求差异,科学合理的对不同类型纺织品进行组织搭配,实现纺织品与室内空间设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品牌依恋是消费心理学和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在理论层面,它描述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在应用层面,品牌依恋可以反映营销方案对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因此也受到营销管理者的密切关注。在广泛考察已有文献,特别是近10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品牌依恋的概念、测量方法、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以及与相关变量的辨析等进行了梳理,也对国内品牌依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最后,未来的品牌依恋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开展,包括整合理论观点、提高外部效度和考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人口以及基础设施持续增加的背景下,绿地面积不断减少,气候日益恶化,城市大众居住环境质量不断恶化,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生态城市建设需求。强化绿色空间营造与设计是进一步推动新时期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城市绿色空间为研究对象,先对其含义与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重点对其营造和设计中常见的工作误区以及工作建议进行了探讨,希望不断提升城市绿化空间创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人口以及基础设施持续增加的背景下,绿地面积不断减少,气候日益恶化,城市大众居住环境质量不断恶化,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生态城市建设需求。强化绿色空间营造与设计是进一步推动新时期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城市绿色空间为研究对象,先对其含义与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重点对其营造和设计中常见的工作误区以及工作建议进行了探讨,希望不断提升城市绿化空间创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就餐环境的品味随之提高,设计师对餐厅空间环境氛围的营造也有了提高和重视。从餐厅内部环境设计的两种重要元素光与材质分析,说明两者的合理结合在调节空间、氛围营造及投射心理方面的作用,从而让人感受到食与美的艺术结合。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城市大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其对生活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城市大众提供公共交往、休闲娱乐等服务的开放性空间,环境设计可以改善城市大众的生存和生活环境,随着城市大众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现代设计领域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思维等要素,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设计更具有人文关怀,有利于适应和谐城市空间的建设和营造,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大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需求。基于此,文章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设计进行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心理空间尺度对西餐厅空间环境设计的作用和意义为切入点,并从人的需求感受主体出发,提出了西餐厅空间氛围的创造和心理学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划分心理空间尺度来营造一个风味餐饮的空间。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探索出心理空间的尺度来增强餐饮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尺度,并将融入餐饮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更好地激发出来,最终对于塑造丰富而舒适的空间有着很大的实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三星品牌的成功崛起,中国消费者对三星手机需求的日益增长,三星与美国苹果手机制造商共同瓜分着我国高端智能手机的消费市场,威胁着我国本土品牌手机的发展。回顾三星的成功之路,其关键主要归结于庞大、成熟的市场营销。相比较之下,我国本土手机品牌的营销策划显然还处在探索阶段,希望通过对三星品牌营销的分析,可以为国产手机品牌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商业展示设计中,色彩具有最为直接的价值表现。设计师如要合理地运用色彩语言,把展品的设计理念进行合理的传达,营造出符合消费者审美需求的设计空间,就要对色彩进行合理调配,注重色彩的冷暖表现,明确色彩基调,不独立展示主题内容,重视展品的衬托价值感,避免刺激色彩的运用,注重受众群体的欣赏习惯,对周边环境的配色进行关注,色彩的强弱对比合理,同时还要把展馆的陈设与品牌风格、消费者购买目的进行优质联动,才能不断提升商业展示设计的整体价值感。  相似文献   

18.
居住区公园具有营造绿意空间、景观元素和改善城市生态等功能,是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公共场所。现通过对构成居住区公园的种种景观要素的分析与思考,结合设计创作,探讨居住区公园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符号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及文化内涵的标志,可以帮助会展空间营造氛围,烘托会展主题。通过对设计符号的类型及方法的了解,结合我国会展设计现状,合理运用符号的特征,成为会展设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人们都有私密性的心理需求,因此,营造私密性空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校园环境设计中,营造私密性较好的空间,能够为同学们户外学习和休闲活动提供好的去处,进而提升校园空间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