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蒙古族唐卡的起源蒙古族唐卡,其蒙语译音为"布斯吉如格",藏语即"唐卡"或"唐嘎"。唐卡的汉语意思为卷轴画,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唐卡这种以藏族画工为主体的绘画艺术,在明代之后伴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传入内蒙古地区,特别是随着寺院的建立和兴起,为广大蒙古族民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对蒙古马精神的研究正是基于蒙古族对蒙古马的依存关系、自然崇拜、再到精神层面的过渡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了蒙古马精神的丰富内涵。同时围绕北方草原绘画中极具代表性的以蒙古马为创作题材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阐释当代蒙古族画家对民族精神的完美诠释。并对蒙古马精神内涵和传承发展进行研究,从中可以管窥蒙古马对蒙古族人民精神的构成,以及对其文化的创造和人格的塑造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坊间广为流传着一句谚语:"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其中大召寺与乌素图召是至今现存屈指可数的蒙古召庙壁画遗址,其壁画受到"藏传佛教"艺术特征的影响,由于明清政策使然,蒙藏汉三地文化开放,因此大召寺与乌素图召壁画集蒙藏汉艺术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蒙古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更为特别之处即两大寺庙的壁画艺术形式在形成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无不体现着蒙古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及审美意识,是对当时多民族文化相融盛况的还原,是蒙古壁画艺术独特魅力的展现,也是探寻蒙古族地区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因此其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萨满教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然而,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蒙古族宗教信仰日趋多元化,近代以来在东蒙地区仍有遗存的萨满教形态也出现诸多变异。当代科尔沁蒙古族萨满过关仪式集中体现了蒙古族萨满教观念,实现了萨满传承;其所呈现的与喇嘛教融合、仪式简化等方面的变化,则反映出蒙古族萨满教具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蒙古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蒙古族独具特色。其中比较出名的就属蒙古族民族舞蹈了。蒙古族舞蹈与其开阔明朗的生活环境背景离不开,或演绎多样马步,或展示矫健身姿,亦或是热情的摔跤舞等等,这一切个性风格的形成都是有一定特殊原因的。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特色差异化、历史影响等着手,着重剖析蒙古族舞蹈的现实意义,从而为民间舞蹈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蒙古地区萨满教的由来过程、蒙古族人对萨满教的认知、萨满教的法器法物,以及萨满与蒙古人称"孛额"(Buge)的圣者代言人和蒙古人崇拜"长生天"(Mengke tengri蒙克腾格里)的关系等问题。从古至今,蒙古草原传承着历史悠久又较有代表性的克旗祭敖包仪轨这一文化遗产,本文着力探讨了萨满教与后来传入的佛教对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以田野调查研究的成果展现给大家。同时借助蒙藏文献对蒙古敖包文化的内涵、种类以及如何建造敖包、祭祀敖包的礼仪等进行梳理分析,从中也可以领略世代相传的蒙古草原文化,这种文化为草原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安居乐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认为是萨满文化与佛教文化互鉴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县境内的燕丹图,是个人迹罕到的山谷,过去除了地貭人员和猎人外,誰也不会跑到这个地方来的。自从全民大办工业以来,这个矿藏丰富的山谷,才引起人們的注意,现在已經修通了公路。这里,現在有一百多名哈族和蒙古族牧民以及都分汉族人民开采着矿石。刚来这里,蒙古族人多,带的蒙古包住不下,哈族牧民就把自己的帳篷让出来,給蒙古族牧民住;哈族牧民带的工具不够,蒙古族牧民就把自己带的工具給他們用。在劳动中,他們亲热得就象一家人似的。在休息和吃飯的时候,哈族妇女和蒙古族妇女,很快地就聚集在一起了,她们互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共同祭祀的宝格德乌拉敖包祭祀仪式为个案,通过对敖包祭祀仪式诵经音乐的结构、内容等进行描述和分析,深入探讨流传于蒙古族地区的藏传佛教诵经音乐中包含的蒙古文化因素,阐释敖包作为蒙古族原始宗教信仰之重要载体,在藏传佛教蒙古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穆斯林是我国较为独特的一个民族群体,主要居住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罕乌拉、敖伦布拉格、巴彦木仁、乌素图、宗别立、巴音浩特等苏木(即乡级行政单位)和镇,人口有2000人左右。巴彦淖尔盟也有少量蒙古族穆斯林。当地人们称他们为“蒙古回回”或“缠头回回”。他们的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同于蒙古族,以放牧为主,但信仰伊斯兰教,饮食习俗基本同于回族,但他们与其他蒙古族一样喜食奶食品。婚嫁习俗也和蒙古族相同,其中不同之处则要请阿訇主持婚礼,有少量伊斯兰教程序。解放以前,他们一般不与异教徒的蒙古族、汉族通婚,…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人民在辽宁生活的历史悠久,从13世纪初至今已经有800多年。从宗教信仰和生活环境变化对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变迁的影响,以及新中国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情况几个方面探讨辽宁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变迁的现状、原因。  相似文献   

11.
1362至1365年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乳必多吉巡礼西北,其间曾对敦煌的两座文殊窟进行布施。这两座文殊窟,其一应为敦煌莫高窟第61窟,其二应为瓜州榆林窟第2窟。当时蒙古豳王家族统治敦煌,推崇藏传佛教,在莫高窟、榆林窟大兴佛事,将敦煌藏传佛教的发展和石窟营建推向高潮。蒙古豳王家族成员及其境内的河西回鹘人都敬奉文殊菩萨,崇拜五台山,从回鹘文题记可以看出,他们把莫高窟第61窟和榆林窟第2窟都视作文殊菩萨的道场。藏传佛教的盛行与蒙古豳王家族对文殊菩萨的崇奉,应系乳必多吉巡礼沙州并对文殊窟进行布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一首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新时代,敖包不仅承载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其象征意义犹如石榴籽、格桑花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一、敖包与祭敖包敖包,是蒙古族语的音译,亦写作“鄂博”“脑包”“鼓包”等。  相似文献   

13.
胡晓兵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94-95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一首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新时代,敖包不仅承载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其象征意义犹如石榴籽、格桑花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一、敖包与祭敖包敖包,是蒙古族语的音译,亦写作“鄂博”“脑包”“鼓包”等。  相似文献   

14.
《当代蒙古族女性·系列》人物造型采用意象方法,延续写实的方式,画面人物都以端庄的表情呈现,整个画面也尽力营造简洁、轻松的生活环境与方式。通过对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分析、总结,分析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的特征,并以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在自身创作中的运用与反思,从多方面对绘画表现形式进行探索,提出发展创新当代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造型、笔墨、构图色彩。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呼和浩特市雕塑建筑为研究区域,在梳理总结蒙古族图腾文化的类型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调查并分析了蒙古族图腾文化在雕塑与建筑及工艺美术品的应用。通过研究,得出在现当代蒙古族雕塑艺术作品的设计中,融入了较多的蒙古族图腾元素,同时对于内蒙古地区的艺术发展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亞洲第一个人民民主国家蒙古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国,东、南和西南与我国相邻,北和苏联接壤。国土面积达15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将近一百万,主要为蒙古族,也有为数不多的哈蕯克、土瓦和回族人。革命前的蒙古,在封建主和僧侶等的残酷压迫以及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掠夺下,蒙古人民完全处于被奴役的地位,生活极为贫困。偉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紀元,也有力地推动了蒙古人民的革命运动,指引他們走向独立、自由和幸福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藏族是安多藏区的主体民族,其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然而,汉民族广泛信仰的二郎神在该区域内也有较为普遍的崇拜和信仰。二郎神传入热贡地区后既在神像特征,又在供奉体系、模式,祭祀仪式等方面完成本地化,建构起较为成熟的信仰体系。在热贡二郎神信仰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通过与苯教和藏传佛教的长期互动和调适,而发展演变为具有跨族际、多元文化整合的神灵。  相似文献   

18.
乌力吉 《法音》2004,(5):31-34
在浩瀚的藏文典籍中,有两部分内容占据着重要位置:一类是以大型丛书《甘珠尔》、《丹珠尔》为主的从梵文和汉文翻译编纂而成的佛教典籍;另一类是藏族学者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各种佛教典籍,它们共同构成了藏传佛教的传统文化遗产。而这一文化宝库中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也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分别翻译为蒙文,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蒙古族信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于出自藏族学者手笔的佛教论著,历史上被翻译成蒙文的也有不少。这些译著内容丰富,除了佛教文化外,还涉及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9.
土尔扈特蒙古族是我国新疆地区生活的民族之一。藏传佛教在这个民族中一直流传,曾经出过不少著名的高僧。本文深入考察与介绍了土尔扈特蒙古族佛教的传播以及高僧辈出的历史,并对他们的贡献作出院合乎事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蒙古族诗人继承古代蒙古族文学作品中的诗性审美精神,诗人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共同传承并补充建构草原风景审美体系。以此为基础,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蒙古族生态的依生美、竞生美、共生美三种生态审美范式的存在。他们是新时期民族生态美学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