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传统的民居建筑文化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全球化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各地区建筑逐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去维持地区建筑的文化特点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以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为主题,重点探析豫西地区建筑文化存在的特点,首先以绿色建筑和美丽乡村的概念着手,逐渐深入地研究豫西典型建筑窑洞的背景及环境特点,最终为构建"美丽豫西"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于传统民居建筑这一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必须跨越单纯的显性的建筑本体现象进行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深层次探索。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苏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出蕴藏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富有历史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价值,为苏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对苏北地区民族性、地域性新建筑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更有利于打造苏北地域旅游和文化品牌,促进苏北地域文化圈的建立。另外,通过对苏北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研究,也能为其他地区民居建筑保护研究开拓思路,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姜丹 《美与时代》2020,(2):27-28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4.
"因地制宜"体现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此地独特的建筑风情。吐鲁番鄯善地区的葡萄干晾房不仅体现着独特的人文情怀,也蕴含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一间间葡萄晾房就是新疆特色文化的建筑体现之一。随着经济产业的变革,作为传统生土建筑的晾房在时代发展下该何去何从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5.
三江侗族风雨桥是三江侗族文化的关键符号之一,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侗族地区最突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现代建筑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濒临失传的危险。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以及田野调查,从风雨桥的实用功能、精神功能方面引出对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传统建筑是研究民族文化艺术的珍贵标本,彩画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性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载体。文章对甘南地区的传统寺院建筑彩画从建筑构件和图案特征两方面进行了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7.
如今已经超过3万座清真寺遍布中国大地,我国现存百年清真寺建筑既受阿拉伯传统建筑装饰风采的影响,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风格,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典庙宇式建筑风格;二是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加以中国地方性民族特色的清真寺。清真寺黑龙江地区在这片富饶的黑土地上繁衍生息,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黑龙江地区特定的建筑风格,也成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清真寺不仅是古建筑中富有灵魂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对黑龙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古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风格、结构样式、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特色研究。  相似文献   

8.
豫西地处中原西部山区,民居受到地域性因素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形成了适合当地环境和居民审美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建筑文化符号。通过对豫西地区民居调研和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总结出豫西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功能和寓意及装饰特色,结合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探索豫西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提取、创新与应用,实现豫西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筑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结晶,某一时期倾力而建的建筑必然映射当时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因而,若是要了解一座建筑,就需要探析构成建筑的内在本质——文化取向。文章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在"人本"与"神本"不同的背景下,比较中西传统建筑,解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内在精髓。  相似文献   

10.
宗祠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地域文化、风俗民情和精神观念的重要体现。对宗祠建筑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无法脱离审美演变,应符合时代要求。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对襄阳宗祠建筑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使襄阳宗祠建筑艺术符合时代审美要求,不仅能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1.
正仙鹤寺也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对于今天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挖掘。仙鹤寺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伊斯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历史上,江苏扬州是中国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讫点。早在唐代,扬州就已经是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在宋代,更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当时很多穆斯林侨居扬州经商,并在此建立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仙鹤寺。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众多传统民居以及地域性建筑时我们可以发现,建筑不仅与周围环境有关,也与使用者自身需求有关,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需求共同决定了建筑的形式。通过对天等县丽川河畔遗留建筑、口河屯与苗村现有建筑,对天等县人居环境行为和地域民居干栏式建筑进行具体的调查,并从天等县地区居民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物质、社会、文化环境等人居环境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对天等县地区传统壮族民居人居环境的思考,并得出结论,天等县传统建筑反映出的是天等地区壮族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地貌、生活习俗、思想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技术,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均具有历史传承性。而传统建筑将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建筑形式将为人们在设计研究地域性建筑提供合理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所以保护天等县传统壮族建筑,发扬和继承该地传统民居建筑的优良设计方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天等县地居式干栏建筑对于天等县地区建筑设计与改造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装饰材料方面的一大情结是恋木情结。自古以来,木材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文化、宗教、技术、审美的多种因素直接影响了恋木情结的生成。恋木情结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念。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木材装饰的特质与我国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自然而然形成了独到又富有魅力的建筑装饰文化。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代表着农耕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文明的"活化石"和"博物馆"。豫南地区是河南省的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体地貌多为丘陵浅山,兼具南北方风貌特征,文化多元,遗存了许多风貌古朴、地域特色突出的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聚集地。文章以豫南光山县龚冲村为例,通过实际调查及文献资料查阅,从环境特色、文化特色、街巷特色、建筑特色四个方面进行景观风貌特色解析,为传统村落地域特色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历史演进的见证。在柯布西耶"旧建筑消解"理念的倡导下,城市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步侵蚀历史的痕迹,这场博弈势必会带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在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前提下,对于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既促进了历史街区重焕光彩,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对居住环境的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装饰艺术从业人员如能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巧妙地运用和融入现代建筑元素,赋予传统民居建筑以现代特色文化理念,将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蕴含的深厚建筑文化。为此,文章从探讨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态特点入手,分析了装饰艺术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尝试提出了装饰艺术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应用的有关思路办法。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点。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以及华丽而神奇的建筑艺术。维吾尔族建筑文化园林中,伊斯兰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实物精品与瑰丽奇葩。  相似文献   

18.
刘耀春 《学海》2014,(2):177-183
中世纪盛期,法国是欧洲文化革新的中心,骑士文学、经院哲学和哥特式建筑皆起源于法国并由此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欧洲各地对外来法国文化的态度各不相同,其中,意大利对法国文化的接受尤其有趣和意义重大。这一时期,意大利对法国俗语文学、古典研究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接受,并不表明意大利人对法国文化的全盘照抄,而是创造性地把外来文化因素和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即以"文化杂交"的方式实现了文化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徽文化作为安徽地区文化的特色代表之一,内容涵盖十分广泛,是研究徽州地区民风民俗、地理特征、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来源。探究徽文化符号的具象表征,对传承传统文化、开创新派徽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徽派建筑与徽商文化为例,分别从建筑文化与经济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徽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涵,对徽文化在这两个领域所集成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了一定的解析。  相似文献   

20.
三门峡市位于我国河南省西北部,西可望古都陕西省西安市,北与黄河相隔,可与山西省呼应,是豫、陕、晋三个省份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 2017年12月荣获中央电视台评选的"十佳魅力城市"之称号。三门峡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有着悠久而又绵长的历史,是中原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推动三门峡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亦是提升三门峡地区城市公共设施艺术价值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三门峡地区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系统阐明这些元素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应用,以便为传承和弘扬中原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