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今年10月,在刚刚结束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与会学者深深感到:马克思还活着,马克思的灵魂一直与我们同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中国,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青年。这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但也有些人尤其是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策划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丛书。罗国杰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探索》作为本  相似文献   

2.
诺曼·莱文在"马克思需要黑格尔化"的论点基础上,又"深入耕耘"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在思想与方法上的全面连续性",多方面证明马克思从思想到方法都是对黑格尔的"全息"继承。莱文的观点不仅在英美马克思主义世界产生很大震动,而且对于中国学者把握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带来了某种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反思和辨析,认为莱文对其观点的阐述与论证,除了出现逻辑上的自反和语义交错之外,还采取置换、迁移、曲解和臆断马克思文本语义等方法来证明其预设的论点。莱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把马克思重新黑格尔化,把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思想中抽离,从而消解马克思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作为"相距最远的两个哲学家"近几十年来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相遇。以马尔库塞、吉登斯和温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分别从正反两面将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理论推进到政治哲学的论战中,进而构建了"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对立"的论调。作为理论延续和呼应,不同学者为马克思-维特根斯坦比较研究挖掘出三条可能性线索:第一,在实践、认识论和资本主义生活形式等问题上对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进行相互阐释;第二,指认维特根斯坦哲学在政治上是保守主义的隐性同谋,因而与马克思主义相互排斥;第三,透过葛兰西的挚友斯拉法这一中介,马克思主义可能促成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转向。其中也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对维特根斯坦"遵守规则"问题的误读,以及对一个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共享的重要学术贡献的忽视,即:面对实证科学的侵蚀,捍卫社会科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正义"论题源于罗伯特·塔克的"马克思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论断,经艾伦·伍德的进一步阐释,被学界合称为"塔克-伍德论题"。伍德的阐释虽是对塔克论证的完善,却未能克服其内在紧张:一方面指认正义的意识形态特性,论辩马克思对其拒斥与批判;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性解释诠释马克思的正义标准,并以之论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伍德阐释的不足在于抽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辩证法精神。它反映了英美激进左翼学者在马克思文本理解上的教条主义倾向。这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学者所要警惕的。  相似文献   

5.
克莱蒙神学院的神学者们把"有机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深入分析后却发现,有机马克思主义通过宣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适合当代社会,污蔑马克思主义空洞无物,假借中国学者之口说马克思主义过于简单化的方法来贬低马克思主义。它还通过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还原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曲解马克思的宗教观来歪曲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不仅用历史决定论、现代性来否定马克思主义,还无端地给马克思主义贴上诸如"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工业化马克思主义"等否定性标签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其反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则是谋求用过程神学来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意识形态。我国的理论界应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坚强的理论自信有效抵御国外宗教神学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侵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热潮是由一场"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引发的.从立场上看,主要有"马克思反对正义"和"马克思赞成正义"两派,议题涉及正义价值的来源问题、道德善和非道德善问题、道德现实主义问题、道德改良主义问题等.在争论中,虽然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现作出了合理客观的评价,但从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西学立场来看,英美学界实际上是想借助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为新型的资本主义良序社会扫除障碍.所以,由这场争论带动的正义问题研究,从程度上讲,尽管很深入,但却不彻底.  相似文献   

7.
2016年4月25—26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由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与加拿大约克大学联合主办,共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40余人,其中外国学者17人。会议主题为“重思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社会主义学说”,特别讨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今天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重要性、斯蒂格勒与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的关系、从应然和实然的区别谈论社会主义的双重维度、列宁哲学中的社会主义问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国家问题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8.
刘春晓 《哲学研究》2012,(11):23-26
<正>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对基督教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其社会分析方法和政治批判精神深刻影响了基督教的发展走向。美国学者詹兹(D.R.Janz)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的思想改变了基督教世界的面貌并使今日之基督教仍然具有活力。"(Janz,p.16)概括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会方面,二是基督教神学方面。  相似文献   

9.
2008年10月11 日至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1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示和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动向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规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一、"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有关规定 谈论"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m),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后马克思主义".目前国内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研究和理解上已经出现了分歧.国内有的学者提出了"后马克思思潮"、"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这三个范畴来框定"后马克思主义"理解中出现的不同视角和派别.[1]还有其他研究者提出了对"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划分和看法.[2]我们认为,在研究伊始,对这一派别做一概要的划分很有必要.但重要的是找到"后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派别的根本特征,并依据这一特征使之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派别区别开来,进而廓清"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并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基于此,我们倾向于从广义和狭义这两个视角来划分"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混合道义论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中,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运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范式来解读和重建马克思的道德理论,道义论便是其中一种路径。英美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科亨、杰拉斯与佩弗都将平等主义的分配即分配正义问题视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核心,并将正义原则的正当性基础归因于自然权利,按照对马克思道德理论建构的自觉程度区分,三人被认为是不同程度上的混合道义论者。混合道义论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并发展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8月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哲学对话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二十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对话会,并围绕"马克思哲学与人类解放"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一、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探源围绕马克思解放哲学的理论渊源与思想内涵,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庞立生教授指出,解放  相似文献   

13.
徐长福 《现代哲学》2005,1(1):11-17
“汉语马克思”,指用汉语书写的马克思,已存在一个世纪了。此间,马克思主要被看作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不是一个学者。马克思主义也主要被看作意识形态而不是学术思想。但事实上,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学者,然后才是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也首先是一种按照学术规范取得的学术成果,然后才是一种意识形态。无论如何,学术品质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以马克思的学术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汉语马克思的第二个世纪首先应是一个学术世纪。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逻辑问题而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或作用等的探讨理应得到肯定;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问题实质上关联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创造性转化问题上,"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正>对中国宗教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以及引领的繁重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以任继愈、吕大吉等前辈学者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在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中,起到了奠基性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宗教理论研究成果的积累以及研究队伍的建设上,而且体现在始终强调党和国家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的宗教学的研究都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宗教观)的指导上。可以说,任继愈、吕大吉直到他们生命的终结,都对于自己研究的马克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中,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把马克思道德理论解读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式的。总体上看,这些学者的论述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道德立场在何种意义上追问"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德性论的核心问题;二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道德概念是否奠基于亚里士多德式的"功能论证"以实现人性向道德的过渡;三是历史唯物主义以何种不同于亚氏德性论的方式来解决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有效辨析亚氏德性论与马克思道德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发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视阈中道德理论的实质内容,即以制度批判和革命实践的方式消除私有财产,实现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区别于亚氏德性论式的独特的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通过激活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性动力,以反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不同,西方思想界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兴起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却一致强调马克思哲学作为"科学"的唯物主义之维.这两种解读视角似乎形成了某种"拉锯"之势,而其中所蕴含的问题恰恰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本文仅简要考察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意大利学者科莱蒂在<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中对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由此管窥西方马克思主义演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曹天航  黄明理 《学海》2014,(3):167-174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话语逻辑及其实践旨趣在于:一是其现实前提与可能基础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二是其实践旨趣或主题在于文化自觉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三是其逻辑路径与方法论则是基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超越性在于科学的真理性与哲学的价值性、内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相统一的二重属性。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重点转向了文化价值批判,由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承继与发挥且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主题及其实践方式,从而为当前中国文化实践提供了启示:需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审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文化路径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日本的相关研究不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成果上都有新的突破,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其中吉田杰俊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吉田杰俊(1940~)是日本政法大学教授,知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30多年来,吉田在执教与研究生涯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思想史、战后日本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业绩中最具特色的是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问题的研究。一、研究的出发点和路径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20年中,吉田以黑格尔和马克思作为研究重点,其时已经触及到市民社…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在20世纪20年代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积极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其思想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受到吞噬的积极抗争,其所开启的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积极关切、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内涵的强调和对无产阶级意识和文化的重视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重点领域。同时,我们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第二国际对唯物史观进行机械化、片面化理解上是积极的、正确的,但由此走上用黑格尔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同样是片面的;它们分析东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下无产阶级革命需要不同方式,进而主张通过高举人道主义和文化思想批判的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解读;他们批判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开启西方思想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离解析、开启对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断裂"也是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涵和真谛。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