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来兵 《美与时代》2013,(12):98-98
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从夏商的岩画和壁画、春秋战国的帛画再到后面所具体形成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显示了中国在绘画史上巨大的成就。绘画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工笔和写意,后面经过无数优秀画家的尝试把这两种画法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兼工带写的画法。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画家和作品,尽管现在西洋绘画的冲击很厉害,中国的绘画以他独特的风格在世界的绘画领域保持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传统绘画的数字化创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图形图像软件的发展不仅为电脑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数字化得以介入传统绘画的创作。如今,艺术家们已能通过数字手段生动逼真地实现各种传统绘画的艺术效果。尽管数字化的传统绘画创作与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绘画作品有着相似的视觉效果,但作为数字模拟的产物,它们仍在绘画的创意思维方式、创作手法以及传播形式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与特征。  相似文献   

3.
建筑钢笔淡彩写生是学习表现图的前提,是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等专业的绘画基础课。但对于初学者来讲,画面中的各个元素还是很难把握的。要想较为熟练地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及绘画技法完整地表达出你的构想,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去钻研、去领悟。  相似文献   

4.
绘画艺术治疗将绘画创作应用到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它回避了人类的言语机制,将潜意识心理意象投射在绘画作品中.近年来,计算机评价系统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绘画艺术治疗方法的生理、心理机制认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潜意识心理的客观化.通过绘画艺术创作的形式,挖掘深层次的心理内容并实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分析了影像图形作为媒介在综合绘画创作中的应用,阐释了影像图形在综合绘画创作中的观念和丰富的形式,表达了绘画艺术当随时代、应获得新的释放、产生新的语言艺术思想。旨在探求影像图形在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中的观念性及艺术的视觉语言研究。  相似文献   

6.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流派与思潮。一批青年画家突破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开辟了绘画语言的新天地,所呈现的种种绘画表现形式以及形成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对任何一位绘画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应该掌握好素描技巧。在应用型高校的绘画专业中,素描教学也被视作重中之重,在进行素描教学时,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学生的绘画基础是决定他们绘画能力的关键,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且不仅要注重技巧训练,还要注重素质培养。应用型高校绘画专业的素描教学改革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使用数位板和电脑绘图软件等,以便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同时,还可以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比如打造线上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目的,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我们要研究学前儿童在绘画学习和创造中的发展特点,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懂得绘画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教学方法要得当,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施教。  相似文献   

9.
梁慧 《美与时代》2014,(3):158-158
徐累是一个走在时代背后的画家,他现在的作品,融汇了中西方的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的手法,并融入自己的观念,其中包罗了中国传统工笔画中宋画的端庄雅丽、超现实主义的奇思妙想以及庞贝壁画的冷寂,他将这几种绘画风格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徐氏”绘画。在当代艺术的阵营中,他的绘画既不属于传统,放在现代又不合时宜。他用中国最传统的语言、材料,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现代感很强的东西。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旧可以看出,他现在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虚无、记忆、梦幻的风格,与当时85新潮时期的作品也是脱离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数字绘画大有取代传统绘画之势。同时,数字化图像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它为绘画艺术提供的信息资源相当丰富,令数字绘画能够逐渐稳步走入市场,弥补传统绘画在艺术创作上的不足。对比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分析二者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数字绘画的发展优势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的身世背景以及绘画生涯进行叙述,从而对其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从莫迪里阿尼的绘画中寻找艺术美学,从他的绘画手法找寻生命真谛,借助他人的赏析评论对其绘画艺术进行概括,为今后的绘画艺术作品赏析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自传教士利玛窦向中国画界引进西画以来,以东西方美术交融为特征的新美术运动,结束了千年来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西画东渐到中西交融,使美术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更加密切。从二高一陈到刘海粟、林风眠赴海外学习,中国传统美术逐步西化的倾向在近现代愈来愈严重。中西绘画正经历一个交流、融合与碰撞的过程。我们要学会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习西方绘画,继承民族文化,批判地吸收西方绘画精髓。  相似文献   

13.
在整个绘画的教学活动中,总是先进行素描、色彩等的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才是上升至创造作品的训练,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师,往往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先进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获得创造表现能力,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在绘画基础训练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强调基本功而忽视作品画的意识甚至将二者彻底割裂,这样长久的结果可能会造成思维的定势,创造的意识被禁锢和弱化。这就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了。  相似文献   

14.
陈侃  宋斌  申荷永 《心理科学》2011,34(6):1512-1515
目的:利用回归分析探讨绘画测验对焦虑状态的评定作用。方法:对290名被试实施了房子-树-人绘画投射测验和Scl90焦虑分量表测验,结果:在所考察的11种绘画特征中,有5种对焦虑具有预测性。可以建立绘画特征对焦虑进行预测的回归方程,方程具有中等程度的解释水平。两名主试评价的Kappa一致性系数均达到较高水平。结论:可以通过绘画测验评定和预测焦虑,焦虑症状的绘画测验方法具有较好的评分者信度。  相似文献   

15.
关于幼儿绘画的“知”、“见”矛盾历来是儿童绘画认知发展研究中的热点,对于此现象的探讨,用得最多的是绘画遮挡关系的模型。该主要介绍关于幼儿物体遮挡的绘画及幼儿绘画认知发展的研究,归纳出关于幼儿把遮挡关系绘画成“分离”的三种原因,同时对幼儿画中的“知”、“见”矛盾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6.
马欢 《美与时代》2023,(4):48-50
浙派绘画与明代宫廷绘画同宗南宋,浙派更是直取马远、夏圭,并在不断的摸索发展中带入了一些北宋的绘画构图风格。在糅合了多家绘画长处之后,浙派绘画显然在画面的呈现上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其打破了早期因模仿南宋院体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生硬刻板的用笔,使画面更加生动、充满活力。浙派绘画发展的中期应该是其艺术的顶峰时期,经过了不断的摸索和创作,逐渐以其潇洒恣意,而且收放自如的绘画风格走入大众视野,在绘画发展的高潮期,也反映出了逐渐区别于宋院体绘画的审美倾向,尤其是在绘画构图、笔墨、线条等的审美倾向上有了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时期的宗教绘画作品内容单一,风格简单,只是作为一种手工艺品为满足宗教的需要而存在,因此缺乏创新性。但是,它们体现了当时制作的较高水平,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对绘画材料、解剖、透视等与艺术相关的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绘画中提出了空间的概念,突破了旧有的构图模式,并利用解剖、透视等科学原理对绘画创作进行了革新,因而使文艺复兴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虽然宗教绘画达到了巅峰,但也造成了难以突破的模式和定律。  相似文献   

18.
在绘画创作中,艺术语言是绘画创作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绘画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对象。没有艺术语言,也就没有艺术创作的存在。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绘画以线条、造型、构图、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音乐以有组织的乐音、旋律、节拍、速度等艺术语言,构成音乐形象,等等。作为绘画的学习者和艺术家来说,对绘画创作中的艺术语言进行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9.
赵威 《美与时代》2014,(10):87-87
相比于西方绘画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绘画之上通常伴随着一些诗词,诗词的好坏甚至会严重影响到绘画的艺术性,那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词和绘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笔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诗词和绘画之间的共通点和相异处,得到了诗词和绘画既有各自的局限性,又有各自的特殊表现规律,最终通过历代文人不竭探索实现了形式内容上的和谐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气韵生动"的提出成为传统绘画评判的重要准则之一,也是绘画要表达的重要方面。在中国绘画的不同时代都把其看做是重要的创作准则。随着没骨画的出现与发展,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在色彩、形式等多方面的表现具有多元化的趋势是中西结合的一方面,是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彰显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就绘画理论"气韵生动"在现代没骨画中的表现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