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抵达艺术与人生至境的独特修持方法,诗与禅秉持“悟”、“妙悟”而抵达般若妙境。禅宗不藉文字、否弃概念,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而超越对立,以情尘意垢的遣除而洞见自性本心,其进入诗学领域,对诗歌发生的艺术思维与个体审美心理体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自见本性、直指本心的超验意识,与文艺创造活动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2.
翻译审美是指译者以原文文本为主要审美客体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而在翻译审美活动中翻译主体应具备怎样的能力,成为整个翻译活动的前提及基础。马建忠先生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笔者以为我们可以从“善译”论中找到答案。本文将从语言感应能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解读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3.
《思维科学通讯》2006,(4):16-31
(一)艺术思维对象 艺术思维的对象是什么?一般答案是:人的生活。确切一些的答案我以为是:艺术思维的对象是人们人文感受到的那一部分人的生活。接触到现实生活,人们会产生种种感觉。如果伴随这种感觉还引发某种心理反应,如爱和恨、喜和优等等,使这种感觉更加深刻,这就是感受。如果说单纯感觉还是人的感觉器官的自然生理功能,感受则是被人的意识强化了的感觉。如果某种感觉是被某种人文意识——即人所生成或接受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某种文化为内容的意识——所强化的感觉,那么这就是人对事物的一种人文感受。  相似文献   

4.
《思维科学通讯》2006,(4):14-15
有的读者可能提出问题,说:“李白写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西游记》里创作出孙悟空,这不也是思维的结果吗?这个结果能和存在同一吗?谁见过三千丈长的白发人?谁见过猴头猴身却会说人话、聪明、比人的本事还大得多的猴”?这个问题涉及艺术思维和其他思维(日常生活思维、实践思维、科学思维等)的共性及艺术思维特有的个性的关系问题。艺术思维的对象是现实生活,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果艺术作品不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只是主观任意地胡编乱造,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人看的。  相似文献   

5.
<正>二、"走向心理美学":童庆炳的美学阵地心理美学,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并称为美学的三大支柱,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以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为主要内容[21]。"心理美学"是童庆炳美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当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接受老庄思想影响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禅宗在形式上于五代北宋已经衰落,但其思想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文人士大夫。禅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深远的,尤其是文人画。禅宗的“物我同化”思想使文人画艺术家彻底挣脱了绘画承命之作的束缚。禅宗在影响这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的同时,绘画的表达也不自觉的适用了其自然、简炼、含蓄的表现三者合一的艺术思维方式。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禅宗赋予了文人画更多想象的成分,增添了空灵、活泼、洒脱等迷人的神韵。  相似文献   

7.
盖光 《管子学刊》2004,(4):59-63
“无”的本体存在状态,体现着人类本有的思维品性,并深层次地呈现着系统整体化的生态思维的特性。“无”呈现着自然本然性的存在,以及人在自然世界中生命体验的根本旨归,它是在超越和消融现实的“有”中,动态性地还原人与自然同生共长的生态化存在机理。“无”的内在韵味既蕴涵着中国人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解中求“味”与“韵”的独有方式,更在体现生态审美意蕴的内在机理中审美化的运演生命活动的运动节律。  相似文献   

8.
审美心理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类型,虽然与普通心理活动相联系,受一般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但又与普通心理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一些自身特点。它既反映着人的高级精神需求,也反映着人的高度认识能力,是一种最具个体性、直觉性、情感性、创造性和自养性的健全心理。一般说来,审美心理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个体性审美心理由于个体的实践领域、环境影响、秉赋气质、审美经验等不同,因而需要与爱好、能力与态度以及自我感受等也各不相同,体现着鲜明的个性差异。从创作心理方面讲,正如李贽所言:“盖声色之来,发乎性情,由乎自然……故性格清彻者  相似文献   

9.
彭彦琴  江波 《心理科学》2005,28(1):154-157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本模式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引发学生预期心理活动,养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素质: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获得感性领悟;在德育中激发动机,内化情感体验;在体(劳)育中实践意志品质,感受生命潜能;在美育中获得审美策略,独立创造意象,这些审美心理素质的综合可实现完整人格的塑成。  相似文献   

10.
田运同志来信要我对他的《思维论》艺术思维部分进行重点挑错,我本着学术讨论客观无私的精神,根据我阅读时所思所想,提出质疑如下,但由于深入思考不够深入,无疑这些意见不尽正确,免不了还有错误,希望能够得到田运同志的谅解和指正。  相似文献   

11.
吴晓 《美与时代》2008,(5):29-30
民间艺术一方面保持了原始文化的艺术思维逻辑,另一方面又随着时代和民族的变化而发展.民间艺术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美学尺度.  相似文献   

12.
医生不良心理状态对临床思维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生不良心理状态对临床思维的负面影响广东省南海市中医院(528200)姜兆侯姜立临床诊断过程既是思维活动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医生不良的心理状态肯定会影响临床思维。常见的医生的不良心理状态有:1仿效心理:仿效(Modeling)指抽象认识能力对各...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思维是把新的思索、新的发现引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设计是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三者有机互补互动的创造性活动.基础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站在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把现代艺术的一些美学意念引进来,以培养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能力.基础教学内容要有实际意义,内容合理.  相似文献   

14.
李苗利  陈晶  吴杨 《心理科学》2015,(2):366-372
审美认知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心理活动之一,在美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不同艺术类别及情绪效价的作品图片,考察美术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对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审美认知差异。结果发现:美术专业学生与普通学生对西方画的审美认知差异极其显著,且美术专业学生对西方画产生的美感显著强于普通学生;而两类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认知差异并不显著;对于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两类学生都存在着审美偏好,且审美偏好一致,都对中国画产生的美感更为强烈;两类学生的审美认知反应时间差异极其显著,专业学生总体上要比普通学生进行更多更复杂的审美认知加工活动。研究表明,审美认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对于美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接受主体在解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有目的的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愿望是依靠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实观。从“康期坦次学派”尧斯、伊塞尔等人的经典学说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的若干论断,再到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续篇)等一系列惊世之语,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创造性思维多与解读与鉴赏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文学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而“二度创造”就是对“一度创造”进行“同质异形”的再创造,从而满足和实现受体解读的“心理期待”或审美欲望。  相似文献   

16.
刘婷 《美与时代》2014,(5):113-113
一、引言 审美是只有人才具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关于美和审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中来考察的,认为审美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观照和复现自身的一种活动,并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刘一象化”的论点。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无所不在,人的审美活动领域亦无所不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下,审美以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如何增强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己成为设计者对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要想获得审美的至高境界,必须凭借良好的感知,设计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对生活中美的事物进行艺术概括和提炼,人们所追求的审美意识具有丰富的个性化差异,对美的感知不仅是审美的动力,而且是一种特定的情感感受状态。因此,设计是随着设计者对生活的感悟而产生的。《手绘大叔系列》正是在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之间产生。作者画笔下流露出的真情,让不少读者感受到了绘画的美好。画中用平常生活中的琐事,向读者传达了老年人的感情世界里,也可以像曾经年轻时一样互相表达和倾诉。研究编辑审美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编辑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人的心理活动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对人的心理活动划分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人赞成将心理活动分成认识活动与意向活动的“二分法”;有的人则主张仍沿用将心理活动分成知、情、意的“三分法”。本文作者认为,把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划分问题仅仅局限于“二分法”与“三分法”孰是孰非的问题,显然是不全面的;但由此  相似文献   

18.
人的心理、正是在人积极从事改造客观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人的心理既经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同志,在《心理学简札》中谈到,“……人们的心理活动因实践而产生,是人们在生活实践时的主观活动,因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也受实践活动的检验。但人们的心理活动,又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枢纽部份,没有心理活动这一主观活动部分,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进行。二者互相密切  相似文献   

19.
言语活动是利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过程,是人脑的高级功能。言语活动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有影响,因而研究人的言语活动的神经机制,对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是有重大意义的。现在,就有关言语活动神经机制的一些问题简述如下。一、大脑中是否有言语中枢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科学事实主要是来自对失语症病人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0.
心理定势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准备状态。它对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心理定势在我们的活动中会经常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如果后继活动的条件没有发生改变,心理定势则促使活动迅速完成;如果后继活动的条件发生了改变,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