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省耀县城东1.5公里的药王山(又名五台山),因唐代道教名士、医学家孙思邈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今有太玄洞、孙真人祠和现代所建“孙思邈纪念馆”,为道教信徒朝拜“药王”的胜地。药王山从北魏始迄于隋,先后凿造了为数众多的道教造像碑,这些造像碑除个别解放前被外国人劫去之外,现大部分尚可见载于史籍方志中,有些碑为陕西省博物馆收藏,从考察道教石刻造像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  相似文献   

2.
一块北魏羌族的道教造像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关中一带,近年来不断发现北朝至隋初的道教造像,据笔者所知,目前已有四十余处以上,其范围东起华山,西接甘陇,南至秦岭,北达铜川。较为集中的收藏地,有耀县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临潼县博物馆等地。1993年底,笔者在陕西彬县考察,在该县文化馆库房内发现一块北朝时期羌族部落所造道教造像碑,其形制特殊,图像丰富,对研究宗教史、民族史和艺术史都颇有价值,披之以文,以飨有心者。 该碑断为两截,并有部分缺损(图一),无碑  相似文献   

3.
临潼六通北朝造像碑考释李凇陕西临潼县博物馆收藏有六通北朝造像碑,均出自县内各地。《文物》月刊曾公布了这批碑的详细资料及照片。①从这些资料来看,存在着诸多可疑之处,其主要疑点在于造像碑的宗教属性,即是否有道教内容及如何有道教内容的问题。《文物》所刊资料...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博物馆位于武当山脚下,是一座以展示、收藏、研究道教文物见长的专业博物馆,于2008年4月23日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5820平方米,分设建筑艺术、道教造像、武当武术、宫观道乐、仙山名人、武当民俗文化等8个展厅,现有馆藏文物2000余件,陈展珍品420多件. 走进武当山博物馆,浓郁的道教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拙朴的背景,悠扬的道乐,异彩纷呈的珍品文物,让人目不暇接.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质地不同、造型各异的神仙造像.武当山神仙造像以玄天上帝神系为主,涵盖其他道教神仙和历代武当高道,品类丰富,特色鲜明.这些造像的铸造时代从唐、宋、元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和民国年间,质地既有金、银、铜、铁,也有玉、石、砖、木、泥、纸等,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等级之高、体量之大、工艺水平之精,时间跨度之长、文化内涵之丰富,皆为他处所罕见,堪称中国古代造像艺术的宝库,具有独特的宗教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1991年7月河南偃师汉墓出土的肥致碑,因涉及东汉早期道流活动,故颇为道教研究重视。今从碑例、碑文、本事三方面,并结合此碑的出土情况,对其真伪详作考辨,认为此碑系民国年间伪造。  相似文献   

6.
正一、"佛道合碑"——特殊形式的北朝造像碑作为中国古代宗教雕刻的形式,造像碑是在整块石碑的一面或多面开龛,用浮雕、线刻的形式造像,通常还铭刻发愿文,记录造像缘由、造像者的信息等,用以还愿或施功德。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前赵光初五年(322)即有佛图澄造释迦像碑,这是造像碑见于著录的年代最早的一例。造像碑盛行于北朝时期(386-581),唐代时已经少有制作。  相似文献   

7.
李凇 《中国道教》1995,(3):46-48
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它作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和药王山其它石刻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的资料已两度发表,第一次是1965年的《考古》杂志,刊有“耀县石刻文字略志”,介绍得很简略。第二次是1987年的《考古与文物》杂志,刊有“  相似文献   

8.
张方 《中国道教》2009,(3):31-33
关中地区是我国早期道教盛行的地区之一,南北朝时期新天师道与楼观道先后活动于这一地区.这些教众结邑社、造神像,留下了大量的道教文化遗存.目前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北朝时期的道教与佛道混合造像碑石(包括一些流失海外的)大约有六七十通,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如此大鼍集中的道教文化遗存是研究我国早期道教的重要资料,但由于材料公布时间相对较晚,一些重要的金石著作和<道家金石略>均未收录,其材料仅陆续发表在一些考古与美术史学者的论文与著作中.①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研究了四川地区独特的道佛混合造像。通过考察四川三处道佛成对造像及相关碑刻,认为它们都是在唐玄宗扶持道教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都产生于道教为国教的唐玄宗统治时期(712-756),它们的排列方式体现出早期道教所定义的佛道关系,并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宗教意识形态,是《化胡经》在那个时代重新兴盛的视觉表达。  相似文献   

10.
安岳玄妙观的道教造像精美绝伦,是盛唐道教的实物佐证,也是巴蜀道教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玄妙观的道教造像自发现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由于史书文献的失载,导致我们对这些造像的认识人言人殊。《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是记载玄妙观道教造像的唯一文字资料,解读该碑文是揭开玄妙观造像神秘面纱的关键钥匙。文章从校勘碑文入手,对碑文作出考证与释读,指出玄妙观的道教造像是依据道教黄箓斋法而造,这是认识这些道教造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浙江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它同时诞生、至今遗迹尚存的千佛岩造像为中国南北朝时期江南重要龛像遗迹,是中国早期石窟像在南方仅存的遗迹、江南早期巨型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历史文物价值可与闻名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造像媲美。是佛教中国化尚存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也是新昌佛教中国化发祥地的实物证据。其工程浩大,工艺精湛,震惊当世。南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刘勰撰写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称其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僧祐造像、刘勰撰碑,至今成为新昌大佛寺双璧。  相似文献   

12.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8,(5):51-51
元始天尊造像碑,唐开元十八年(240)造,现藏上海博物馆。造像为石质高浮雕,高约50厘米,为三尊式造像。该造像碑为舟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造像,下部为题记。上部造像中间为元始天尊像。元始天尊盘腿趺坐,头上有发髻,身着道袍,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冬,笔者在进行咸阳地区道教金石文物考察时,于兴平市博物馆见一太上老君造像。该像通高124厘米,宽80厘米,座高43厘米,直径80厘米。据介绍,此像为1986年于兴平文庙筹建博物馆时,由当地三清殿征集而来,疑为明嘉靖年间造像。老君像为汉白玉质,造像丰须长髯,神态安详自然,目光平视。身穿圆领道袍,腰束帛带,外着通肩大衣。双腿盘坐于圆形须弥座上,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膝盖之上,左手掌心向下扶膝,右手掌心向上平放在膝盖上。虽头部断裂,鼻、耳、手部有残损,然经修复后,神韵依旧。纵眼看去,  相似文献   

14.
真大道教史料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垣先生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与金元北方道教之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陈智超先生于80年代有两文论真大道教史实,光绍乃祖,创获甚多。笔者最近在阅读方志时又偶拾若干零碎材料,奈何于金元史料绝少涉猎,不能望二位先生之项背,借《中国道教》公诸同人,望有益于道门内外之研究。真大道五祖郦希诚为宗门中兴人物。其事迹可见《道家金石略》收录的1278年《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和1291年房山《重修隆阳宫碑》。袁国藩先生由清末《畿辅通志》发现延庆州《重修天居观碑》,仅有少许文字。我从天一阁藏嘉靖《隆庆州志》中发现碑文,题为《天成观碑…  相似文献   

15.
《大云寺涅槃变碑像》原在山西省猗氏县(今与临晋合并称临猗)北门外峨眉山麓的大云寺。一九二一年寺毁,遂移置县文庙保存;解放前庙已荒芜,碑则弃之田野无人过问。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始移至太原市山西省博物馆院内陈列。碑高282厘米,宽86厘米,厚26厘米,碑下龟跌高35厘米。正面:碑头以螭为饰,圭首雕以须弥山图形;碑身中央图样与题名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八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且八仙所持之物均为民间常用之物,因此八仙与民众生活十分接近。明清以来,八仙灵迹流传广泛,深入人心。道教宫观多建有供奉八仙的殿堂,也有主供八仙的道观,如西安八仙宫(古称八仙庵)。每逢新春和朔望之日,道教信众常到八仙殿堂奉祀,以祈求健康平安、万事如意。本期刊登的八仙造像为清代紫檀木雕嵌银丝像,现藏于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位于太原市纯阳宫)内。  相似文献   

17.
义桥·义井·邑义——造像碑铭中所见到的建义桥、掘义井之佛事善举●张总邑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佛社组织。在中国古代的佛教造像中,邑义造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北朝时期,大量的单体佛像、造像碑、造像塔,都是出自邑义组织之手。早期的邑义几乎就是专门从事于...  相似文献   

18.
正绥远地区素有"召城"之誉,藏传佛教的喇嘛庙之多为全国少有。该地区又是一个儒、道、佛三教并存的特殊地区,三教在200多年的历史中并行发展。道教很早就已传入绥远地区,并流传至今。1949年后,在呼和浩特考古文化调查和征集中发现了大量道教文物,其中有:汉墓中反映道家内容的壁画,北魏时期的道教铜造像,清水河县下城湾云滚洞落鹰山北魏年间龙王庙遗址,红云道长修道成仙的岩洞遗址,唐宋时期的道教八卦铜镜、神仙铜镜,辽金时期的刻有道  相似文献   

19.
茅山道院道教文物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茅山道教文物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积极筹备,已于1996年4月1日前正式对外开放。馆址设在茅山道院的九霄万福宫内。1983年落实宗教政策后,茅山道院的宫观建筑得到了修复,茅山道教协会对于保护文物古迹十分重视,曾多次派专人...  相似文献   

20.
去年底至今年初,我们往福建省部分地区,就道教今昔状况作了询访。据志书载,福建省道教流传的历史悠久,远在秦汉便已有方士求仙药事。西晋太康年间,泉州始建“白云庙”,即今玄妙观的前身。东晋末,天师道徒孙恩、卢循起义失败后,余众散居于闽南沿海(见《太平寰宇记》)。或因此故,至今福建道教的传道方式,仍可见早期道教之特点,如注重符箓斋醮,教徒在家中立靖室以进行宗教活动等。唐宋时代,道教在闽地已盛行,著名道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