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我意象是20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心理学家马尔慈认为: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动作机制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沮丧的失败者,你就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耷拉脑袋的自我。反之,如果你觉得你是个总统,你便能成为一个总统。这种自我意象就是自己的“标签”。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说:“心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你的“标签”会直接影响你的成败,“成也标签,败也标签”。我们在漫漫的人生路中,用好自己…  相似文献   

2.
积极的德性自我意象是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重要心理前提。为探讨大学生德性自我意象的现状和特点,采用德性自我意象量表调查了850名大学生。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德性自我意象整体状况良好;在德性自我意象内容上大学生存在"三高二低"即敏感性、情感性、价值性三项上发展较好,清晰性、操作性两项上发展较弱的情况,在敏感性上女大学生高于男生,在情感性上男大学生高于女生,在清晰性、敏感性、情感性上大四学生相对较低;在德性自我意象的内在认同程度上,大三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更高、工科大学生比其它学科学生更高。  相似文献   

3.
简·卢文格(Jane Loevinger)系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西方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曾长期研究自我发展,是发展类型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拟从自我发展的特征,测量的问题和策略,划定阶段和类型的问题,以及自我发展的阶段等四个方面对卢文格的自我发展理论作一概述。一、自我发展的特征在卢文格看来,自我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个过程,一个结构,其起因在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并受目的和意义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美术史中,窗户这一意象频繁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窗户在画面中经过艺术家的加工,不仅使画面在空间上得到扩展,延伸了观者的视线,同时也隐喻着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马蒂斯作品中"窗"的意象有着对表达自我价值的强调,并且在动乱时光里抚慰人民群众的心灵,启迪人们去发现、找寻、宣扬个人的价值,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创立的理想社会,这一意象在不同媒介中得到不断丰富。而绘画则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的"桃花源"意象为题材,将文学符号转换为图像符号,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桃花源意象在新的媒介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内涵。具体表现在:文本与图像的呈现对"桃花源"意象发挥了"双向"锚定的功能,绘画对"桃花源"意象的单一呈现与连环叙事呈现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冲击与自我想象,画家通过现实生活内容和趣味的转喻对"桃花源"意象进行自我赋意。  相似文献   

6.
唐芳贵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12,35(2):334-339
以149名大学生为对象、运用三种方法进行了为期八周每周三学时的道德教育现场实验,考察了自我意象演练、榜样示范、移情训练三种方法对德性自我意象、对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产生积极作用,但自我意象演练的效果尤为显著,进而对自我意象演练方法的有效性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可以认为该方法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德性自我意象之水平和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之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唐芳贵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11,34(2):371-375
研究采用交叉时序滞后设计,以问卷法对363名大学生进行了6个月的追踪调查,考察了德性自我意象、道德情绪(内疚/羞愧)与行为自我管理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表明,德性自我意象、内疚和羞愧均能显著地正向预测道德行为自我管理,德性自我意象、内疚和羞愧可能是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前因变量。  相似文献   

8.
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身体自我作为自我系统中最早发展起来的部分是个人对自己身体方面的看法,是整体自我概念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部分。章从自我的角度对身体自我的概念作了界定,并结合理论构建和测量工具对国外身体自我的研究作一个概括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身体自我作为自我系统中最早发展起来的部分是个人对自己身体方面的看法,是整体自我概念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部分。文章从自我的角度对身体自我的概念作了界定,并结合理论构建和测量工具对国外身体自我的研究作一个概括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意象油画是中国艺术家们对艺术问题的不断深入思考和实践的必然产物,意象油画以西方绘画材料为媒介结合了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文化特征,是对西方艺术语言的一种转换。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意象"及"意象油画"的涵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着重对意象油画中意境、造型、色彩和表现手法"意象性"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对欧洋意象油画风格的独特性进行个案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在当今全球文化整合的大环境中,意象油画对油画这一外来画种本土化的意义,同时认识到意象油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论人才自我埋没的心理原因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造成人才埋没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从成才者主体因素的角度来探讨人才埋没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克服人才埋没的基本措施,帮助人才主体培养健全的心理结构和素质。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人才自我埋没的内涵及其类型。第二部分,探讨人才自我埋没的心理原因。第三部分,探讨如何帮助人才克服不利的心理因素,争取社会承认。  相似文献   

12.
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两个实验探究肥胖谈论、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自我接纳等因素对大学生身体意象的交互影响。实验1发现肥胖谈论使大学生的身体意象更加消极;女生比男生的身体意象更加消极,且肥胖谈论对女生身体意象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BMI指数高的大学生身体意象更加消极。实验2发现高自我接纳大学生身体意象更积极,且受肥胖谈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小。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为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积极身体意象提供证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自我意识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本文对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我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些比较 ,并对西方关于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调节、自我策略等研究新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陈曦梅  罗一君  陈红 《心理学报》2020,52(4):485-496
基于积极心理学, 采用友谊质量量表、自我怜悯量表、身体欣赏量表和直觉进食量表, 对243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 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友谊质量与青少年直觉进食的关系、作用机制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友谊质量与直觉进食呈显著正相关; (2)自我怜悯和积极身体意象在友谊质量与直觉进食间起中介作用, 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三条路径:自我怜悯的单独中介作用、积极身体意象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自我怜悯-积极身体意象的链式中介作用; (3)中介效应性别差异仅出现在友谊质量与直觉进食(分维度)的关系中, 即“无条件地允许进食”和“进食不受情绪影响”两个维度。研究结果为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身体意象、健康饮食行为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干预指导。  相似文献   

15.
积极身体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接纳和独特性与功能性的欣赏,以及对身体评价信息的积极加工与保护,对个体具有内外增益的作用。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以及身体意象的操作性定义为理论框架,研究发现积极身体意象受到性别、年龄及身体质量指数等生物因素,人格因素、认知方式与内感受等心理因素以及重要他人、大众媒体及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对个体的身体认知、情绪体验及行为调控具有保护作用,其中,身体质量指数、神经质及感知来自重要他人和大众媒体的压力具有凸显性,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积极身体意象的影响大于生物因素。同时,功能性聚焦干预和基于自我同情的干预成为了当前使用最多的两种提升策略,前者的有效性更强,而后者的应用与推广更具优势。未来研究可以基于交叉理论,丰富积极身体意象的理论模型,探究其发展特点与发生机制,优化提升策略的内容与适用性并注意家庭因素的防治作用,助推积极身体意象的中国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周荣刚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8):1328-1337
因使用移动电话而导致的“驾驶分心”已成为一种严重的道路安全隐患。驾驶者总体上能意识到其危害, 但在驾驶中使用移动电话的现象很普遍。以往研究不能全面地对这一矛盾予以解释, 长期以来更是忽略了对“驾驶分心中自我调整行为”进行研究, 而这一问题能够直接解释驾驶中的移动电话使用行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对与驾驶分心中自我调整行为有关的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1)驾驶中移动电话使用行为的一般规律(类型、频率和危险感知等), 驾驶者对移动电话使用行为的理解是诱发自我调整行为的基础; (2)驾驶情境下移动电话使用中可能触发的自我调整行为, 该部分将主要分析自我调整行为的类型及相关属性; (3)如何对移动电话使用行为和自我调整行为进行预测。总体上, 基于对补偿式安全信念进行理解和度量、并以此为切入点对驾驶中移动电话使用及与其有关的自我调整行为展开研究,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驾驶分心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本尝试概括认知行为疗法中自我控制疗法的基本特征,重点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理论模型(自我效能模型、自我指导模型、反馈环模型)及其应用,并与认知——行为疗法中其他类型的治疗方法作了比较分析,提出其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我意象”是指我们属于哪一种人的自我观念,或者说自己把自己看成什么倾向性的人。诸如是倾向于成功的,还是倾向于失败的,是倾向于创造的,还是倾向于保守的,是相信自己是具有潜能的好学生,还是确认自己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差学生等等。这些在我们的意识中也许是朦胧...  相似文献   

19.
李苓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5):170-174
本文属于探索性研究,通过自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运用依恋理论解释异地恋人群体的互动模式,结果表明依恋类型和自我暴露、冲突行为及归因、关系满意度都有显著差异。依恋类型通过自我暴露的能力、对自我和他人的解释方式、满足伴侣需要的能力来影响恋爱质量,恋爱双方存在依恋类型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野  张焕 《心理科学》2008,31(1):230-233,221
研究主要考察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英语成绩的关系.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包括学科能力感、目标自信感、挫折效能感和策略使用感四个维度.研究得出高成绩组学生的英语自我效能感及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显著高于低成绩组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与学校类型差异;年级、学校类型、英语自我效能感中的能力因子与挫折因子及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中的态度因子是英语成绩的显著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