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化认识论者波普尔及坎贝尔借用了达尔文的原则来解释世界与我们关于它的知识之间在表面上的相符。波普尔在1983年的一篇讲演中表达了对此原则的看法,他概括并且重申了他早在1930年就系统阐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社会知识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知识论是知识论领域中的一个新方向。美国学者施密特曾经提出 :“社会知识论可以被界定为知识的社会维度的概念与规范的研究。”[1 ] 主张应当从社会的维度来研究知识问题 ,这是社会知识论者的共同主张。不过 ,对于“社会的”这一概念应当包含哪些内容 ,社会知识论的性质应当是什么 ,它与传统知识论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目前仍属各执一说 ,尚未取得什么共识。一 社会知识论的起源与发展虽然作为一种系统研究的理论来说 ,社会知识论的发展过程还很短暂 ,不过按照戈德曼(AlvinGoldman)的说法 ,其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那…  相似文献   

3.
知识论几乎和西方哲学的历史一样古老 ,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理论。由于传统知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认识活动及知识成果的发生学考察 ,致力于对知识起源的研究 ,因之 ,西方哲学界过去乃至现在通常把传统的知识论理解为“认识论”。但知识论的研究在当代发生了形态上的根本变革 ,“葛梯尔问题”的提出 ,使知识论的研究转变为对知识本身之所以为真的条件的研究上 ,尤其是知识的确证 (justification)问题成了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这无疑是一个范式的转换 ,而恰是此种范式的转换廓清了认识论与知识论之间的界限 ,使知识论的研…  相似文献   

4.
当代知识论反对对知识研究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干预, 强调知识的科学性, 倡导对所谓纯粹的知识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知识论的发展, 但也从根本上遮蔽了知识论的意识形态本性及其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实践功能。本文拟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考察知识论的演化过程, 以期对知识的概念有一个新的理解, 同时也深化对政治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认识。一、作为政治统治合法性理论基础的知识论知识论作为哲学最古老领域之一, 如今已发展成为流派纷呈的庞大体系。人们对人类知识的解剖近乎原子化, 然而缺乏对作为整体性知识的论述, 缺乏对知…  相似文献   

5.
当前,西方哲学界通用“爱因斯坦——波普尔科学哲学”这个名称,这就反映了卡尔·波普尔在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卡尔·波普尔的哲学也展开了研究,书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评介文章,内容涉及波普尔的认识论、方法论、“世界3”理论、政治哲学等等,普遍认为他在许多领域中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现将近期我国哲学界关于波普尔认识论的讨论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我们何以知道?又何以相信?我们如何确保知识的可靠性?这些一直是知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而我们对知识和信念的关注有无一种系统性和规则性的特征?这是认知逻辑探求的中心。与知识论的确证知识和回应怀疑论两大基本任务相并行,当代认知逻辑发展出可能世界框架下关于知识和信念的形式语义学,以求澄清认知概念和语境并拒斥怀疑论。以知识与信念为研究旨趣,认知逻辑与知识论越来越表现出相互的融通,特别是二者对葛梯尔问题和怀疑论他心问题的共同探讨,使得认知逻辑更加具备一种形式知识论的特征。一、知识三元定义及其影响“知道或相信”在传统…  相似文献   

7.
历史和现实都显示出了科学知识的巨大力量,知识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课题。早在古希腊,哲学问世对就以知识论形态出现,近代哲学家费希特以“知识学”命名其主要哲学著作。但是,科学的知识论并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知识本身是有着复杂结构和特殊功能的完整体系。因此,科学知识完全有资格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用以建立一门专门的学科“知识论”或“知识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一、两种科学问题观科学问题和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一直是科学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按照“公认观点”(thereceived view),科学向题很容易同理论性的背景区别开来,具有它的独立性。这种观点事实上得到了波普尔的进一步支持。波普尔认为,我们总是在第三世界的背景上来挑选我们的问题,虽然表述一个实际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引入理论,但实际问题本身可以是刚刚“感觉到  相似文献   

9.
30年代初期,在有科学头脑的哲学家中间盛行一种观点,认为像真和指谓这样的语义概念是不合法的:不能或者说不应该使它们融入一种科学的世界构想。但是,当塔尔斯基关于真的研究被人们知晓以后,一切都变了。波普尔写道:“由于塔尔斯基的教导,我不再迟疑谈论‘真’和‘假’,”而且,波普尔的反应得到广泛的赞同。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什么是科学、技术?"却是众说纷纭.将其归纳起来,主要有"知识体系"说、"活动"或"过程"论、"总合"说、"技术即劳动资料"等等观点.本文拟运用波普尔"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内在论与外在论、基础论与融贯论等当代知识论主流理论的批判,索萨(Erenst Sosa)建构了新的知识理论:德性知识论.德性知识论的提出对当代知识论研究具有导向性的意义,也可以说,引领了当代知识论的合理重建.但该理论仍然受到主流学者的围剿,并没能有效完成知识论的重建任务.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以来,在我国研究科学哲学的为数不多的哲学家中,金岳霖是较系统地介绍和探讨早期科学哲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知识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知识论,主要是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可以说它是当代科学哲学的先声。哲学从对一般认识问题的研究,转向对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的研究,是认识论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金岳霖正是在这个转折时期,从事知识论研究,这就决定了他在我国科学认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的研究顺应了世界哲学发展的潮流,获得了某种国际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依据问题成为当前学者争论的热点。波普尔的观点即马克思应用未来本身作为道德依据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至今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通过分析唯物史观的未来概念、道德认识论和道德本体论等,不难得出波普尔的观点是错误的。对历史唯物主义者来说,挖掘和构建唯物史观的道德理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知识是否为一种心智状态"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威廉姆森论证了知识是一种纯粹的心智状态,不是信念和非心理成分的复合状态,且知识的条件是"首要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要讨论知识究竟是否为一种心智状态,应澄清"心智状态"与"知识"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将知识理解为一种心智状态,更为合理的定位是将其置于一种哲学的"关系"视角之下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刊载的鲍宗豪《试论知识与真理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鲍文),是一篇好文章,尽管其中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编者按”提出要对知识范畴进行不同角度的考察,也是一个好动议。知识,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范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对知识的综合的整体式研究成为新的趋势。现代知识论视知识为生产力,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拙文试图从知识内容、结构特点,以及知识的价值、功用等方面,分析一下知识范畴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是本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理论与当代的科学成就有密切关系,对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有较大的影响。波普尔的“世界3”在其整个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波普尔及他的“世界3”基本持否定态度。在理论上究竟应当如何评价“世界3”,近期哲学界展开了讨论,现将主要争论意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黎宇清 《哲学动态》2023,(7):104-115
通过同蒯因、罗素、维特根斯坦、克里普克等人的批判性对话,罗尔斯在诸如“分析性”真理、命名与意义等分析哲学论题上表达了立场,以此回答了关于道德理论之性质和正义理论建构的一些基础问题。这些讨论在文本上虽然零散,实则可以融贯地统摄在一种整体论知识观之下。依托这种知识观,罗尔斯论证了道德理论的独立性,他在诸如正义理论的主题、理性多元论、基于重叠共识的稳定性等实质性问题上的主张也得到了支持。因此可以说,整体论构成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知识论基础。罗尔斯从知识论层面为道德理论奠基的尝试,体现了他统一逻辑和经验这两个分离的世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徐竹 《世界哲学》2017,(3):73-80
德性知识论是当代知识论领域的重要进展,"理解"是被德性知识论重新关注的课题。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规范性应从法则学和道义论的意义转变为以理智德性为核心的概念。这对于科学理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转变,有关科学理解是否需满足事实性条件、是否排除认知运气以及作为能力知识的意义等讨论,都得到了新的深化与拓展,展现出丰富的德性知识论意蕴。  相似文献   

19.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无论是从整体看还是从各个部分看,都包含着严重的逻辑矛盾,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本身值得分析和怀疑。  相似文献   

20.
亚当·斯密认为,哲学/科学探索是一个开放的历史过程,理论体系则是演变的和可错的。这种演变的知识观构成了斯密知识论的核心。斯密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对这种知识论观点有着清醒的自觉,其理论体系在展现方式和内在思想上都受到了这种知识论的重要影响:他不仅在展现方式上有意识地采用牛顿式写作方法;而且以此知识论为基础,区分了体系精神和公共精神,展现出了一种温和、有节制的政治态度,认为政治家和立法者应对自己的理性和智慧有所警惕,严格限制自己的职责范围而不逾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