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近年来哲学理论界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现简介于后.观点一,需要说 认为需要是生产力包含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内在根据.人的需要对象要由自然界来提供,而自然界永远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能提供人需要的现成对象.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征服自然、满足需要,就必须进行劳动实践.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人正是在这个实践中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没有人的生产实践,也就谈不上生产力.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科学成为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刘福森,李英很多论者把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看成是超历史的,他们没有看到科学成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大机器生产。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明确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科学之所以在大机器生产后才成为生产力,这是依据于从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转变中的物质技术方面所发生的两大根本变化:(一)大机器生产实现了人的活动功能向外部自然力的转移。在手工业生产中,人的全部劳动功能(即智力、动力、动力的传动、操作)都是由直接劳动者承担的,直接劳动者天然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大机器生产的本质特征则是机器代替了人的手,即人的人工器‘着(身外器官)代替了人的天然器官(身内器官),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了人的劳动功能。马克思说:“现在,工具已经不是由人来操作,而是由人创造的机械来操纵。”(二)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的转变,改变了生产的技术基础。在手工生产中,技术是直接劳动者的手使用手工工具的技巧。大机器生产由于机器代替了人手的操作功能,所以技术同直接劳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二维视界 ,对精神生产力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透视 ,并对以往的研究视角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驳。文章认为 ,从静态的视角透视精神生产力范畴 ,它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地物化和促进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 ,是知、情、意三者的的有机统一 ;从动态的视界把握精神生产力概念 ,它是指精神力量 (以科学知识为主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显示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克复 《学海》2002,46(3):39-42
所谓“生产力价值论” ,是指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是由投入生产的各生产要素经有机组合所产生的合力即生产力所创造的。劳动价值论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 ,忽视了劳动是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进行 ,仅有劳动者单个要素 ,劳动无法进行 ,因而也无从创造价值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生产的目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颇有争论。我们认为,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一、生产力是不是一个独立自在的事物?二、能否说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力量不断地发挥出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系统指由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于劳动对象而组成的劳动系统。该系统包括三大要素: 第一,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它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这里的人不是指抽象的个别的生物学上的人,而是指劳动者,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社会制度下的人类群体。这里的物,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有规律地变化发展的有机统一的自然整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否包含精神因素?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争论双方又进一步用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力的概念进行论证。于是,又引起了对精神生产力的内涵、外延及其属性等问题的讨论。下面简要介绍这方面的不同意见。一、精神生产力的含义 (一)刘贵访、吴尚之等同志认为,精神生产力是生产力中的精神因素,是“在知识的形态”上的生产力,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是“指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过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分工"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历史地发生并形成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随着"真正的分工"即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的出现,不同的个人分别承担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的现象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历史地看,这种"真正的分工",不仅意味着作为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的分工本身的巨大变化,而且意味着人类生存方式的结构性变迁,特别是随着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真正形成和发展,人类文明才真正发展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9.
文稿撷英     
阐述生产力标准问题,首先必须界定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必须明确生产力自身标准的含义。只有这样,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其它事物的手段的命题才能确立,对此展开的讨论也才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和前提。所谓生产力自身的标准,是指如何衡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历史阶段的问题。这个问题与生产力的内涵密切相关。生产力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有机组成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的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生产力要素的拥有量,主要指劳动者劳动素质的高低,生产工具的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自然力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一些文章开始涉及这一问题。本来,作为人类社会物质基础的生产力,就是在人和自然的物质交换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人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有机结合的结果。因此,自然力对于生产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试图对自然力这一范畴的规定、以及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机制是怎样的?如果这个问题不很好解决,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就难以完成。所谓生产力“机制”,是指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它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转和发展的制约因素。生产力包括人和物,即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生产者包括劳动者和生产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工业论”(thetheoryofcultureindustry)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鉴于国内对它尚无研究,本文特予以专门的分析与评论。一、“文化工业论”及其提出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文化工业论是科技合理性的逻辑的引伸。科技合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它的最强的性能便在于应用和操作。科技合理性的对象化体现在物质生产中,是生产力的不断增强;体现在精神生活方面,就造铸出一种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它是以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为前提的。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精神劳动是…  相似文献   

13.
医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卫校(郑州450052)徐书影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52)杨进献徐峰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智力因素即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观察力、注意力、记忆...  相似文献   

14.
究竟什么是劳动解放?唯物史观与异化史观是两种不同的解释范式和理论立场,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所阐释的劳动解放,可以深化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劳动解放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在唯物史观看来,劳动解放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的复归",也不是劳动自身发展的结果;既不是指消灭劳动本身,也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主义;劳动解放实质上是指在消除了生产关系对抗性的基础上,消灭了对劳动者劳动的剥削与压榨,从而使人们一方面在物质生产领域即必然王国实现自由的劳动,另一方面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即自由王国实现人的自由个性。从根本上说,劳动解放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大工业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从理论上阐明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生产力的研究,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在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或者只知道斯大林关于生产力的定义及其二要素论,或者把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三个简单要素的观点当作生产力的定义及其构成,这就难免造成思想混乱,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种种偏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摆脱了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的束缚,生产力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就超过了解放以来的任何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新进展,并产生了一门新学科,即生产力经济学。本文试图对其新进展中的某些主要方面作一粗浅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古往今来哲学家们一直探讨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在前人思想精华基础上,指明了幸福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全部人的幸福。马克思从现实的、能动的人的层面发掘了导致人们不幸的诱因,即在劳动过程中,创造者与享受者的背离、脱轨,使劳动者丧失了信心与尊严。因此,只有以劳动为手段,使劳动成果重归劳动者本身,树立劳动者的自信与尊严,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在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中,自由劳动作为内在本质,是人类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自信与尊严作为其重要表征,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得以彰显。与此同时,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追求幸福指明方向,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的思想,是异化理论的核心;它同抽象的人的“类本质”的提法并不矛盾。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的发现,使马克思实现了由异化理论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因而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根据唯物史观,个人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一致的;造成劳动者和生产力之间格格不入的分裂感的,只能是个人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个人的解放归根到底是社会的解放,亦即从一种既束缚生产力发展、又束缚个人自觉活动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公平观由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组成。 (一)公平的物质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认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具有公允性,即商品生产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发生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对比《资本论》第一卷的几个不同版本,并针对其中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这句话的译文所展开的争论,认为目前的中译文基本未偏离原意,不宜在文本上过分纠缠马克思要"重建"的具体形式,也无需借助于文本进行过度诠释。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建立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所作的"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表述。"重建个人所有制"指的是自由人联合体下,个人与社会联合起来的所有制,它既保证社会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又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社会生产力的束缚。因此,对于这段话的理解,我们不应仅局限于经济学的繁琐而纠缠不清的讨论方式,而应还原理论本身的意涵。至于实践中的难题,则应该交给实践去解决。  相似文献   

20.
孔孟的人格论——三大德(仁智勇)与大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常称为道德人格。人格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格 ,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 ,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 ,它是惟一真实的存在 ,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人格 ,在心理学上则称为“个性” ,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 ,包括两个方面 ,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人格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 ,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这两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