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庄子哲学体系的三个基本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束景南同志在《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兼驳关锋的“新发现”》一文中指出,“有待”→“无己”→“无待”并不是关锋的“新发现”,更不是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在《庄  相似文献   

2.
道家哲学崇尚自然 ,并且通过对宇宙万象的深刻观察来阐述其思想。在《庄子》一书中 ,仅关于“马”的描写就有多处 ,诸如 :《庄子·逍遥游》 (下引《庄子》一书只注篇名 ,书名从略 )中的“野马” ,《齐物论》中的“万物一马也” ,《至乐》中的“马生人”之说 ,《马蹄》所谓“马之真性” ,等等。可见 ,庄子对马是颇有研究的。但是 ,庄子“马论”却未能引起历来庄学研究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 ,结合老庄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以期对《庄子》一书中的“马”作出新的解释 ,藉此窥得庄子哲学之特质。一在《庄…  相似文献   

3.
一、关锋“发现”了什么?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这里指的是《庄子》内七篇中的哲学体系)。探讨一下他“构筑”自己哲学体系的逻辑思维方法,弄清这个哲学体系的“骨架”,可以更清楚看出这个哲学体系是在哪里失足的,这对我们认识庄子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有重要意义。关锋在《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一书中说:“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是这样一个三段式: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十余万言,其中有180则寓言故事,借此论彼,借小喻大。“朝三暮四”、“庖丁解牛”、“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皆见其间,早已为众所熟知。由于庄子在书中运用大量寓言故事,又数次使用“寓言”二字,且以“寓言”冠为篇名,因而给后世以很大迷惑,许多治庄学者认为,《庄子》中的“寓言”二字就是今天人们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寓言,有人甚至说:“庄子开创了我国寓言文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庄子》所谓的“寓言”,根本不是作为文学体裁的寓言。“寓言”最早见于《庄子》。其《寓言》篇云:“寓言十九,重…  相似文献   

5.
从不同的角度疏解《庄子·逍遥游》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通过对《逍遥游》文本的细致疏解,拈出“无己”与“无用”这一对概念,进而考察每一个概念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庄子看来,“己”与“用”存在密切关系,有“己”才谈得上各种具体之“用”,从而产生功用和利害观念,最终将人引入“有待”的各类条件限制之中。因此,庄子希望消除一“己”之偏私,以至“无己”,以脱离条件限制之域,摆脱一切功利性具体之“用”,进入“无待”的“逍遥”之境,也即“无用之大用”。因此,“无己”是“无用”的基本前提。同时,由“无己”开启的“无用”又是庄子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的独特言辞,《逍遥游》以尧与许由对待天下和治天下的态度将这一点加以彰显,并最终由“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无为逍遥的道体意象将个体的自适其适和天下秩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曹智频 《现代哲学》2005,1(1):74-79
庄子所追求的审美人格,有一个从“有待”而“无待”的转变,一个从逻辑层面、实践层面向审美层面的递升,也是庄子以“无名”超越理性与价值,以“无功”超越功利,以“无己”回归“神人以和”的审美境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儒、道的抗衡当中,道家经典《庄子》被儒学正统捍卫者冠以“异端”之名,宋代理学家批之尤甚。理学家林希逸则一反宋儒辟《庄子》为“异端”的主流,从情感与义理两方面为《庄子》辩护。在情感上,林希逸力图调和庄儒言语中的对抗,缓释儒学正统捍卫者对庄子的偏见。他认为《庄子》书中讥讽儒家的言论,是庄子言词“怪”“偏”、作文“鼓舞”“过当”导致,庄子“愤世疾邪”本非戏侮儒家,庄子亦非不敬孔子。在义理上,林希逸认为《庄子》“大纲领、大宗旨未尝与圣人异”,并以此为基点,论证了庄子理会世事、知精粗本末为一、性地融通、正心修身,一一反驳了以往的儒家正统捍卫者对庄子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的思想资料。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在流传的是经过晋人郭象整理删定的三十三篇本,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发现《庄子》书中不完全是庄子的作品,就提出了《庄子》书中哪一部分出于庄子之手的问题。建国以来,这一问题的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观点:任继愈认为研究庄子思想应以外杂篇为依据,而內七篇是后期庄学的思想,决非庄子所作,冯友兰认为“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在《消遥游》和《齐物论》这两篇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逍遥游》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逍遥游》篇,旧是难处。关于“逍遥游”的含义问题,大鹏和小鸟谁自由、谁不自由的问题,圣人有待与无待的问题,无名、无功、无己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等,学界众说纷纭,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导致了对于《逍遥游》主旨的不同把握。本文通过对学界争论最多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庄子无待无累精神境界是一种至高的审美状态,它贯穿于中国古典艺术作品中,形成独特的气韵。把握这种状态,对当代美学的建构意义重大。以往论著有关无待无累精神境界的阐释,大多是从坐志、心斋、体道、齐物、消遥、自然、无为游等角度论述。笔者认为,要理解庄子无待无累的精神境界,抓住庄子的无情和以物观物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林云铬曾指出:“谭庄之家,自郭子玄始,言人人殊。”在庄子研究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的确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是对庄子思想、或是《庄子》书的总体看法上,历史上绝大多数学者是有着较为一致的竟见的。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他们基本上认为:《庄子》一书是阐发所谓“自然之旨”。例如,最早对庄子展开学术批评的荀子就说“庄子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一书以其幽默的语言、独特的艺术手法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文献中独树一帜。以往对《庄子》的研究大多是对其哲学进行纯粹的理论论证,或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明《庄子》的修辞、文风之美,很少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庄子》的修辞方式,我们不妨选取《庄子》中最为经典的"鲲鹏""畸人"意象作为切入点,来探究庄子意象的取材来源、意象塑造的目的,并由此分析庄子在该意象之中融入了怎样的哲学思想。除此之外,还可以分析庄子如何借助修辞对其哲学思想进行更好地言说,进而总结出《庄子》哲学修辞在思想上以及写作方式上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他于道的理解和感悟在中国古代是最具开放性和艺术性的。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并常常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暗喻其“道”。庖丁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庖丁解牛之道,比较真实地表达出庄子对道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庄子·天下》篇提出了庄子后学黄老派积极人世、开拓进取的"内圣外王"概念,但在《庄子》书中仅此一见,且表述简单,内含模糊,故被淹没在《庄子》悲观出世、闲适旷达的整体风格之中,未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后积极有为的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内圣外王"与《庄子》书一起沉寂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末年,帝国崩溃,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受到士人的追捧,在此背景下,"内圣外王"一语才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郭象注《庄》,以"内圣外王"标举庄子思想,并对其做了玄学化  相似文献   

17.
庄子作为古代伟大的哲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闪烁着中国古代先人的高度智慧,并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庄子》一书内容丰富,体例庞杂,今人对此考证甚多。一般认为《庄子》33篇中,有些是庄子本人的思想,有些则是其后学续作,其观点也有相异之处,然从总体上看,这些差别是细微的,大同小异。故本文不准备加以细分,仍将《庄子》一书视为庄子思想的整体看待,以探讨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通过特殊的语言结构而展示的。“寓言”、“重言”、“卮言”、“无言”、“玄言”等几种语言形式就是《庄子》一书语言结构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9.
杨柳 《中国道教》2006,(4):16-18
《庄子&#183;逍遥游》篇,旧是难处.关于“逍遥游”的含义问题,大鹏和小鸟谁自由、谁不自由的问题,圣人有待与无待的问题,无名、无功、无己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等,学界众说纷纭,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导致了对于《逍遥游》主旨的不同把握.本文通过对学界争论最多的三个方面进行辨析:逍遥"、"游"释义;文章结构;无为思想的理解,认为《逍遥游》的主旨是表现理想的人生境界及达致这种境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命”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苟子在《解蔽》篇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苟子对庄子的批判是公允而且切中要害的。“命”与“天”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关键。“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上古时代以“天”为世界最高的有意志的主宰,与上帝同义,所以“天”当时为一个宗教范畴。“命”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说文》云:“命,使也,从口从令。”段玉裁解释为:“命者天之令也。”“天”与“命”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