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来 《中国哲学史》2001,(1):101-112
前 言阳明先生语录 ,生前由薛侃在虔州曾刻《传习录》 ,收其四十六岁以前讲学语。阳明死后 ,钱德洪、王畿讣告同门 ,并约定三年后将各门人弟子所录语录 ,统一汇寄于钱德洪处 ,以便编辑刻行。后来 ,王门弟子依照约定 ,陆续将各自所录寄钱德洪。钱德洪收到这些语录后 ,又增入他自己和王畿平时所录。这样 ,在阳明死后三、四年 ,其讲学语录已由钱氏大致收罗完毕。但是 ,钱德洪与编辑《朱子语类》的朱门后学不同。朱熹后学黎靖德把朱熹的全部语录编辑为《朱子语类大全》加以刊印 ,钱德洪却没有把收集到的全部阳明语录刊印出来 ,而是在他所得到的…  相似文献   

2.
《孙子十家注》考辨(续)谢祥皓四、关于孙星衍《孙子十家注》(一)孙星衍《序》与华以《叙录》究竟说明了什么?时至清代,对《十家注孙子》用力最大,而且也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就是孙星衍所刊《孙子十家注》了。其书最初刊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封面题曰...  相似文献   

3.
阳明学“致知”与“心悟”关系简议———新编《王阳明全集》所收《大学古本序》之末句不宜改断林乐昌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组织重新编校的《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1995年4月第2次印刷,以下简称《全集》),堪称目前最为完...  相似文献   

4.
1992年,我曾发表《从马王堆帛书本看<系辞>与老子学派的关系》一文(见《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文章的结论与陈鼓应先生关于《系辞》为道家作品的创见不谋而合。一年之后,廖名春先生又发表《论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一文(刊于《哲学研究》1993年第7期),针对陈鼓应先生和我的一些见解提出尖锐的反对意见。细读廖先生的文章(以下简称“廖文”),觉得功力深厚,议论亦颇精致,极有利于推动关于帛书的研究与争鸣,然而廖文中的误会及疏漏之处也有不少。例如,廖文首句说陈鼓应先生和我都受“道家主干说”的支配,其实陈先生只是…  相似文献   

5.
钱明先生所著《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一书中附录有《王阳明全集》未刊佚文48种57篇1.5万千余字,诚于阳明学研究有莫大贡献。然其中存在大量断句和标点问题,值得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6.
王艮(1483—1541年),字法止,号心斋,江苏泰州安丰场人。他出身盐产,少年时就因家贫不能竟学而商游四方,但渴幕孔颜圣贤,奋然有任道之志,时常随身携带《孝经》、《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逢人质难,久而讲论经书,多有发明自得,不泥传注。他曾师事王阳明达八年(152-1528年)之久,在王门弟子中颇具声望,与王畿齐名,并称二王。阳明殁后,王良回到泰州接徙讲学,特别注重平民教育,“入山林求会隐逸,至市井启发愚蒙”《王心斋先生遗集·年谱》),始自立门户。他虽受业于阳明,但又“时时不满其师说”(《明儒学案·泰州…  相似文献   

7.
作者介绍     
《管子学刊》2013,(4):F0002-F0002
钟肇鹏先生,1925年11月生于四川成都。1947年撰《校管通义评误》,1948年刊于《学原》杂志,徐复观(原作佛观)致函誉为“文章尔雅”。同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旋至东方文教院从王恩洋先生治法相唯识学。1949年秋考入四川大学文科研究所,并先后在成都市立中学、石室中学等校任教。  相似文献   

8.
再谈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兼与王志铭、王国富先生商榷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41000)周勤《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文)在《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7期发表后,我曾收到诸如科技出版社、文库、辞书等编委邀请入选的函件,可...  相似文献   

9.
邹韬奋报告文学的国际视野丁晓原一邹韬奋(1895~1944),是现代著名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他于报告文学也颇有贡献。韬奋33年7月到35年8月游历欧美苏联各国,历时两年有余,写作《萍踪寄语》(三集)和《萍踪忆语》(以下总提简称为“萍踪”),凡52万余字...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9年第9期刊登了杨曾文先生的《关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所藏日本天平十二年一件写经文书的初步考察》一文。杨曾文先生在文中介绍了日本藤原氏光明皇后施写天平写经的产生背景,提到1998年5月曾在北京图书馆(现改名为国家图书馆)看到的一件日本天平写...  相似文献   

11.
陈铭枢(1886-1965)广东合浦人,字真如,毕业于保定军校,是十九路军缔造者,1932年淤沪抗战威震一时。他18岁加入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在《民报》(同盟会宣传刊)中看到谭嗣同著《仁学》共二章,由梁启超在日本印行、书中认定:“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放唯识”,并以仁以道为要义。抨击封建统治专制,号召“冲决网罗”提倡学习西方国家政治经济,陈阅后省悟人生有新的天地,就是以这因缘才引得“佛’年萌芽,故字真如。在第二次革命失败、亡命日本时,住到桂伯华(江西人)先生处听讲佛学,从此对佛教产生相当感情,而对…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2月,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了纪念冯友兰先生百年冥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我在第一天的大会上宣读了《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文的提要,认为纵观冯友兰先生的一生,其思想历程显然可分为1918至1948年、1949至1976年、1977至1990年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冯先生“实现自我”、“失落自我”、“回归自我”的时期。(此文部分刊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5期、加拿大《文化中国》1997年9月号,全文于1997牟1月在台湾《清华学报》刊出)。当方克立先生在第三天的大会发言中对此提出异议时,我曾即席作了回答,但限于时间,未能展开。…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者小岛岱山先生有关河南熊耳山菩提达摩石碑的新发现,是1999年夏天赴中国调查的重要收获。关于此碑文的发现小岛先生在日本的佛教报纸《中外日报》(1999年9月11日)上,发表了关于在熊耳山的署名武帝撰达摩碑文的文章,日本的《朝日新闻》(1999年9月10日朝刊)也作了报道,并附其师、著名中国佛教研究学者镰田茂雄先生的评论:“关于达摩石碑,从文献上虽可知道一些,可是找到了真正的原石原碑,则是大发现。字体问题以及考古学上属于什么时代的作品尚须调查,不过可以说这是禅宗史研究的一级资料发现”,指出了小岛发现的意义。小岛岱山先生之所以希望此文发表在本刊上,一则本资料是在中国发现的,再则希望引起中国同行的注意,一同从事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甘泉即湛若水(1466—1550),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王阳明齐名。据记载.他与阳明“分掌教事”。当时学者“学子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以明伊学案》,中华书局版,第876页)然而,甘泉的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也很不充分.目前面世的研究专著只有日本志贺一郎的《湛甘泉研究》、《湛甘泉学说研究》、《湛甘泉的教育研究》(日本风间书房出版社)以及笔者的《湛甘泉哲学思想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等,研究的不充分使得人们对于甘泉学说性质的认识众说纷法,莫…  相似文献   

15.
孟德尔的不幸与我国医学界的陈──韩现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医院(615000)冯正中《医学与哲学》1992年7期刊出一篇论文:《孟德尔学说的早期遭遇给我们的启示》(刘学礼著)。过了一年,《健康报》在7月4日(3)刊登一篇通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相似文献   

16.
癌细胞真的不可逆转?——与廖世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癌细胞真的不可逆转?———与廖世栋先生商榷湖北省襄樊市第一医院(441000)方细堂《医学与哲学》1997年第4期上发表了廖世栋先生的一篇论文《评肿瘤研究领域里的“以太”观———癌细胞逆转论》(以下简称廖文)。该文颇具商榷性。廖文主要是对支持癌细胞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禅宗通史》笔访录杜继文、魏道儒合著的《中国禅宗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8月出版。它的《导言》先于1993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这部50余万字的专著,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兴趣。为了便于本刊读者全面了解此书...  相似文献   

18.
评介天主教会与东方叙利亚教会发表的《共同声明》及其对中国“景教”的意义董太和景教碑碑首哪里有基督,哪里就是公教会。———圣依纳爵(2世纪初教父)一、《共同声明》的主旨上海教区光启社《海外天主教动态资料》1995年第4期,刊登安才先生译自《新人》周刊...  相似文献   

19.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阳明先生文录》,卷首唯载有黄绾嘉靖癸巳(1533年)一序,收有《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四卷,凡二十八卷。笔者经与传世的《阳明文录》嘉靖各本比对,发现其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范庆重刊姑苏本《文录》所据母本。该本版心所留刻工之名,亦可佐证其刊刻于姑苏。结合相关文献,可判定国图此本即闻人诠姑苏刻本,经钱德洪手自编订。该本乃钱德洪所编《阳明文录》的初刻本,弥足珍贵。一般为著录者、收藏者、研究者普遍称为"闻人诠刻本"者,当非文献所指向的嘉靖乙未闻人诠刻本,乃亦经钱德洪编订的稍晚出之别本。  相似文献   

20.
何静 《学海》2005,(2):135-139
关于王阳明的良知说与佛教的因缘 ,国内外或是认为阳明对佛教的融通主要是对禅宗的融通 ,如侯外庐先生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日本久须本文雄先生撰述的《王阳明の禅的思想研究》 ;或是像曾其海先生的《天台佛学》一书所言 :天台宗对阳明良知说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本质的”① 。我们以为自唐宗密首倡教禅会通 ,宋元以降 ,禅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 ,而阳明的良知说所韫的佛理也正是这种会通的产物。换言之 ,阳明良知说中所韫的佛理不是单纯的禅宗或天台宗抑或华严学所能涵盖的 ,它们是阳明会通禅教的结果。如阳明的良知本体论就是天台宗、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