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讯3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办,山东博兴县委、县政府承办的"2014博兴佛教文化研讨会"在山东滨州博兴县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社科机构的专家学者、博兴县有关方面的负责人5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之前,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博兴县博物馆馆藏北朝至隋代出土的数百件佛教造像文物,考察了北朝龙华寺遗址和兴国寺著名的丈八佛立像。据载,佛教在山东地区的初传是在东汉末至西晋时期,地域范围仅限于山东东南部的枣庄、临沂地区;十六国东晋时开始扩散,佛教的传播以泰山  相似文献   

2.
广西的佛教与少数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佛教从海路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广西的环北部湾沿岸与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已有了海上航线。结合文献记载及东汉至南北朝早期佛教文化遗物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大约在西汉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到了广西地区。到了唐代,广西佛教空前繁荣,其中桂林是我国南方佛教的中心之一,是中原地区高僧大德向往的佛教胜地。宋元明清时期,广西佛教缓慢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桂平等地的佛教进一步发展,成为广西两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地。佛教传入广西后,对壮、瑶、仫佬、侗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与少数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等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李纲与佛教     
李纲早在青少年时期已经学佛,因有浓厚兴趣,常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在贬谪沙阳期间,对佛教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之后,他更广泛的接触佛教,传播、运用佛教思想,成为颇有影响的佛教人物。他信仰佛教,但倡导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治世思想,因而在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宗教的代表,佛道交涉的现象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存在。东汉楚王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便是较早的例子。此后无论是僧道相互攻讦的记录,或是文人比较三教的论述,都反映出该现象为中国社会所熟知。作为现代学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佛道交涉与佛道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佛教在跨越亚洲的传播过程中,如何适应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以及道教如何在与佛教的接触交流中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佛道交涉也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6,(8)
正引言东汉以降,佛教传入我国,开始出现大量汉译佛典,对我国的思想、宗教、文学、语言产生深远影响。在汉语史研究领域,上世纪以来,佛典文献开始得到较多关注,这是由于佛教传播要适应普通大众,佛经中含有较多口语性强的词汇、语法成分,较之中土文献能更好地反映当时的真实口语情况  相似文献   

6.
与东汉三国时期相比,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向民间的传播及由此发生的民间化进程更加广泛,也更加深入,其路径的宽泛性、信仰的多样性、仪式的复杂性、象征的神圣性,乃至对于儒、道的基本关系都成为佛教民间化的重要体现.随着佛教向民间的不断传播,佛教在民间这个特殊领域得到不断地推进和演变,成为异质文化本土化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7.
山东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北朝至隋代的佛教造像。其中,尤以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最多,且雕造精美,风格鲜明。以山东出土的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分布地区及风格,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山东中部、山东北部和山东南部,并以此对山东地区北齐时期佛教的地域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析山东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年,主要由西域来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并开始向全国传播。魏晋时期,佛教般若学与玄学贵  相似文献   

9.
召腊定 《法音》2020,(1):50-52
自公元4、5世纪以来,佛教在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迅速发展壮大,不少西来高僧在当地弘法度众,更远乃至中国译经传道,不得不说隋唐时期东南亚诸国俨然已经成为印度佛教文化向东亚诸国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到5、6世纪,两大语系(汉语系、巴利语系)在东南亚各国继续广为弘传。公元650年左右,室利佛逝逐渐在苏门答腊岛开始兴起,逐渐成为当时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佛教中心。本文着重考察隋唐时期中国与东南亚佛教文化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以佛教教义解说易理,或以易理解说佛教教义,可以称之为佛教易学,或佛学易。自三国时康僧会引易明佛始,佛教易学从最初的格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易学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儒学的义理哲学化发展,对易学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隋唐时期,佛教界大多借助易学象数、义理权说佛理,在佛教各宗创教立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两宋时期,儒学复兴,宋儒借佛理论易解易,而佛教徒论易反不如儒家为盛。此时,杨简、王宗传等以心学言易而流于禅,开易学新风。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后期,儒家以狂禅解易,流于异学,而佛学界以佛释易、以易论佛也十分盛行,其中,紫柏真可、释智旭更有专门易著,最为知名。民国以来,以佛论易,其风不替。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古代的汉译大藏经[日]浦晋在佛灭以后经过数次结集而成的佛教经典,包括宣说佛的教法的“经费”,宣说教戒的“律藏”,论释教法的“论藏”,并称为“三藏”,是佛教的根本经典。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逐渐向国外传播,也传到中国,2世纪后半叶在中国正式开始译经。印度...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在传播中逐渐形成了南传和北传两大支系,南传的一支在亚洲南部,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的傣族地区,因其所用经典语言采用巴利语,故南传佛教也被称之为巴利语系佛教,东南亚各国和南亚斯里兰卡称之为上座部佛教,中国称之为"小乘佛教",日本称之为南方佛  相似文献   

13.
"佛本之争"后的本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松德赞时期,是佛教与本教的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佛、本之间为了取得独尊的地位,进行了辩论。一般的研究认为,这次辩论的结果是本教被禁止传播。本文通过吐蕃时期的法律条文所记载的内容、今新疆地区出土的简牍资料以及吐蕃的金石资料等,证明赤松德赞实际上采取了比较和缓的宗教政策,佛本之争后本教并未受到重创。即使在佛教已经广为传播的中下层社会,本教依旧是社会宗教活动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佛教入华后至东晋才开始盛行,其重要原因即佛教至此始为士人普遍接受,从而逐步成为上流士大夫思潮之中心。本文主要讨论了东晋南朝时期士人接受佛教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分析了士人信仰转向佛教的主要原因,士人群体由个人化到集团化再到国家化的奉佛历程,以及士人对佛教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5.
传印 《法音》2004,(12):8-14
一、序论佛教传入中国,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其中有两点常谈论及的原因,特别能显出东晋时代中国佛教的处境与面对的问题:一、东汉末年至东晋的一百多年间,战乱迭起,民不聊生,有利佛教传播;二、儒学与名教在汉末衰落,思想界出现混乱,知识阶层另行摸索人生方向,而归于周易与老庄,玄风兴起,成为佛学生根的契机。以上两点适合佛教成长的因缘,却也相对地引起许多困难。由于乱世的原因,百姓不堪战火的困苦,纷纷奉佛出家,造成僧团芜杂,屡屡成为朝臣、士人攻击佛教的口实。其次,因西晋之亡,南下的贵族增多,抑制了原为江南土著的地方豪族势力,以致造成…  相似文献   

16.
<正>南北朝前期,受玄学思想和“魏晋风度”审美观的影响,佛教造像形成了“秀骨清像”的样式。南北朝后期,社会文化强调儒家思想和礼乐教化,佛教造像艺术相应地呈现为“面短而艳”的样式,为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一据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永平八年(65),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佛教最初被视为神仙黄老方术,佛像自然也被视作神仙,其形制特点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牛超丽 《美与时代》2023,(1):117-119
以北齐天保时期刻凿的小南海石窟石板经书法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北齐文化范围进行研究。自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后,与佛教文化传播密切相关的石窟、寺庙等就跟着兴盛起来,逐渐在全国各地显现。现存的北齐佛教刻经和造像题记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等地,而位于河南安阳的小南海石窟中的刻经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北齐时期佛教发展和造像题记的重要载体。小南海石窟的石板经是隶楷杂糅的书法风格,也是北齐时期复古思潮在书法意识形态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佛造像研究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渐与儒道比肩。于是开石窟,建寺院,造佛之风大兴,历代不辍,而尤以北朝为盛。大者依悬崖绝壁之势而凿建,规模庞大,花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完成。如:云冈之昙曜五佛,龙门卢舍那大佛,及乐山大佛等。小者寸许,置之掌中而有余地。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印度,后来在西域诸邦国中传播,开始影响和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派使臣蔡愔到西域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到中国传教,他们用自马驮载佛经及释迦像,经过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到达东汉都城洛阳。东汉政府为此专间在洛阳东郊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  相似文献   

20.
从敦煌佛曲看唐代禅宗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曲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唐代尤其如此.敦煌发现的佛曲反映了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繁盛局面.禅宗运用佛曲进行传教,受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推动,也是自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有意识"援儒入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