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沂源东里东台地一号战国墓不仅年代、规格清晰,而且地望、性质也明确,为战国中期较早阶段盖邑盖大夫之夫人。更为重要的是墓葬未被盗掘,棺椁保存完好,还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麻织品和竹编器等有机质文物,在北方地区可谓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2.
羽鳞纹镜在我国目前仅出土两面,分别在湖南长沙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墓。因其独特性,且出土资料稀少,使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的年代判断明显存在研究不足的情况。通过巴蜀地区与楚地之间的历史背景,将有明确出土记载的湖南与四川地区的铜镜作为研究范围,分别从地纹、主纹、环带、四弦钮、镜缘、镜面尺寸方面与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的羽鳞纹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提出并论证四川成都172号墓出土的羽鳞纹镜为战国晚期的仿楚式镜。  相似文献   

3.
陶朴满     
陶朴满朱玉德朴满既为积钱罐,应为最早的货币储蓄器。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征集了陶朴满若干件,其中有详细出土地点的仅有三件,出土于齐国故城西北部晏婴墓东北1华里。B30012号,已残缺,内装五铢钱锈成一体。钱罐的形状很奇特,外形象人头盖骨,青灰色泥陶,...  相似文献   

4.
宋代金文著作中曾著录过一件公壶,系公为其女叔姜所作媵器。清代山东境内出土过王妇孟姜匜,也是国为其女嫁给周王时所作媵器,这个姜姓国和文献中的姜姓纪国是否一国,近代曾有争论。1969年烟台上夼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侯鼎和己华父鼎,器与己器共存于一墓的事实结束了已往的争论,证明、纪(己)确系一国。1974等莱阳一座墓葬中再次出土纪国铜器己侯壶。烟台市博物馆收藏一件纪侯钟,与清代寿光出土者铭文有别,传  相似文献   

5.
张越  张连利 《管子学刊》2011,(3):130-F0004
铜鹰首提梁壶。战国时期青铜器。器物通高43.5厘米,口径9.3厘米。腹径21.7厘米,足径136厘米。1996年临淄相家庄六号战国墓出土。由于器盖与器口设计成鹰首形,故称鹰首壶。鹰首壶器口以鹰喙为流,长颈垂肩,鼓腹圈足,颈部有两个对称铆钉状耳。盖沿有一对环钮,套于提梁上,提梁为一弯杆连于两侧S形活动柱上,腹背部饰有一圆环。  相似文献   

6.
黄建秋 《学海》2004,(2):94-101
玉梳背饰是良渚文化特有的一种外形似倒梯形、底边接一个有1~5个销钉眼的榫头玉器,以往被称为垂帐形玉佩饰①、玉佩饰②、倒梯形器③、冠形饰④等,1999年周家浜遗址30号墓出土的象牙梳背上就镶嵌有这类玉器⑤,从而解决了玉梳背饰的用途问题.  相似文献   

7.
1992年末至1993年初,淄博市博物馆在临淄区商王村西侧发掘了两座战国晚期墓,其中一座墓墓主为女性,在其椁室中出土了一对金耳坠(见金耳坠复原线图)。其制作之精、造型之美、创意之妙,不仅在齐墓发掘史上为首次出土,亦为国内先秦墓中所罕见,它的出土对研究...  相似文献   

8.
毕延铭 《管子学刊》2010,(3):122-123
1978年11月~1980年11月发掘的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的西汉齐王墓器物陪葬坑,发掘的五个陪葬坑共出土遗物约12100余件(木质箭杆未统计在内)。除了陶器、铁器、铅器、漆器、泥器、银器、骨器等外,青铜器统计数为6751件,其中铜钫出土3件(出土编号1:83、1:84、1:85),其中1:84残破较甚,残破碎片共计18片,主要为器物颈部、腹部、底部残片。  相似文献   

9.
高青陈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是近年山东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尤其是西周早期城址、大型祭坛、甲字形大墓、殉马和甲骨文(见图一至图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商周考古的空白。特别是18号墓出土的青铜簋,铸有11字铭文,且自铭"齐公",为首次发现,为确定该城址国别和性质提供了绝好的证明。所以这些发现为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0.
齐国玉器出土稀少,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玉环为齐玉中的珍品。本文依据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玉环的用途及造型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环纽青铜敦     
环纽青铜敦吕玉珍环纽青铜敦,是从山东省淄博市磁村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出土的这个墓地在临淄齐国故城以西约50公里的地方。这个敦出土在11号墓中,方唇,侈口束颈,有盖,通高14.4厘米,腹径32厘米、腹深9厘米。腹部微向外鼓,平底无足。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圆环形...  相似文献   

12.
从郭店竹简看屈原对儒家思想的承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泽强 《学海》2002,(5):159-162
1993年 10月在楚国故都郢附近的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 ,其中有 11种 14篇儒家作品 ,这些作品与屈原的楚辞在思想内容上有着内在的关联。由于墓主是与屈原同时代且都生活于郢都的楚国贵族 ,所以这批竹简直接表明屈原的儒家思想来源于他对北方思想家著作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青铜钺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1,(1):130-F0004
青铜钺,商晚期。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1966年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商代墓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钺形体巨大,造型奇特,厚重精美。以透雕和浮雕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张口呲牙、双目圆睁、  相似文献   

14.
临淄商王村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以根据其风格区分为两组。M1与M2所出玉器可能来源于楚地,并非齐国玉器,M4属于典型的战国晚期齐国贵族墓,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能是齐国玉器。根据目前资料可以推测以水晶、玛瑙、滑石为代玉用品是齐国丧葬用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早期道教神仙女青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遍中国大陆出版的道教辞典,没有一部为女青专立一个词条的。但是,在我国出土的古代文献买地券、镇墓文中却经常可以看到女青的名字。今天的研究者也是从这两种出土文献中了解到早期道教(天师道)还有这么一个重要神仙的。买地券、镇墓文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具有鲜明道教文化特征的随葬文字材料,主要内容是为死者买阴间宅地一处,要求幽冥各级官吏不要侵害死者灵魂,阴阳殊界,死者鬼魂也不要回到人间作祟,复连生者。①东汉魏晋的买地券、镇墓文都是以“如律令”结尾,到南北朝时期,有些券文的结尾变成了“如太上老君地下女青律令”。现在可见到…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九年秋,在齐国都城临淄今齐都镇大夫贯村西约300米处,从一座战国基葬中发掘出土了一套直甬编钟,共八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同时出土的还有伴随的两套青石编磬,每套八件,共十六件。此墓规模宏大,墓口达30米见方,有南北墓道和槨室墓室组成,在墓室四角有四个陪葬坑,西北和西南两坑为铜陶器陪葬坑,东北和东南两坑分别为殉狗坑和乐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上万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据介绍,其中含有《周易》的内容。海昏侯墓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祭祀体系最完备的西汉列侯墓园。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种类极为丰富,其中尤以逾万枚简牍为大宗,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县王家台秦墓的竹简中,有一种具有卦画符号的"易占"类残简,其卦名及卦爻辞多与传世文献互见,初步被认为是秦简《归藏》。研究者在对《归藏》竹简文本进行整理的同时,着重于其性质、年代以及与易学史相关诸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19.
王恩田 《管子学刊》2016,(4):125-128
山东招远曲城遗址出土的齐仲簋,是姜齐太公之子丁公吕伋作器。齐仲簋的年代应属周昭王时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西周齐国铜器。《晏子春秋》有"丁公伐曲城"的记载。齐仲簋在招远曲城出土,与齐丁公伐曲城有关。《晏子春秋》的记载多属寓言故事,学界一般并不作为史料引用。曲城出土丁公所作的齐仲簋与《晏子春秋》的"丁公伐曲城"的记载暗合,证明《晏子春秋》一书并非都是向壁虚造,也应折射出一定的史影。包括齐仲簋在内的西周齐国铜器,既少又小,与宋代临淄出土的大气磅礴具有四五百字铭文的叔夷钟、镈,无疑有着天壤之别。主要原因是由于西周齐国铜资源匮乏。临朐泉头村春秋墓的发现证实临朐嵩山七宝山是齐国拥有最早的铜原料产地,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时代齐国灭莒并占领莱芜,又把这两大铜产地揽入怀中,为战国时代齐国称"雄",甚或一度称"帝",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镇江焦湾侯家店东晋墓中曾出土一枚六面铜印,研究者多以此印为道教印。镇江焦湾侯家店东晋墓M29中曾出土有一枚六面铜印,现藏镇江市博物馆。此印呈凸字形,方柱钮,钮有穿孔,边长2厘米、通高3.3厘米,阴文篆书,下面刻"南帝三郎",侧面刻"三五将君","东治三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