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式的审美体验是以日常化的方式来完成的,渗透在人生的各个方面.东方式的审美超越性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性超越.中国传统艺术,以书画为代表,其中的人物、山水和意境主题是围绕着儒家之德、道家之逸以及释家之境逐渐展开的,因此传统艺术的超越性也相应地具有了三层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反思:对先秦美学史审美心胸理论研究中缺环问题及研究方法的思考探讨中国美学史上审美心胸理论的源头,是研究者多所涉足的课题。基本观点有二:一是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奠定了审美心胸论的基石;二是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共同开创了审美心胸论的源头。本文不拟对这两种观点本身做什么评论,而只愿思考这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迄今为止,对先秦审美心胸理论的研究尚存在着两个不应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最能代表儒家自然美观的是孔子,最能代表道家自然美观的是道家学派.二者由于主体文化切入眼光不同,即儒家是从道德角度切入的,而道家则是从审美角度切入的,因此在自然美观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是又都体现出与自然亲密的关系,无论是道德感还是审美感都共通于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漫长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音乐理论,它反映了道教乃至道教音乐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影响。我们知道,奠定儒家音乐理论基础的是先秦时期荀子的《乐论》,而道教音乐理论的滥觞则当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篇。通过荀子《乐论》中的儒家音乐理论和阮籍《乐论》中的道家音乐理论的对照,可以看出后者在音乐理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荀子《乐论》针对墨子“非乐”的主张,提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观点,认为人的内在“性术之变”,即  相似文献   

5.
论易儒道交融的中国古代和谐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这同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密切相关。从儒家早期的经典文本《周易》和先秦儒家各大流派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儒家偏重人的哲学,突出人的主动性,着眼于人对社会的认识,强调善与美的统一。而从老子到庄子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相关言论中则可以看出,道家则偏重于自然哲学,突出自然的合规律性,着眼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儒道两家各有偏重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道家的道德教育方法吕锡琛重德求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以德教民,以德化民,是历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但以往人们较注重对于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而认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主张“绝仁弃义”,“行不言之教”,而不要进行道德教化。这些误解不利...  相似文献   

7.
儒道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理论不但规定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意识的走向,塑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基础.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主张"礼制"、"中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的服饰观,而道家提出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也对中华民族的着装意识及审美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两种思想的统摄下,中国的服装风格呈现出独特的互补结构和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既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音乐审美过程.音乐欣赏是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音乐兴趣.发展人的音乐想象力、拓展人的音乐视野、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儒家崇尚人的德性,本想以德性约束强权;但儒家与君主专制的结合与相互利用,在扩张了德性之作用的同时,也导致了虚伪的流行。道家对虚伪道德做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主张回归本真。但具有真诚之德性的,正是儒家的真君子,而非道家的“真人”。在中国历史上,虚伪与赤裸裸的恶、伪君子与真小人相生相伴,形成一个个怪圈。要走出这一怪圈,当从确立真诚之德性始。而要确立真诚之德性,必须回归于德性自律,并以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10.
对宇宙本原的探索往往是哲学思考和哲学体系建立的起点。哲学作为爱智和求真的学问,必然首先对事物的起源和本质产生兴趣,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宇宙论,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是其哲学思想和主张的理论基础。本文拟对中国古代以道家和儒家为代表的宇宙论进行考察,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音乐审美体验,是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对音乐美的品味和体验。而音乐欣赏作为一种音乐审美活动,其基本意义就在于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因此,不断更深刻地获得较高层次的音乐审美体验,应是我们在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中,为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美,增进我们的现实生活美,去努力实现的一个方面。首先,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是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直觉能力,即它是对审美知觉对象——音乐自身的感知与把握。音乐审美体验只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审美联想获得发展,通过审美想像得以深化。在这之中,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  相似文献   

12.
道家和儒家的立足点都是现实。不过,所不同的是,道家是人的现实——人性自然;儒家是社会的现实——社会制御。所以,前者强调的是人性自然需要的一定满足,以个体的特性作为行为决策的依据;后者推重的是对社会理想的设计,一切以行为主体的意志为依归,无形中剥夺了个人道德自由选择的权利,使道德法律化,在根本上驱除了道德的滋生点。在自然界,道家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体的,人是万物之中的存在,在思维的逻辑上,显示的是从万物到人的特征,而不是从人到万物的方向。儒家显示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人是自然界的主宰。道家人与万物合一的价值观,在物我、人己关系上,显示的是先他人后自己的方向,物我、人己是一个统一体;儒家的价值追求则是先自己后他人的向度,是自我本位主义。  相似文献   

13.
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人生观是积极的 ,因而主张积极入世出仕 ,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 ,因而主张出世退隐。这两种人生态度自古至今对中国士大夫和百姓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态度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著名代表,站在道家立场,批评孔子、批评儒家处甚多。透过这些批评,我们发现,庄子熟悉儒家人物,谙熟儒家著作,精通儒家思想。庄子视界中的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为经典,以仁义为思想核心,同时,还以仁义为人性的内容。此外,庄子视界中的儒家又以感官欲望为人性内容。仔细考究庄子视界中的儒家思想,更多地是对孟子和告子思想的概述和提炼。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是最擅长于表现感情的艺术.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很重要.经典的音乐艺术精品会使人获得美好的审美享受,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促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石蔚 《管子学刊》2010,(4):31-33,52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在音乐方面有许多独特而重要的见解。本文从乐与情、乐与礼以及和乐观等方面阐述了荀子音乐思想。荀子一方面继承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思想,注重音乐与礼的结合,充分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作用;同时他也发展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并有着独到的建树,在对音乐的声音特性,音乐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及其作用等方面表现出荀子音乐思想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简论中国传统报怨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宽亮 《道德与文明》2003,(6):60-61,71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 ,关于报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主张 ,即“以怨报怨”、“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以怨报怨”方式源于原始社会的行为习惯 ;“以直报怨”方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 ;“以德报怨”方式则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首先提出的。报怨方式的选择 ,不仅影响矛盾纷争的解决效果 ,而且体现做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比起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人性论不是非常典型。一谈到人性论,人们多想到人性善或人性恶,学术界也多以儒家的人性善恶为参照,以超人性善恶和人性恶界定道家和法家的人性论。初看起来,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进一步看,这种说法未能揭示出道家、法家人性论的内在特点,忽视了人性论的多维性。人性是复杂的,对人性问题的探讨也是多维的。那么,相对于儒家的人性善恶论,应该如何揭示道家和法家人性论的不同维度?通过道家和法家人性论的比较,是否有助于揭示道、法人性论的不同维度?本文试图探讨这些问题,为当代的人学研究提供参考。一、人性问题的先…  相似文献   

19.
与其他魏晋玄学家一样,郭象当时所面对的问题也是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因此,他通过解决这个矛盾来建立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解决这个矛盾时融合了一些儒家思想。郭象通过三个方面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在境界观上,郭象提出“神人即圣人”思想来融合道家的神人和儒家的圣人两种不同的理想人格;在人性论上,郭象认为“仁义即性”,一方面说明仁义即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人的本性中自然能够引发出人的仁义道德,从而把儒家的性善论和道家的素朴论融合起来;在政治思想上,郭象通过重新解释道家的“无为”思想来解决儒家“有为”和道家“无为”两种不同政治主张的矛盾。他认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任万物之自性。通过融合儒家思想,郭象对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作出了自己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灵修资源,作为传统思想两大源流的儒道两家,都主张通过修身使人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儒家认为人的活动应有伦理道德的规范,应努力实践,充实自我,止于至善。孔子就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道家则主张以虚静为主,崇尚自然、强调返朴归真。老子说为道日损,是要摒除偏执妄见和不合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