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樊丽霞 《管子学刊》2013,(2):98-100
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介绍与传播至今已进行了160多年。但是,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身份在世界上并未得到公认,《聊斋志异》也并未真正达到与《红楼梦》齐名的境界。究其原因,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且唯一的手段难逃其责。本文以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出发点,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文本特征尤其是各种英译本的文本特征做一梳理,指出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孙超 《管子学刊》2011,(1):64-69
《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2006年山东淄博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其真正的归属地问题却产生了争议。通过文献考索与田野调查,我们认为:齐鲁,特别是淄博泰山齐长城遗址及周围地区是孟姜女传说的发源地。秦始皇之所以进入《孟姜女传说》,其直接因素是他修了"万里长城",而深层原因是他的齐鲁文化情结。"文化素"是波亚托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符号感觉到或认识到的文化单位。从"礼义"、"歌哭"等文化素分析来看,齐鲁文化是《孟姜女传说》最核心的精神内核,齐鲁是它的文化出生地及传播的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3.
《田七郎》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聊斋志异》多写花妖狐媚、神仙鬼怪。但此篇却不写此等内容,而是纯粹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在整部《聊斋志异》中显得有些独特。我们透过《聊斋志异》的花妖狐媚,固然能看到现实百态的折射,但折射毕竞是折射而不是直射。虽然在蒲松龄生活部的那个年代,世道昏暗、公道不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而我们却在《田七郎》中看到了普通人的真诚、质朴、知恩图报、杀身成仁的举动,世道茫茫,恨七郎之少也!从此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与继承。  相似文献   

4.
试论齐鲁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在学术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地域文化发展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齐鲁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对尔后的社会及教育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以《管子》、《论语》、《荀子》为据,以管子、孔子及荀子的教育思想为典例,试就齐鲁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齐鲁文化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影响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从总的研究情况看,发展并不平衡,许多方面都属薄弱环节或是尚未拓荒的处女地。最近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逄振镐先生的论文集《东夷古国史论》,对东夷古国文化作了一些史学方面的独到而有益的探索,有的填补了齐鲁文化研究的空白,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6.
加强对齐鲁文化包括齐鲁圣贤文化的研究,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界定“齐鲁十二圣”文化概念,推出齐鲁圣贤群体,是深化地域文化研究新的切入点;研究“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开发利用“齐鲁十二圣”文化资源,可以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益借鉴和发展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对《管子》学术思想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冷落局面,或者把话说开一点,对齐文化研究,存在冷落局面,这是不公正的。山东号称“齐鲁之邦”,是因为山东既有齐文化又有鲁文化。齐文化有齐文化的特色,鲁文化有鲁文化的特色。能不能这样说,比较而言,齐文化更尚法制,鲁文化——儒学更尚礼治。东齐、西鲁的合璧、交融构成了齐鲁文化,成为中国  相似文献   

8.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它"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1],"可说是晋宋以来志怪、人情小说和唐人传奇的集大成者"[2].在前代文言小说中,唐传奇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显著的.鲁迅的"模拟论"(存在争议,但肯定了唐传奇与《聊斋志异》的重大联系,此处不谈)足以说明唐传奇为《聊斋志异》提供的营养.仅从题材上说,《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就是从唐传奇中直接化用而来的,例如《莲花公主》化用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凤阳士人》化用白行简《三梦记》,《织成》化用李朝威《柳毅传》,《续黄梁》化用沈既济《枕中记》,狐妖形象也受到沈既济《任氏传》的影响.魏晋六朝以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佛道内容愈来愈多地渗入文学作品中.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在"志怪传奇"小说中表现得最明显,唐传奇中就有不少是直接选用宗教母题创作的,沈既济《枕中记》便是典型.《聊斋志异》内容丰富,思想复杂,鬼狐志怪中也必然渗透了大量宗教内容,比较典型的如《席方平》、《成仙》、《陆判官》、《李伯言》、《崂山道士》、《续黄梁》等.然而,佛道等宗教内容并不是《聊斋志异》所表达的主题,其发生了世俗化的改良.从《续黄梁》与《枕中记》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现象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9.
张越 《管子学刊》2006,(1):F0003-F0003
在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齐鲁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齐文化研究领域,自1997年《齐文化丛书》出版后,典籍研究和文化“个案”研究随即成为重点研究对象。《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选定出版的。王京龙先生的专著《齐国  相似文献   

10.
论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宣兆琦 《管子学刊》2004,3(2):36-39
齐鲁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针对应试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孔子与儒学产生于鲁,稷下学宫出现于齐。仅此而论,将齐鲁文化引入素质教育就有完全的必要性和切实的可行性了。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齐鲁文化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建立起一个齐鲁文化与德育,齐鲁文化与智育,齐鲁文化与体育,齐鲁文化与美育,齐鲁文化与人格塑造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座标系出来。目前,齐鲁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各自研究均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将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进行一体化的研究,至目前为止尚无人深入地来做。如果把宝贵的齐鲁文化资源应用于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去,当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齐鲁饮食文化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定文化形态的饮食观念,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起着促进或制约社会发展的作用。齐鲁饮食习俗中“上顺天道、适时进食”的自然生态观,“长幼有序、进食有礼”的礼俗观,“敬天爱人”和谐观,“孝敬父母、以和为贵”伦理观,“以大惟美”待客观,是齐鲁饮食文化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儒学思想实现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的具体体现。新的历史时期,齐鲁饮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发展与对外交流,去粗存精引领社会饮食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颜建真 《管子学刊》2008,8(1):44-49
蚩尤是我国古史传说中东夷集团的部落首领,同时也是我国神话中的著名人物。在齐鲁地区有大量的蚩尤崇拜的遗迹。这种崇拜有其产生的原因,而且对齐鲁地区从习俗到文化以及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季丽莉 《管子学刊》2010,(2):80-84,88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反映特定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山东地名与齐鲁地理文化、齐鲁历史文化、齐鲁居民生活、齐鲁方言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本文从这些方面解读山东地名所反映的齐鲁文化。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源头的齐鲁文化,其实体是由儒、道、法、墨等文脉构成的,它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脉络,并以多元理论诠释了实现普遍和谐与稳定的思想。基督教是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图谱”的根源,它以宗教的方式阐释了上帝是造就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始动者,信奉上帝所言而行是创造和谐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化生态模式的比较,析离出中西方和谐观各自产生的本源及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就其内容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社会的纲纪规范作用,主张通过持守礼义法度来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发展;二是强调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张通过实行保民爱民的为政方针,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行。齐鲁文化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丰富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潇 《管子学刊》2006,(1):123-127
晚明万历朝诗坛上,公安、竟陵风靡天下,笼盖一时,齐鲁诗坛却独树一帜,不为所动。齐鲁文人的审美取向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厌弃公安、竟陵,传扬历下诗脉,倡导浑厚雅正。万历前期,于慎行、公鼐、冯琦诸公立足齐鲁文化,标举“齐风”,倡言革新,“齐风”的内涵有雄浑大雅、自我树立、真情为宗、自然化工等;万历后期,王象春、公等人主张重开诗界,不袭陈言,诗风纵横放驰,“齐气”奔轶。  相似文献   

17.
The discovery of Hengxia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ategory of hengxian are an important recapitulation and creative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ontological Dao (Tao)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cosmology of “self-creating and self-functioning” in Hengxian and the theory of “self-creating and self-evolving” in Liezi and Zhuangzi can be mutually interpreted. It indicates that the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 of qi entered a quite mature stat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Qilu Xuekan 齐鲁学刊 (Qilu Academic Journal), 2005 (1) by Yan Xin  相似文献   

18.
韩德信 《管子学刊》2007,(3):72-76,97
思维形式是深藏于民族文化底层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起支配作用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差异,却又使思维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相对稳定性。笔者认为,探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如何融入当代社会的关键一环。更重要的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过程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In Mencius’ theory of the original goodness in human nature, fate is the original source of xing (nature). Heart is the appearance of nature. There are two aspects to nature and heart: ti (form) and yong (f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nature is liangzhi (the goodness in conscience) and liangneng (the inborn ability to be good) in human beings and heart is human’s conscience and original he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nature is the four things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wisdom, and heart consists in compassion, shame, respect, right and wrong.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heory of the original goodness in human nature, conscience and heart are a combination of human moral instinct, moral rationality and moral volition, whereas moral instinct gradually rises to moral volition and passes through moral rationality. Mencius’ theory of the original goodness in human nature is not a theory of future goodness, but a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Translated by Wang Bei from Qilu Xuekan 齐鲁学刊(Journal of Qilu), 2006, (4): 16–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