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哲学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哲学?这个问题好像已不成为问题,特别是在新的哲学体系层出不穷的今天,重提这个问题似乎已成多余。然而当我们审视如人学、类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等各种新的哲学体系时,我们不难发现,各种新的哲学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回答这个问题,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前半叶,自然科学的發展向哲学提出了很多問題,关于認識的学說遂贏得了一种非常的重要性。对科学的审視引导一些人去研究他們認为是嶄新的哲学,比如約定論或实用主义,而另一些人則对哲学予以实証論的否定。实証諭这个概念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孔德加于它的那个形式;一个是馬赫加于它的那个形式;再一个,便是在1929年由“維也納学派”出版了宣言綱要的新实証主义所加  相似文献   

3.
当代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潮流,作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正从总体上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似乎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烦恼的社会弊病,如环境污染、军备竞赛、恐怖主义、人性堕落等等。由于这些“副作用”的存在,西方学者在关于人类未来的问题上便截然分为两大学派,即“悲观主义”学派和“乐观主义”学派。他们都总体或部分地否定了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价值,这样或那样地抹煞了新技术革命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界历来认为,柏拉图对荷马史诗的否定,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中的摹仿说进行否定的结果。但笔者以为,不管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对摹仿的肯定,还是柏拉图对摹仿的否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与原始摹仿文化密切相关联的知识学背景问题。也就是说,作为西方哲学源头的古希腊哲学,其整体行程均表现出对原始摹仿文化进行新的知识学综合的趣向。其间,既有原始摹仿文化异质性的延续,也有福柯所说的人类知识学上的“断裂”和“非连续性”现象,这里或许包含许多被传统研究遮蔽的问题,值得我们解读。  相似文献   

5.
张亮 《现代哲学》2002,(2):41-48
本文是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思想的一个历史性注释,它证明: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原本只是阿多诺本人一种不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话语,只是在具体的历史发展情境中,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方才获得充分发展,成为否定的辩证法,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晚期哲学纲领而为人所知,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与否定的辩证法是存在基本差别的。  相似文献   

6.
经学的分派与分期看似两个不同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派是关键,分期则是依据经学基本派别来确立的。而经学分派的根据在所重点训释的典籍的不同,正是依经学典籍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经学基本学派,并由此带来经学话语中心、范式的变化。据此可以将汉武帝以来的经学基本派别分为五经学、四书学、《尔雅》学三大学派,这也是经学发展的三大阶段,体现了汉武帝以来到晚清经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有着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科学哲学有关科学理论的公认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宣告失败以后,有些科学哲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出一种结构主义的科学理论结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缺点又排除了历史学派的极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科学理论分析在科学哲学中的重要性并批评了新经验主义否定系统理论和普遍规律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江怡 《世界哲学》2009,(6):5-22
洪谦先生是维也纳学派在中国的主要传人,但在历史上,第一个向国内学术界介绍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是张中府及其胞弟张岱年。洪谦对维也纳学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冯友兰也曾对维也纳学派做过介绍和分析,并试图利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处理形而上学问题。金岳霖及其学生殷海光从逻辑学研究的角度对维也纳学派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作用。洪谦与冯友兰之间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的学术争论,反映了中西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虽然经历了政治上的磨难,但正是由于洪谦先生毕生坚持了对维也纳学派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最终成为国际著名的哲学家。洪谦与冯友兰之间的思想交锋也反映了他们对哲学性质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9.
自从我们工人同志们开始学哲学以后,各方面部给予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康生同志还亲自来天津召开了座谈会。但是对于工人能不能学哲学,还有许多人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有人作了否定的答复。天津市第十六中学一个姓孙的教员就说:“工人文化低,愚笨,根本不能学哲学,也学不懂。”他还说:“过去我在辅仁大学学习时,选修了哲学课,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第二次考试时偷抄了别人的卷子,才勉强得到六十分,可见  相似文献   

10.
洪谦先生是维也纳学派在中国的主要传人,但在历史上,第一个向国内学术界介绍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是张申府及其胞弟张岱年.洪谦对维也纳学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冯友兰也曾对维也纳学派做过介绍和分析,并试图利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处理形而上学问题.金岳霖及其学生殷海光从逻辑学研究的角度对维也纳学派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作用.洪谦与冯友兰之间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的学术争论,反映了中西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虽然经历了政治上的磨难,但正是由于洪谦先生毕生坚持了对维也纳学派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最终成为国际著名的哲学家.洪谦与冯友兰之间的思想交锋也反映了他们对哲学性质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1.
关于陈撄宁学派这个问题,前人鲜有论及者,张广保先生在《明清内丹思潮与陈撄宁学派的仙学》一文中似乎肯定陈撄宁学派的存在,他说,陈撄宁高举"仙学"的大旗,以《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为阵地,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仙学",在他周围渐渐聚  相似文献   

12.
1983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巴黎举行了关于“维也纳学派”的讨论会。这次讨论会得到了巴黎第十二大学、奥地利科学院语言哲学研究室和奥地利国立科研中心的赞助。下面就是这次讨论会部分学术报告的内容摘要。《维也纳学派与奥地利哲学》(巴黎科学史研究所 J.塞巴斯蒂克)尽管维也纳学派的成员表示他们诚心实意地愿意同过去的哲学(且不提这些哲学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倾向)决裂,但这个学派却根深蒂固地承袭着十九世纪的奥地利哲学传  相似文献   

13.
<正>在冯友兰先生晚年,我有幸与他老人家有过三次学术交往。我们交往的基础是一个共同的学术志趣或理念: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哲学问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析哲学。一说起分析哲学的始创阶段,人们就会想到维也纳学派,也会想到英国的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好像与中国学界无缘。其实,分析哲学在中国早有传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由于有些论者简单地把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形式理论,归结于黑格尔主义以及西方形式主义本体论哲学美学,因此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该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思想渊源.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形式理论根源:一是德国哲学传统的辩证批判精神,尤其是德国近现代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批判精神,形成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哲学基础;二是卢卡奇关于资本主义物化理论及他对商品拜物教的哲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对资本主义非人道性的深刻批判,奠定了该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三是该学派批判吸收了西方近现代形式本体论哲学美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形成了其审美形式理论的现代美学心理学与西方现代文艺形式创作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西方科学哲学向何处去?逻辑实证主义已成明日黄花,六十年代兴起的以库恩、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也大势已去。目前的局面是,科学哲学无一人敢斗胆问鼎,但美国哲学家尼克斯(T·Nickles)则说:“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和图尔敏的迷人的争论似乎要进入一个新阶段,劳丹和夏佩尔将成为中心人物。”一批新人正在崛起,我国有人将他们称为科学哲学中的新历史学派。达·夏佩尔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本文拟扼要地介绍他的几个基本哲学观点。达·夏佩尔(Dudley Shapere,1928.5—)是美国科学界一个活跃的哲学家,他先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哲学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从事哲学研究的人,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似乎是个一般性的常识。然而,最近几年来的中国哲学界,有一些人,其中也包括某些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却试图对这个所谓的常识性观点发起挑战,倡导哲学应回归到它的本来含义,将爱智慧视作是哲学的本性,“哲学即是智慧之学”,哲学教学的目的应是“转识成智”,即将人们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尽管在时下的中国哲学界,这还只是部分人的声音,但它具有渐趋增强的趋势。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关涉的只…  相似文献   

17.
意义问题是目前困扰着美英科学哲学界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西方科学哲学与生俱来的一个问题。科学哲学运动之初,逻辑经验主义把意义问题当作哲学基础之一进行探究并确立了其意义理论。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们在研究科学进步问题时,提出了理论不可比、不可通约从而科学进步无法得到说明的问题。在他们看来,理论的这种不可比、不可通约性的根源之一在于人们所用的语言,其理论基础即是语言哲学中日常语言学派  相似文献   

18.
一说到哲学,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它的晦涩、玄奥。某些人甚至用晦涩和玄奥来炫耀哲学的深度,似乎没有晦涩和玄奥的语言就算不上哲学。其实,日常生活的语言同样可以用来讨论哲学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要把哲学问题和日常生活问题混淆起来。在这里,我们尝试通过说明形而上学命题和日常  相似文献   

19.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7,(4):107-112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转向现代形态。“知识形而上学”是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逻辑主线。近代知识论企图为“知识”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现代分析哲学、诠释学虽然否定了知识论的这种妄想,但他们仍企图通过语言和诠释为知识找寻一种深层的根据;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则在知识异化形态下引发了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追问,其实质是追问知识的价值问题。这一逻辑转换召示了哲学对科学知识更全面、更合理地把握和理解,召示了哲学向时代敞开。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中国哲学史学的科学化,《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于8月15—16日,邀集在京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四十余人举行学术讨论会,讨论哲学基本问题与中国哲学史的关系问题。 会议分析了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所面临的形势,认为要实现中国哲学史学的科学化,除必须继续克服简单化的倾向外,还必须认真克服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