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司吾脱主义     
司吾脱主义(Scotism)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邓斯·司各脱学说的总称。与托马斯主义相对,主张哲学不从属于神学。认为哲学对象是上帝创造的宇宙万物,神学的对象则是上帝自身;研究哲学依靠理性,信仰上帝则靠教会权威,而理性无法解释信仰问题。反对把“质料”(拉...  相似文献   

2.
与宗教信仰相对立,康德试图要在主体自身理性的基础上确立起对道德的信仰.主体自身"纯粹的实践理性"是康德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但是,"纯粹的实践理性"存在着现代性道德困境,如果不能化解这一悖论,那么"道德"就难以成为理性存在者的普遍信仰.为此,康德试图以制度公正作为现实中的上帝来确保建立"善恶因果联系"的理性法则.因此,康德的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包括个体的道德理性和制度的道德理性两个方面.尽管由于康德的矛盾心态和他所处的社会现实,他的政治与道德一体的实践哲学最终是不彻底的.但康德的意义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把对道德信仰的思考从"纯粹的实践理性"导向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实践的理性".  相似文献   

3.
历史形成的周人宗教信仰具有复杂性。周人的上帝信仰虽然受到殷商宗教的影响却具有独特的内涵,上帝被奉为周民族的至上神和保护神。天的信仰为周人所特有,天被赋予道德理性并具有超越族群中心的特征,但没有独占最高信仰的殿堂。上帝—天的信仰结构是周人信仰的基本结构,在其命维新的政治与文化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岳兆杰 《天风》2005,(10):45-45
所谓神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神的学问。社会层面中的不信仰上帝者和信仰上帝者,对这信仰有触及、有兴趣、有关注和质疑。因此可以认为,神学是对基督教信仰在社会层面中,展开了带有学术性、可陈述性、理性地思考,诠释、论证、充实、反思和检视。不信上帝的社会学者研究基督教神学,就在如此进行。信仰上帝者思考神学也在如此努力不懈。  相似文献   

5.
杜温武 《天风》2022,(10):8-10
《尼希米记》8章讲述了以色列民众信仰的复兴运动.如果我们也能按照经文的教导去做,教会必复兴、家庭必复兴、信徒的灵性生命也必复兴. 一、宣讲上帝的话语(参尼8∶1-12) 1.宣讲上帝话语的时间 《尼希米记》1章至7章讲述了当时在耶路撒冷的一些行政事工,8章开始讲述以色列民众信仰的复兴,复兴最重要的开始,就是如何将圣民的生活建立在上帝的话语之上.《尼希米记》8章记载以斯拉出场,传达上帝的话语.  相似文献   

6.
文革 《天风》2022,(6):31-33
1.引言 一般来说,大多数中国基督教会继承了宗教改革传统,即高举圣经权威,并以上帝之道为信仰的基础.因此,这些教会也自然会把讲道看做是崇拜的中心环节.然而今天有一些信徒受到市场化思维的影响,把教会的讲员当做灵性产品的供给者.他们认为自己到教会花了时间和路费,就应该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灵性"供应".不然,自己或是慢慢不来这间教会了,或是按自己的灵性需要开始"追星"——只挑选那些符合自己灵性"品位"的牧师所讲的道来听.  相似文献   

7.
康德终生关注人,尤其关注实践意义的人。在实践论范围内,他把人放置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上帝诸多关系中去加以审视。人与自身的关系其实就是理性与感性、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理性独立于并超越感性之自然从而争得自由,才有道德,才成其为人。于此,康德强调此种独立与超越之自由,强调理性自律的道德价值。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是理性与理性、自由与自由的关系。理性与理性、自由与自由乃是基于道德之上的人格平等的关系,是诸多立法意志的平等关系。于此,康德强调人格之间的平等,强调理性立法的人格尊严。人与上帝的关系就是意志个别与意志一般、理性个别与理性一般的关系。康德引出上帝旨在解决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即至善问题。在康德看来,上帝乃是理性自身的一种主观设定,人对上帝的信仰不过是理性对自身设定理想的信仰,即对正义的信仰。于此,康德强调正义,强调理性战胜人类自我、调整社会的理想。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康德实践意义之人的真正内涵就是理性自由、理性平等、理性正义。康德大讲理性乃其一大贡献,但只讲理性又为其不足。马克思主义不满足于此,才有人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之说。  相似文献   

8.
文革 《天风》2021,(1):25-27
一、引言 基督徒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具体的道德问题时,总会想到从信仰的角度做出判断:一方面我们不想"任意妄为",做违背信仰原则的事,这既不荣耀上帝,也会给自己的灵性带来亏损;另一方面,基督徒借着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伦理选择,也可以在生活中做出美好的见证,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9.
华耀增 《天风》2005,(5):44-45
重视圣经为依据,联系教会实际,运用上帝赋予我们人的理智作出理性的神学思考和阐述,是神学教育与神学思想建设在灵性和思想领域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是对上帝的信仰;而对于不信仰上帝的来说,则在于他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展现,在于他用自己的理性决定自己的生活。这本书阐述了助人与合作是发现生活意义的真正道路。生活不需要目的:目的需要生活。人是真正的主人翁,而不必作为上帝的奴隶去生活。  相似文献   

11.
在这本书中,作者拒绝超自然概念,并考察、分析、驳斥了有神论者提出的无数证据。他说:“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改宗无神论……而是要证明对上帝的信仰是非理性的、虚妄的。如果一个人愿意继续信仰上帝,那是他的权利;但是他不能再以理性和道德的名义为自己的信仰辩护。”  相似文献   

12.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开始,然后申明大公教会对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圣灵的信仰."信"是基督徒生命的关键,因为我们是基于上帝的恩典,透过信仰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让我们得以称义(罗1:17;3:26,28),与上帝和好(弗2章),我们可以得救,得着永生(约3:16).对上帝及耶稣基督的信仰是基督徒安身立命的基础.在谈论各教义课题之先,要先谈谈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有两种用法.按第一种用法,信仰是名词,指所信的内容,可说是基督教信仰的教义.基督徒相信上帝创造世界,相信耶稣基督拯救我们脱离罪恶和死亡的权势,相信圣灵在教会和信徒生命中工作等,都是信仰的内容.教会聚会中的唱诗、讲道、祷告、礼仪,以至教会提供的各种教导,以至神学工作者的著作等,都涉及以不同方式表达的信仰内容,而<尼西亚信经>就是对基督教信仰内容的权威性表白.信仰的内容乃是教会对信仰的对象--三一上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可12:30;另参太22: 37-40;路10:27),这是耶稣所说基督徒最大的两条诫命之一("其次就 是说:'要爱人如己'"),意即是要我们以全部的意志、情感、理智、力量, 毫无保留地爱我们所信仰、所崇拜的上帝。有些人认为,基督教信仰最重 要的是对上帝的感受和经历,也有人说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生活实践上帝的 旨意。这些都没错。然而,理智、理解对信仰也同样重要。事实上,最大 诫命中"尽意"一词的"意"字,原文正是指理智、思想、理解力和理性 思考的能力。我们信仰上帝、敬爱上帝,是整个人去信、去爱,不能把脑 袋放在一旁,否则便会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变得盲目迷信,异端也因此而 起。历代基督教向来强调,信徒对信仰必须有正确的理解,以免陷入错谬 的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14.
占问对象的无限性使卜筮催生出至上神信仰和宗教意识.周革殷命后,在"天"的名义下实际信仰对象从殷人的神圣上帝转变为周人的德性祖考.失去上帝信仰的卜筮不仅沦为周初的政治工具,春秋时期还成为人本驱逐神本的舞台,加速消泯了上帝信仰.从催生到泯灭,卜筮对早期中国上帝信仰发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对早期中国宗教的夭折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汪维藩 《天风》2012,(3):37
(九十五)灵性与理性我灵性复兴的1949年秋至1951年初,约一年半左右,曾一度鄙视理性、鄙夷神学。但三位老师的神学教诲,对我起了启蒙作用。他们分别是杭州的蔡文浩牧师、金陵的孙汉书老师和陈泽民老师。蔡文浩牧师的系统神学和孙汉书老师的教义神学所教诲于我的,是如何基于圣经,思考上帝、救恩、历史与人生。陈泽民老师所揭示于我的,则是近两千年基督教思想这样一棵大  相似文献   

16.
列维纳斯指出,上帝是一个道德行动,而不是抽象的宗教事件.在“上帝死了”之后要想保持上帝信仰,我们必须从伦理的维度对上帝进行重新阐释.列维纳斯从现象学的维度描述了人类的宗教经验,这种经验结构是一种伦理结构.上帝信仰并不是偶像崇拜,也不是神秘的个人体验,而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最初结构,这种结构导向最高的善;爱上帝在根本上是爱邻人.  相似文献   

17.
徐牧 《天风》2007,(19):43
圣经是我们基督教的经典,是慈父上帝对我们人类的默启;圣经是指导我们信仰真理的准绳,又是历代圣徒、使徒、信徒灵性生命的食粮和行动的指南。我国有一个伟人曾说:"圣经是全人类最完美的百科全书。"圣经的内容神妙、奇幻、丰富、璀璨,卷卷、章章、节节、句句都闪烁着光芒。无论旧约新约.无论题材体裁广异,但归根结底记载上帝对人类的拯救大爱——"神爱世人"。整本圣经是为人类的救主耶稣做圣美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上帝信仰的重要性 上一期探讨了信仰是什么,今期开始探讨我们信仰的对象.<尼西亚信经>开首宣认"我们信独一上帝".这个信念是基督教任何信念的出发点:假如没有上帝,这个世界和人类就不会是被创造的,世界的存在目的和人生的终极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9.
<正>这本书提出了不能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四个理由:上帝的沉没;上帝的懒惰;信仰证据的缺乏;微调论(证明上帝存在的设计证明的一个变种)的不可能,即宇宙看来真正是无神的宇宙,而决不是看起来是基督徒的有神的宇宙。这本书简明务实,几乎囊括了所有相关问题。该著作不仅为世俗人文主义者、为无神论者所阅读,也为一些基督徒所阅读。从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类理性的光芒和力量。  相似文献   

20.
时寒玉 《天风》2003,(6):29-29
在我的事奉经历中,我发现初信者,尤其是大学生,对于旧约中上帝的形象疑虑重重。许多人认为,旧约中的这位上帝似乎太残忍了,为什么与新约中那位饶恕拯救、公义慈爱的上帝截然不同?如果他们是同一位上帝,那么其自身的属性为何相差悬殊? 说实在的,他们的理性所遭遇的这个信仰难题,也曾经是我的困惑。所以,我愿意在这里分享我的理解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